初中化学元素教学设计

|idpi

2019年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教学设计

一、新课程所倡导的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教学的基本理念

课程价值设计取向的变化决定了元素化合物教学理念的变化。

社会生活问题中心、学科中心和学生认知过程中心相融合 (将裸露的知识包装起来,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将化学溶解于实际生活中,再结晶出来。从生活问化学,从化学看应用。(Iask,Ido.)倡导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的背景中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教学目标要求的变化决定了元素化合物教学的变化 双基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素养

(从传统的单课时教学到单元教学,从孤立到联系,从单一到整合,抓住元素化合物知识中的核心内容进行整合的教学。知识要提高结构化水平。过程与方法:以探究为中心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形成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决定了元素化合物教学的变化 匠型人才创新型人才 双基学科观念视角方法

(由具体知识为本的教学到观念建构为本的教学。元素观、

1 / 2 分类观、转化观、化学反应与能量观。) 中学需要建立哪些基本的化学观念?

当学生将许多的事实性知识都忘掉的时候,在他头脑中还能留下什么?是观念,是方法,是思路。具体知识是形成这些基本观念和方法的载体。学生能否牢固地、准确地、哪怕只是定性地建立起基本的化学观念,应当是中学化学教学的第一目标。背诵或记忆某些具体的化学事实性知识,当然是有价值的,但是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它们是化学观念及某些基本观念的载体。学习中学生要初步建立元素观、微粒观、物质分类和化学反应与能量观。

元素观:所有的物质都是由最基本的成分“化学元素”组成的。通常我们见到的物质千变万化,只是化学元素的重新组合,在化学反应中元素不变。一种元素对应于一种(一类)原子。元素在元素周期表的序号等于原子核内质子数。

分页:第[1] [2][3][4]页

2 / 2

初中化学元素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

了解离子的概念及其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常识性介绍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能力目标

通过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想象和描述以及原子和离子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初步学会科学抽象的学习方法;

通过对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性。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是在学习了第二章分子和原子的基础上进行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与原子构成。形成了原子结构理论的知识体系,本节之所以放在第三章讲述,目的为了分散知识难点,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得以充分的发挥。通过对前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前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进一步了解元素性质与其原子结构的关系,为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以及化合价的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本节课的内容抽象,学生难理解,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还会进一步讲述原子结构理论,所以本节课知识只要求学生达到了了解的水平即可。

教法建议

本节课文谈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体积很小,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万亿之一,电子在核外的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而电子是怎样在核外空间运动的呢?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教师既不能套用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在体会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又不能不以宏观物体的运动状态为例来描述原子中核和电子的行为。否则会影响学生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表象的形成。我们可以借助与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来描述,让学生明确电子在核外作高速运动,是没有固定轨道的。

在多电子原子里电子是分层运动的,核外电子根据能量的差异和通常运动的区域离核的远近不同,分属于不同的电子层。

介绍原子结构示意图,例如 圆圈内填入+8,表示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弧线就表示电子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设想是球形),弧线上的数字表示电子数。同时还要简要介绍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理解,减少死记硬背。即: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低的电子先排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中,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当电子将离核最近的电子层排满后,才依次进入离核稍远的电子层。

通过对前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投影展示)进行对比观察,找出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核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特点。介绍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都是8个(氮原子的最外层为2个电子),为相对稳定的结构,不易失电子,也不易得电子。所以稀有气体元素如氦,氖,氩等它们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将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他们原子结构联系到了一起。通过分析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特点并与具有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的稀有气体元素相比较得出,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少于或等于4个,易得电子。所以,金属元素原子与非金属元素原子化学性质较活泼,易形成化合物。这样为介绍离子化合物及共价化合物做好的理论准备工作。在讲述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时,可借助课件的动画演示氯化钠和氯化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离子化合物及共价化合物的微观形成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同时,也为下一节化合价的学习,起到了桥梁作用。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他的原子结构密切相关。

难点: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想象,表象的形成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构成原子的微粒有哪几种?

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

原子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新课引入]: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相对来说,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那么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又是怎样排布在核外空间的呢?

[视频演示]:原子的构成

板书: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1.核外电子排布

[讲述]对于氢原子来说,核外只有一个电子。电子的运动状态没有固定的轨道。它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是一个球形。对于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它的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呢?

[视频2]: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

结合视频2讲述: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低的。通称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我们将电子离核远近的不同的运动区域叫做电子层。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依次向外类推,分别叫做二,三,四,五,六,七层,即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核外电子是在能量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的。

[板书]

(1)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因为电子的能量不同,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

(2)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上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较远的电子层运动。

(3)离核最近的电子层叫第一层,离核最远的电子层叫第一层。

怎样表示核外电子的排布呢?

2.原子结构示意图

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氯原子的结构并讲述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

氯原子结构示意图:

用圆圈表示原子核,在圆圈内用正数+17表示质子数,用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第一电子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电子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展示:前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练习]

1)下列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 2 )在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下面标出该原子的元素符号

3)画出钠原子,氯原子,氖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展示前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投影展示)

[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对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的示意图进行观察对比,分析讨论,找出各类元素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3.元素的分类及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的关系。

(1)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是一种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3)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思考: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什么呢?

小结: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即结构决定性质。

画出Na、C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讨论]元素的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得到电子后,是否显电中性?应当叫什么?如何表示?

4.离子:

(1)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阳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阴离子。

(2)离子符号的写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写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所带电荷的正负。而所带正负电荷的数目,有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例如: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失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镁离子的符号为Mg2+。氧原子最外电子层电子数为6,得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得负电荷,所以氧离子符号为O2-。

[课件演示]Na+及Cl-得形成过程。

[思考讨论]铝离子,镁离子,硫离子,氯离子的符号如何写?离子与原子有何区别和联系?镁离子和镁原子是否属于同种元素?为什么?

(3)离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投影展示] 原子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结构 质子数=核电荷数 质子数〉核电荷数 质子数

阳离子

原子 阴离子

[设问]不同元素的原子是怎样形成化合物的呢?

5.离子化合物

(1)定义: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

[课件演示]氯化钠和氯化镁的形成过程。

(2)构成离子化合物的微粒是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6.共价化合物

(1)定义:以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合物,叫共价化合物。

[课件演示]HCl和H2O的形成过程。

(2)构成共价化合物的微粒是分子。

[小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板书设计:

第五节 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1.核外电子的排布:

(1)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因为电子的能量不同,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

(2)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上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较远的电子层运动。

(3)离核最近的电子层叫第一层,离核最远的电子层叫第一层。

2.原子结构示意图

氯原子结构示意图:

用圆圈表示原子核,在圆圈内用正数+17表示质子数,用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3.元素的分类及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的关系。

(1)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是一种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3)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4.离子:

(1)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阳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阴离子。

(2)离子符号的写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写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所带电荷的正负。而所带正负电荷的数目,有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5.离子化合物

(1)定义: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

(2)构成离子化合物的微粒是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6.共价化合物

(1)定义:以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合物,叫共价化合物。

(2)构成共价化合物的微粒是分子。

小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探究活动

原子的秘密与科学家

形式:课外分组查阅资料,课上汇报讨论 目的: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感受科学家们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同时,也对原子结构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赵国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了解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了解人体中元素的存在形式,知道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认识到只有均衡膳食才能更好的维持人体的元素平衡。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与同学讨论、查阅资料,了解钙、铁、锌、碘等营养元素的食物来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题学习,更加注意平常的饮食营养搭配,改掉偏食、挑食、不吃蔬菜等不良

习惯。

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地看待化学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微量元素对人体的作用及适宜摄入量。

难点:将所学知识上升为意识,再将意识转化为行为。

三、设计思路:

从补钙的生活经验,从电视中经常看到有关补钙、补锌和补铁等广告,以此为基础对于本课题内容应该不难理解。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学习时不够重视。

四、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黄金搭档”广告视频

【讲解与过渡】广告语中的钙、铁、锌、硒是元素。(引入课题)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一 人体中的化学元素

【指导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55,并出示下列问题:

1.人体中常量元素有哪些,哪几种含量较高?主要以什么形式存在? 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什么? 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什么?

3.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区别?对人体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仔细阅读课本,认识教材上图表的内容,思考并回答有关问题。

【教师点评并讲解】人体中含量超过0.01%的为常量元素,含量在0.01%以下的为微量元素,它们能够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身体健康,而且有些元素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

一 人体中的化学元素 1常量元素 2微量元素 【讲解】氧、钙是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常见的主要有铁、锌、碘、硒等。

【过渡】猜字谜

【学生活动】讨论,思考,回答

【教师讲解】常量元素 钙 钠 钾

微量元素 铁 锌 硒 氟 碘

有害元素 铅 镉 汞 (介绍 水俣病 痛痛病)

课堂练习

四 板书设计

课题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一、人体中的化学元素

常量元素(含量大于0.01%):O,C,H,N,Ca,P,K,S,Na,Cl,Mg 微量元素(含量小于0.01%) :Fe,Zn,,F,I,Se(硒)

二、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常量元素 :钙 钠 钾

2.微量元素 :铁 锌 硒 氟 碘 3.有害元素 :铅 镉 汞

五 教学反思:

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本节课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也是非常密切的,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感悟化学知识的重要性。本节课的教学大量用到学生分组讨论,紧紧围绕课程标准确立三维目标,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对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能够做出解释。

篇1:2013-2014九年级化学《元素》教学设计

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 1 2 3 4 5 篇2:初中化学_元素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

化学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2 元素(第一课时)教 学 设 计

曲靖市麒麟区第七中学 周玉萍

一、教学设计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发现过程和对新知识的体验与探索,将认知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中引导学生懂得合作、讨论与交流,实践与探究,查阅资料等多种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以此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二、教学设计思路:

关键是让学生形成清晰的元素概念。在原子结构信息的引导下,让学生发现它们的异同点,然后导出元素概念;
再次呈现两组原子结构信息,让学生练习,并巩固元素的定义;
接着自学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
通过阅读元素符号的表格,归纳元素的简单分类;
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最后,通过字母组合游戏、元素与健康、物质中的元素组成练习来加深本节课知识的学习。

三、教学设计策略:

1、从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 从学生存在的问题出发设计化学教学

2、从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设计化学教学 课题2 元素(第一课时)

导学案设计

一、教与学目标导航

1、教学重点:掌握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记忆与书写,元素符号的意义。

2、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理解

3、中考考点:元素的概念,常见元素符号记忆与书写,元素符号的意义。

二、预习案

⑴ 什么是元素?找出元素定义中的关键词,并在书上圈划。

⑵ 质子数为

26、中子数为27的原子和质子数为

26、中子数为26的原子是同种元素吗?

⑶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结构中的( )部分 ,与中子数有无关系?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不同。

⑷ 读课本73页图4-4,了解不同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情况。在地壳中含量占前四位的元素( ),生物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 ) ,地壳中含量少,作物生长大量需要的元素是( ) ,所以作物要施肥。

(5)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三、教学案

(一)自学质疑

1、o

2、o

3、h2o、h2o2等物质中都含有相同的什么元素?

2、o

2、o

3、h2o、h2o2等物质的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中什么是相同的?我们把质子数为8的一类原子统称为什么元素?

3、h

2、h2o、h2o2等物质的分子中都含有氢原子,这些氢原子中什么是相同的?我们把质子数为1的一类原子统称为什么元素?

4、什么是元素?原子的什么决定了元素种类?

6、图4-5中外国人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想到了什么?

7、书写元素符号的方法是什么?

8、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有哪些?

9、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二)交流展示

元素的概念

1.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决定。 2.地壳中的前4位元素是氧、硅、铝、铁

3.国际上需要用统一的符号来表示各种元素-------- 元素符号 4.元素符号书写方法 5.元素符号的意义

7.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三)互动探究

1.对比观察化学反应前后,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原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2.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四)精讲点拨

1.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发生分裂),分子种类改变 2.化学变化中(原子不会发生分裂),原子种类不变 3.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不变

4.元素是宏观概念,用于描述物质的组成,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原子是微观概念,用于描述物质或分子的构成,即讲种类又讲个数。

(五)矫正反馈

1.元素是宏观概念,是对物质的组成而言的。元素就是具有相同____________即____________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____________;
不同种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___ 2.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并说出理由。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氧化碳是由一个碳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二氧化碳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是由一个氧元素和两个氢元素组成的 b.水是由氧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的 c.水是由氧和氢两种单质组成的 d.水分子是由氧分子和氢分子构成的

(六)迁移运用

课堂练习

(一)元素符号组合游戏:请把它们变为你认识的元素符号。

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教学设计与研讨

(杜集区实验初级中学 王莉莉)

一、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过程

学习可以认为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 教学就是要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施加影响(执行控制)。因此, 教学应完成三项任务:

( 1)明确某一学习任务的始态和终态;

( 2)为学生对信息进行加工提供指导性帮助;

( 3)对加工产品提供准确的测量和评价, 以使学习者得到更全面的反馈。

一个比较完整的教学过程可以表述如下,初中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也不例外,只是各环节的具体内容与其它知识构成的教学不尽相同:

1 环节:

确定教学起点 :学生原有水平 —— 知识、技能、态度。

分析教学任务 :本次教学中, 学生需要学习的新知识, 技能和态度的发展, 以及这三者间的动态关系, 分析可由学生本次学习终点目标逆推至学生原有的水平。

陈述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学任务的分析, 提出本次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教学目标, 可以参考教参上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但教师要制定出明确的质和量的要求。

几点说明:

a.教学目标陈述的应该是学生学习后应达到的结果, 而不是描述教师应做什么或做了什么。(教师做什么 ,应体现在下面的环节中。)

b.教学目标的陈述, 无论在‘质’上还是在‘量’上, 都要十分明确、具体:在什么基础上, 在什么条件下(或经过哪几个步骤) ,得到质和量上的什么结果。不能用含糊和不切实际的语言来陈述。

c.教学目标中应体现出学习结果的认知层次。

设计有效教学技术等三个环节是并列的, 它们依据上面三个环节工作的结果, 对教学进行综合设计。实质上是根据对象和任务提出教学上的相应对策。‚教学管理‛也体现了教学的组织性和程序性。

‚测量与评价‛ 环节对学生是提供学习结果和反审认知的

2 反馈信息, 对教师是提供教学效果的反馈, 以便积累教学经验和作好补救教学的准备。

二、初中化学新课程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内容与构成 1.初中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本内容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知识的骨架,中学化学的其它知识构成都是在它上面展开和认识的。它是中学化学基本的、重要的教学内容。

初中化学教学中涉及具体化学物质约 20多种:

典型物质:如,O 2、H 2、C、Al、Fe、H 2O、CO 2、NaOH、H 2SO 4 ;

重点介绍的物质:如,CO、HCl、Na 2CO 3、CaCO 3 ;

一般认识的物质:如, C 60、CaO、Al 2O 3、NaCl、NaHCO 3

还有若干属于一般了解的:如,N 2、Cu、油脂、维生素、糖、蛋白质;

2.中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构成

中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研究具体的非金属及其化合物较多,研究金属及其化合物相对较少,原因可能是金属的性质更相似一些。研究单质较多一些,研究化合物相对较少一些,原因可能是单质的性质更具有元素的典型性。对典型物质的研究一般是分几次完成,每次各有侧重点,逐渐形成对某物质的全面认识。

3 初中化学研究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点:典型物理性质、重要化学性质、制法 (实验室制法为主 )、用途;
也有结构和存在的内容,但不多。

初中元素化合物知识以物质分类为线索交叉展开:
空气——氧气(混合物——纯净物) 水 — —氢气、氧气(化合物——单质) 碳——石墨、金刚石 (单质——同素异形体) 碳——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单质——化合物) 金 属(单 质)—铁、铝

酸、碱、盐(化合物)— H 2SO 4、HCl、NaOH、Ca(OH) 2、Na2CO 3、CaCO 3

可表述为图表 (分类 ) 初中元素化合物知识多以归纳方式进行研究;

如:氢气、碳、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三、初中化学新课程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策略 1.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育功能和价值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决不单单是使学生知道和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它的教学还涉及思想方法、价值和情感、……等方面的教育。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对立统一规律、自然界与人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

例如: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质(观察——初步认识——考察分析——深入认识;
方法论)

4 故事:
在意大利靠近那不勒斯的 格罗多得根有一个石灰岩的峡谷。有一个人带着他的狗走进了峡谷,很快狗就晕倒了,人倒安然无恙。人向四周看了看,并没有发现什么,但当人弯下腰去救狗时,人也头晕了。

…… 2.基于建构观念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策略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学习并不是个体获得越来越多外部信息的过程,而是学到越来越多有关他们认识事物的程序,即建构了新的认知图式。

课例分析:《谁偷了我肥料》

由一个教学案例来说明教学中要渗透建构观、结构观、发展观。上海 吕彩玲 《金刚石、石墨和C60》

从物性延伸、过渡到化性;
下面再从明显的可燃性深入到还原性,还要把可燃性和还原性统一为碳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具有较强的还原性。这样‚ 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

5 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回忆开始对单质碳用途的描述;
讨论用途与性质的关系,开始形成‚性质——用途——存在——制法‛的认知结构 ( 关系 )。这一认知结构既包括了认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本框架,也包括了认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联系和发展途径。

总结本节内容 [ 概括物性、化性(可燃性),形成表格 ] ,

3.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实验教学的使用与创新 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的实验教学既是为了深化对元素化合物的认识,也是认识化学事物的重要方法,且实验本身也是学习的内容。

使用与创新要依据元素化合物知识讨论的侧重点,要突出要点。

四、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常见障碍及问题解决 不要死记硬背,注意对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归纳、比较,形。

注意直观、形象化, 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课例分析

新课程背景下的元素化合物教学突出实验教学,加强对典型反应和现象的感知,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使学生逐步

6 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而不是孤立的死记硬背有关物质的性质等。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元素化合物教学的特点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从身边的化学物质入手学习有关物质构成和变化的知识,然后应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问题,即‚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其中,科学探究和STS教育贯彻整个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中。本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上述元素化合物教学的特点。

课例分析《物质的酸碱性》

本教学设计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实现了三维教学目标的融合,体现了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特别突出了教学情景设计和实验的应用。具体有以下六个方面的优点:

( 1 )用生活场景视频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原有认识的局限和错误引出研究的问题。

( 2 )通过探究实验认识物质的酸碱性。

( 3 )收集身边物质进行酸碱性的检验,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关注身边的化学。

7 ( 4 )谈身边物质酸碱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从化学的视角认识身边的物质,渗透新课程理念,同时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活动评价方式。

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⑴课题名称

⑵本节(单元)课教学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⑶教学背景分析

包括学习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技术准备,以及前期教状况、问题、对策等说明。

⑷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安排等。

⑸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本部分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要求把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学生活动、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及教学指导策略表达清楚,可附教学流程图。

⑺本次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建立在总结个人以往相关教学经验、借鉴他人已有教学案例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特点及对学生的学情分析进行深入研究,应具有一定的特色和创新性。

⑻教学反思

由于教学设计都是已经实施后的教学过程,因而文字资

8 料中还要包括教学反思。

下面结合具体实例来谈谈如何体现这些基本要求。

⒈如何确定‚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的确立,需要依据新课程理念和教学策略,提出本节课的设计思路。

例1 例1 人教版 九年级义务教育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一课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⒉如何进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背景分析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教师需要结合具体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和处理,以适合教学时间。第二是对学生情况进行分析,这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师需要从三方面考虑,即已知:先前经验;
想知:学习动机;
未知:教学目标。

案例分析:《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师简明扼要的列举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并通过课前调查,了解学生的先前经验(知识掌握情况),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突出 的核心观念,做到教学有的放矢。

⒊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确立合适的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设计中起着举纲导向的作用。合适的教学目标需要从三个维度来具体表达,即在

9 ‚知识与技能‛层面,说明‚学什么‛;
在‚过程与方法‛层面,说明‚怎么学(怎么做)‛;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说明‚为什么学‛。同时要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使教学目标的设计建立在三个维度有机整合的可操作性、可测量的目标系统之上。

案例分析:云南曲靖 段亚鹏《二氧化碳的性质》 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设计从三个维度整体考虑,全面具体,要求明确,可操作性强。特别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针对本节课实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几点要求,针对性强,便于实施。同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去学,从而易于实施,落实和评价。

⒋如何进行‚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涉及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师活动的设计、学生活动的设计、教学意图的设计、教学资源的设计等几个内容范畴,其核心是‚活动的设计‛,基于新课程要求的活动设计应体现‚为方法而教‛‚为策略而教‛的思想。

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的表达形式可以多样化,既可采取表格式也可采取文字叙述式,但更多的是采取表格式。

案例分析:戴雯婷《竹子中的奥秘》 1陈玲《《二氧化碳的性质》》

10 《金属的化学性质》

⒌如何进行‚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旨在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结果及其影响结果的课堂教学要素(变量)的评价设计。这种设计需要将学习结果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将三维目标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多种形式的检测,如纸笔测验、活动表现、观察记录等,借助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双重作用,来全面测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以便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调控教学过程。

案例分析:

⒍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旨在介绍本节课与以往课的不同与特色之处。及什么地方做的好?好在哪?本节课的教学特色是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怎么改进?

案例分析:

对教学设计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教学设计,即是教师备案这一教学环节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基础,使其教学活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是教学取得最佳时效、实现教学创新的重要保证。

教学设计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可以套用,也没有一成不

11 变的方法可以照搬。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获得生动有创意的教学设计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创新是教学设计发展的生长点。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
了解某些元素(如钙、铁、锌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懂得一些生活常识。

初步学会运用多种手段(特别是网络)查找资料,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有用信息;
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

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初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帮助人类战胜疾病与营养保健方面的重大贡献。

二、重点和难点

无机盐的生理功能,即一些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可现场上网的课件,随时上网查阅资料。

2、调查市场上有哪些补钙、补锌、补碘、补硒和补铁等的保健药剂或营养补剂出售,查看它们的标签或说明书,了解它们的主要成分,上课带来。

3、收集几种不同品牌和不同产地的食盐包装袋、牛奶瓶(或牛奶袋),上课带来。

四、教材分析

课题2包括人体的元素组成和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两部分内容,着重叙述了组成无机盐的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钙、钠、钾),同时教材还以表格的形式列出了铁、锌、硒、碘、氟几种元素的生理功能。教材指出了微量元素分必需元素、非必需元素和有害元素三类,而必需元素也有一个合理摄入量问题,摄入过多、过少均不利于人体健康。这将使学生认识到,对含某些元素的营养补剂要科学地、辩证地看待。

五、教学设计 活动一:观察与思考

屏幕投影学生观看三幅图片,思考病人得了哪种疾病?说(或猜)出疾病名称。第一幅:

第二幅:

第三幅:
。(根据学生回答逐一显示图片和疾病名称:粗脖子病、佝偻病、龋齿)

思考 你知道引起这种疾病的原因吗? 引出课题 课题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阅读教材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97~P101内容,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组成人体自身的元素约有多少种?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哪一种?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哪一种?这些元素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

②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划分的依据?它们对人体有什么作用? (学生阅读和课堂交流) 投影一 人体中元素的存在形式

小结 能够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身体健康,而且有些元素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

过渡 下面着重讨论钙、碘、铁、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投影二 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钙

阅读教材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95~P97内容。并积极讨论:
(1)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谈谈你对钙元素的认识。

交流汇报 学生将自己课外查阅的资料在班上进行交流展示。

(如果学生准备的资料不是很充分,教师此时可利用自己制作的课件,现场连接到相关网站演示,同时告诉学生查阅资料的方法。(相关网站:

http://wenku.baidu.com/) 角色扮演 课前精心挑选一名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课堂上出其不意地演出如下一幕:一位“老人”突然从教室后走向讲台,在跨上讲台时,故意摔了一跤,“老人”痛得呲牙咧嘴地坐在讲台上,用双手捂住一只腿(作痛苦状),口里自言自语:“怎么又把腿摔断了?”教师乘机提出如下问题:老年人为什么容易骨折?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自然地转入到怎样科学补钙上来。

问题情景 如何科学饮用牛奶?你知道生产商用什么方法来保存鲜奶吗? 学生讨论后投影:
喝牛奶的误区常见的有:

①饮袋奶、不加热。袋奶采用75 ℃左右的巴氏灭菌法,没有高温瞬间灭菌彻底,故袋奶中残留有细菌,因此,喝袋奶必须煮开了再喝。

②空腹喝牛奶。空腹饮牛奶会使肠蠕动增加,牛奶在胃内停留时间缩短,营养素不能被充分吸收利用。因此,喝牛奶最好与馒头、面包、玉米粥、豆类等同食。

③食物搭配不当。牛奶不宜与含鞣酸的饮食同吃,如浓茶、柿子等,这些食物易与牛奶反应结块成团,影响消化。牛奶与香菇、芹菜、银耳等配合食用,对健康大有益处。

④饮奶时间安排不当。喝牛奶以每天早、晚为宜。清晨饮奶能充分补充人体能量;
晚上睡前喝奶具有安神催眠功效。

(《长江日报》2002.9.13)

投影 将学生带来的牛奶袋、牛奶盒和牛奶瓶等实物上的图案和说明文字投影到屏幕上。同时教师将收集到的琳琅满目的各种补钙品补充投影到屏幕上。

问题情景 阅读屏幕上情景素材:

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含钙丰富而又易被人体吸收的奶及奶制品目前尚未走上大多数国人的餐桌,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国人饮食上通常是以含钙量很低的素食为主,基本上不能保证钙的供应。这种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使得国人缺钙确实成为一个普遍现象。

设问 是否有一种既能照顾城镇,又能兼顾农村居民的补钙措施?谈谈你的“金点子”。说说你选择这种措施的理由是什么。(分组讨论,达成共识) 投影 你我共识:

①安全、有效──安全第一。

②经济又实惠──买得起。

③生活化、长期化──每天都吃。

„„

补钙措施:食用钙盐(盐中加钙)。

小结:人体每日必须摄入足够量的钙。幼儿和青少年缺钙会得佝偻病和发育不良,老年人缺钙会骨质疏松,容易骨折。

过渡 那么,如果人得粗脖子病,又是由什么元素引起的呢? (共同学习第二种元素──碘) 2.碘

交流展示 碘元素对人体有哪些重要作用?

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教师将其实物投影到屏幕上。

投影 碘有“智力元素”的美誉,碘和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等一样是作为一种营养素而存在于人体,它在人体内的含量仅有25~50毫克(平均35毫克),为身体重量的两百万分之一,属于70余种微量元素的一种,尽管含量极低,却是人体各个系统特别是神经系统发育所不可缺少的。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不可缺乏的重要原料。甲状腺激素具有影响肌体代谢、生长发育,特别是脑发育的生理作用。因此,如果甲状腺功能异常,分泌激素过量或不足,势必对机体的代谢、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造成很大影响,导致种种疾病的发生,如较常见的甲状腺肿大。

问题 预防碘缺乏病最根本的措施是什么? 通过讨论得出补碘的有效途径是食用含碘食盐。

活动三 讨论并交流

1、你家里炒菜做饭使用铁锅还是铝锅?用什么锅较好?谈谈你选择的理由。

2、教材P101练习与应用:
根据你所知道的知识连线。

人体必须的元素 缺乏后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食物来源 铁 佝偻病,骨质疏松 加碘盐 钙 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 海产品、瘦肉 碘 贫血 牛奶、虾皮 锌 甲状腺肿大 肝脏、蛋

3、通过对碘、钙、铁、锌、硒五种元素的学习,请你用一句广告词来反映其重要作用。要求通俗上口,特点鲜明,字数少。

活动

四、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 反思与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收获、体会、方法、„„) 投影 学生小结,屏幕投影:

人体由50多种元素组成,其中含量较多的有11种,它们占人体质量的99.95%。

无机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很大,它们能够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身体健康,有的还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

物极必反,凡事都应有一个“度”,元素的摄入不应过量。

知道了怎样科学饮用牛奶。

有些商品标签上蕴含有丰富的化学知识,学会了怎样看商品标签上的信息。

生活处处皆化学„„

投影 关注健康,珍爱生活,用科学把握生命。

活动

五、课外作业(任选一题):

1、收集有关微量元素氟、钠和钾与人体健康关系的资料,并了解人体是如何摄取这些物质的。

2、查阅资料,我国有哪几种主要的地方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3、对伊战争如箭在弦,武器核查仍在继续,战争给人们的创伤实在太多太多。1991年海湾战争中曾使用了贫铀弹。请你查阅资料,了解什么是贫铀弹?对人体究竟有什么伤害?对此你有何感想。

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设计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以很大的比重,构成了现代中学化学教材的主体内容。由于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大量叙述性材料为特征,它的学习是一种掌握事实的学习,易于产生兴趣,却难于保持注意;
易于理解,却难于运用。致此,本人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归纳了如下三个设计要求:

一、元素化合物课要充分利用基础理论的指导作用。揭示知识内在联系

以叙述性材料为主的学习内容,有知识分散。记忆量大等特点。及时将知识横向比较、纵向联系,将元素化合物知识联线结网。对于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对于防“散”治“乱”,是很有效的。但是,结构化的知识是要有理论作基础的。因此,在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设计时,要有意识地用学生能接受的化学理论作为灵魂,将具体的化学事实统帅起来。

高中化学的教材顺序,以元素周期表为界,“表前元素”的学习采用归纳法,从个别到一般,将元素性质的理解向原子结构、向元素递变规律的方向归纳:而“表后元素”的学习,则采用演绎法,从一般到个别,用元素周期表的理论知识指导各分族具体的元素性质学习,这是高中化学无机部分教学的基本思路。在有机化学部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观点应贯串始终。一些比较成功的元素化合物课的教学设计,无不体现理论的指导作用。例如“硝酸”,整节课可以以氧化还原为主线,从硝酸中氮的化合价人手,以稀浓硝酸氧化性强弱比较连接各教学环节,最后归结出几个氧化还原的规律,在这条主线贯串和组织下,一个个精彩的实验很自然地将硝酸的化学性质铺展开。高二化学中的“乙醛”,可以自始至终紧扣住“结构决定性质”,从醛基的结构入手去分析乙醛的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以后又多处回应。不难看出,这些课的教学设计之所以显得结构清晰紧凑,化学理论在这起了关键的作用。虽然着“墨”不多,但灵魂却无处不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要设计得“形散意不散”,理论的灵魂作用至关重要。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设计中要抓住性质这个重点,而化合物的存在状态、制法和用途都与性质是直接相关的,或者说由性质所决定的。

以性质为核心再跟用途、存在、制法密切联系,则知识就不会显得太零碎,也不会感到枯燥。事物之间会存在一些内在的联系,元素化合物的教学设计中就必须揭示出这种联系。一些设计不成功的课往往是仅注重了事实的罗列和堆砌,而忽略了对事实的内部联系做深刻揭示,最终将“学化学”引向了“背化学”的死胡同。

除了“基本理论指导”和“以性质为中心”这两条线索外,元素化合物学习中的第三条线索就是相关物质之间的相互衍变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线索在到了复习时才加以总结归纳,是不够的,要将这些线索从第一节起,就或明或暗地渗透于学习的全过程,这也是元素化合物课设计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志。

二、元素化合物课的教学设计要以实验为基础

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如果离开实验、标本、模型和其它直观手段,仅凭教师的口述和板书,就无法获得生动准确的感性知识。这样,学生只有生硬地记忆,随着所学内容的增多,就越来越杂乱,顾此失彼,从而频频发生错误。如果在教学中注意加强化学实验和其它直观教学手段的施用,让学生们注意观察、积极思考、正确描述。就能使学生清楚、准确地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这样做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形象思维。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这些重要的知识。但是,怎样才能充分利用化学实验,设计好元素化合物课的教学呢?首先。实验的设计与组合要能深刻地揭示反应规律,有利于掌握化学事实。例如,高一化学“氮气”一节中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其中NO2与水的反应是教学难点。采用下面设计:先从氮的化合价引出氮的五种价态的氧化物。介绍其颜色后演示实验:一瓶无色的NO上倒放一空瓶,抽走其瓶口玻片,NO与空气混和,立即出现红棕色;
向其中一瓶加入少量水,盖上玻片,稍振荡,瓶内红棕色消失,再抽开玻片,瓶口上方又出现红棕色。启发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完成化学方程式,这样,由于实验设计和组合的合理,学生大多能自行总结出NO和NO2的重要化学性质,而其中的难点内容,NO2与水反应的产物中还有NO,也由于实验设计的巧妙而被顺利地突破了。接着再进一步,通过实验去深化对反应规律的认识:两瓶无色气体(分别是NO和空气)、两瓶红棕色气体(分别是NO2和溴蒸气),要求用最简便的方法鉴别。这样的一段教学设计显然是成功的,实验在其中充分显示了获取知识的功能。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物质的性质,使学生顺利突破了重点难点,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其次。实验要能激发、调动学生思维。这种激发,可以是学习欲望和兴趣层面上的。也可以是在创设问题情景较高层面上的。“氨的性质”一节中氨与酸的反应,普通中学根据学生特点。可设计成学生动手的趣味实验“空瓶生烟”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而由重点中学教师设计的铜与稀硝酸反应,在让学生在向稀酸中加铜片前,先加放少量的碳酸钠粉末,这种似乎“不合常理”的小小改动。却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思维,“逼” 着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为什么要加Na2CO3(为了排走试管内空气)?为什么要排空气(NO易与氧化合)?为什么能排气(CO2比空气重)?这样一来,大大增加了其思维容量,一个普通的验证实验就变得不普通了,实验启迪思维的功能也就充分体现了。化学实验在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中的重要性,是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的。实验设计与实验教学的水平,直接标志着元素化合物课的设计水平,没有一些别具心裁的实验设计,元素化合物课的设计很难达到优秀的水平。

三、元素化合物课要尽可能紧密地联系社会、联系实际

这是这类课设计的又一个规律,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若不和实际结合,将成为空中楼阁。无论是为了提高学生兴趣,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无论是为了基础知识的学习。还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都很有必要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体现“化学与社会”这个命题。重视元素化合物与社会、生活、环境、科技的密切联系,才能通过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热爱科学的情感,对科学的关注程度是现代人的重要标志之一。高一的“氮气”,在学习了NO、N02性质后联系“雷雨与庄稼”,联系汽车引擎点火时产生氮氧化物的环境问题,联系酸雨,联系硝酸的生产。在“乙醛”的学习中,在醛的氧化反应后联系制镜小史、联系糖尿病的检验。既生动又强化了知识的运用。在设计“氨和铵盐”时,从素质教育的观点出发,将整个课时的教学设计放到化肥这样一个背景中进行,能在元素化合物知识中有机地渗透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他们能关心环境、能源、材料、卫生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应该成为这一类课设计时重要的教学目标。这是素质教育给我们提出的新课题。联系实际,重点要放到知识的运用上。引导学生在课外模拟攻关,都是一些成功的设计,这种让学生在更高层面上的联系实际,在运用知识过程中开发思维,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去思考分析问题的意念,在元素化合物课的设计中是值得提倡的。

这里以《氨的性质》教学设计(华南师大附中王季常、曾汉泰设计)为例,说明元素化合物知识这一类课的设计。

教学过程如下(学习背景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等略去):

[引入]观察一个实验(氨的喷泉实验),并打开桌面上的浓氨水,闻闻氨气的气味。

[设问]观察到什么现象?(①形成喷泉;
②烧杯中溶液仍为无色,而烧瓶中溶液为红色;
③烧瓶未充满)。

[设问]通过现象,① 我们曾学习了什么物质也可以形成喷泉?(联系旧知识HC1)② 为何形成喷泉?(极易溶于水)③ 为何极易溶于水?(由相似相溶原理以及水为极性分子,得出氨分子也呈极性)④从上述结论,能否得出氨分子的结构?(学生推导出氨分子NH3的四个原子一定不是在同一个平面上。而会形成三角锥形的分子结构)。

[分析]我们一起分析氨溶于水的另外两个现象,请大家思考以下问题:①为何形成红色溶液?(利用“酚酞遇碱变红”,推断出一定有OH-产生)②烧瓶中的OH-来源于什么物质?(从现象得出,新产生的OH--定不是来源于水,因为烧杯中滴有酚酞的水并未变红,也不可能来源于氨,那么只能来源于NH3·H2O )。

[讨论]③ 如何书写氨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运用质量守恒,学生即可写出,老师只需提示NH3·H2O为弱碱,注意可逆符号即可) [练习]训练题(巩固性训练,略)(说明:以上氨与水反应的性质是在实验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通过主动、积极思维得出的,这样,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迁移的能力也能充分表现出来)。

[学生实验]我们刚学习了氨与水的反应,那么氨与其它物质是否会反应呢?下面自己来做一个实验:NH3与酸(盐酸、硫酸、硝酸)的反应。

[讨论]为何出现白烟?写出反应方程式。(说明:由于整个过程是由学生通过自己观察现象, 发现滴有浓盐酸和浓硝酸的上方出现白烟,而浓硫酸上方没有。自己作出解释,自己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因而课堂气氛活跃)。

[演示实验]用爱氏试剂法检验肉类新鲜程度。

取约10ml的爱氏试剂,置于锥形瓶中,搅匀,并立即塞上下方插有一根细铁丝的橡皮塞,铁丝下端弯曲成钩,可挂住肉样(肉样须不沾管壁,并距液面1-2cm)。若肉样已不新鲜,就有NH3存在,于数秒内即有NH4CI生成,可观察到白烟出现。

[思考]白烟出现是否可以表明肉已经不新鲜? (说明:在学生实验基础上,增加演示实验——用爱氏试剂法检查市场上猪肉是否新鲜, 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总结]以上反应氨分子中N、H元素未变价。

[过渡]回忆HX和H2S的化学性质,分析它们为什么具有还原性。

[设问]从NH3中N、H元素的化合价,判断NH,是否也会像HX、H 一样具有还原性? [学生实验]NH,的催化氧化(将锥形瓶置于浓氨水上方,收集少许氨气,然后将铜丝在酒精灯上烧至红热,迅速插人有少许氨气的锥形瓶中)。(说明:学生动手做“氨的催化氧化”实验时,预计会出现三种不同的情况:a.出现红棕色。b.出现白烟。c.实验失败,未能观察到任何现象。为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刻意追求实验现象的统一,不回避可能出现的各种实验现象,可有意把三种不同实验现象摆到讲台上,请学生解释,促进学生深人思考)。本课在实施时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讨论气氛高涨。分析出现红棕色原因时,有的学生说“NH3被O2直接氧化为NO2,故出现红棕色”;
马上有学生纠正“NH3被02氧化为NO,NO再被O2氧化为NO2”;
分析出现白烟时,有的说“白烟一定为NH4NO3”,马上有学生说出为何产生NH4NO3。特别是分析何种原因导致实验失败时,有的说“锥形瓶不够干燥,使瓶中氨气溶于水中”;
有的说“铜丝不够红热,达不到反应温度”,有的说“铜丝表面有杂质,使催化剂难以发挥作用”,有的说“收集氨气的时间短,致使氨气太少,反应不够充分”,有的说“收集氨气的时间太长,致使氨气太多,氧气太少,同样使反应不够充分”,甚至有的说“收集氨气时间刚好,氧气恰好反应完全,使生成的NO不能进一步反应生成NO2故观察不到红棕色” „„他们还纷纷用化学反应方程式来解释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指出:我们希望成功,但我们并不忌讳失败,失败了,要找到失败原因,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科学,从而使学生切实体会到“科学来不得半点的虚假”)。

[讲述]“氨的催化氧化”是工业生产硝酸的基础,工业中产生的NO和NO2等大量尾气必须用碱液吸收以免污染环境。广州环境污染仍较严重,有的地方酸雨频率已达90%,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社会问题。

[学生]情绪受到感染,自觉用烧碱溶液对瓶内气体进行处理。

[过渡]除了氧气可以氧化氨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氧化剂可以氧化氨呢? [设问]回忆HX(HF除外)、H2S被氯气氧化的实验,想一想,氨气能否被氯气氧化? [演示实验]氨气和氯气反应的实验(预先用两个干燥的锥形瓶收集一瓶氨气和一瓶氯气,实验时将两个试剂瓶口对好,抽去玻片,上下摇匀)。

[讲述]氯碱工业中常用浓氨水检查是否有氯气的泄漏。

[练习]运用相似性以及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出现白烟),书写其反应方程式。

[设问]回忆 还原CuO的实验,高温时NH,能否还原CuO呢? [演示实验]NH3还原CuO实验(实验装置与H2还原Cu0实验相似) [练习]根据相似性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试管口出现水滴,试管底部出现红色物质),书写其反应方程式。

[课堂小结及布置作业](略) 从以上《氨的性质》教学设计中,我们看看是怎样体现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设计要求的。

首先,作为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的基础,实验在设计中的作用是很明显的:氨与水反应这个性质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悟”出来的;
氨的催化氧化这个难点内容,是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在教师精心设计放手实施的问题情境(异常实验现象的分析、争辩)中自己突破的。

其次,化学理论作为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内在灵魂的作用也十分明显:用物质结构的知识指导学习氨的水溶性和弱碱性,用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和氧化还原的知识指导学习氨的还原性,这样的学习揭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元素化合物课有足够的深度。至于联系社会。联系实际,更是本设计一大特点,结合氨与酸的反应,启发学生设计如何检验猪肉是否新鲜,当时新闻媒体恰好在对少数黑心肉贩私售死猪肉的事件曝光,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如此紧密结合,很自然创设出一个成功的问题情境。可见,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把握住这三点,就能从内容的选取和组织上反映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课型特征和设计要求,只要在实施时能用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为主导,又具备了熟练的教学技能,就可以上出精彩的元素化合物课来。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第十二单元

课题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无机盐能够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身体健康,有的还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

了解某些元素(如钙、铁、锌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了解人体中元素的存在形式,知道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

懂得一些生活常识。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运用多种手段(特别是网络)查找资料,调查研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主动获取有用信息;

调查市场上有关补钙、补锌、补碘、补硒和补铁等的保健药剂或营养补剂出售,查看它们标签或说明书,了解它们的主要成分;

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用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逐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帮助人类战胜疾病与营养保健方面的重大贡献。

【教学重点】

1.了解人体元素的组成。

2.了解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教学方法】

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双向互动。

【教学过程】

【引入】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饮食水平也逐渐提高。吃得好是否就身体好呢?

如果饮食不合理会引起营养不良。如何才能使身体更健康呢? 【多媒体显示】化学元素和人体健康(健康报报道)

【讲解】同学们,你们知道么,色彩斑斓的大千世界的万物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而我们人体中的元素约有50多种,含量较多的有11种,约占人体质量的99.95%。

1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第十二单元

【多媒体显示】(佝偻病患者)

【设问】怎么会得这种病呢? 【指导阅读】

1.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什么? 2.该金属元素对人体有何影响?

【讨论】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教师对讨论进行指导,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归纳小结】

1.成人体内约含有钙1.2kg。钙是构成骨骼、牙齿的重要成分,它使得骨骼和牙齿具有坚硬的结构支架。

2.幼儿及青少年缺钙会引起生长迟缓、骨骼变形,出现佝偻病、牙齿发软,易患龋齿等症状。成人缺钙,发生骨质软化和骨质疏松,容易骨折,因此人体必须摄入足够的钙。幼儿、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摄入比成人更多的钙。我国营养学会1998年对每日膳食中的钙供给量提出建议:婴幼儿400 mg~800 mg,青少年1 000 mg~1 200 mg,成年人800 mg,老年人1 000 mg~1 200 mg。

【设问】哪些食物中含有钙元素呢?

【学生活动】学生抢答(对答得最多的学生给予表扬。)

【多媒体显示】常用食物中的钙含量(mg/100 g)

2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第十二单元

【讲解】在食物中钙的来源以奶及奶制品最好,不但含量丰富而且吸收率高。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一杯牛奶拯救一个民族”的故事,故事说的是多年前日本人的平均身高比较矮小,但是近几年日本青少年的身高已经超过了中国青少年,这是为什么呢?当然,除了生活水平存在差异以外,我想最值得一提的是这样两个数据:目前日本每年人均牛奶消耗量达到68 L,而中国仅为6.6 L。造成身高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两国青少年自牛奶中获取的钙量存在差别。

【设问】食物中含有如此丰富的钙,怎样才能合理吸收呢?前两天报纸上曾登过这样一篇文章。

【多媒体显示】 晚餐最好这样吃

晚餐早吃:晚餐早吃是医学专家向人们推荐的保健良策。有关研究表明,晚餐早吃可大大降低尿路结石病的发病率。

人的排钙高峰期常在进餐后4到5小时,若晚餐过晚,当排钙高峰期到来时,人已经上床入睡,尿液便滞留在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尿路中,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致使尿中钙的含量不断增加,容易沉淀下来形成小晶体,久而久之,逐渐扩大形成结石。所以下午6点左右吃晚餐较合适。

晚餐素吃:晚餐一定要偏素,以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为主,而蛋白质、脂肪类吃得越少越好。

据美国研究报告,晚餐时吃大量的肉、蛋、奶等高蛋白食品,会使尿中钙量增加,一方面降低体内的钙贮存,诱发儿童的佝偻病、青少年近视和中老年骨质疏松症,另一方面尿中钙浓度高,患尿路结石病的可能性就会大大的提高。

【复习提问】氯化钠在人的正常生理活动中的作用。

【多媒体显示】

钠和钾元素对人体起着重要的作用。

3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第十二单元

【讲解】以上元素在人体中含量均超过0.01%,称为常量元素,含量低于0.01%的元素称为微量元素,对人体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设问】铁元素在人体中的作用是什么?缺铁又会造成什么不良后果呢? 【学生回答】缺铁性贫血。

【多媒体显示】

【过渡】缺碘也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后果。

【多媒体显示】

【讲解】另外我们再介绍其他的一些微量元素在人体中的作用。

硒:生命的奇效元素,有防癌和抗癌作用,能治疗高血压等疾病,但是摄入过量会使人中毒。

锌:智慧元素,微量的锌可以强化记忆力,延缓脑的衰老,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

锂:能改善造血功能状态,提高人体免疫机能。

4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第十二单元

锶:可以强壮骨骼,降低人体钠的吸收,有利于人体血管的活动。

微量元素同其他元素一样,受体内平衡体制的调节和控制。摄入量过低,会发生某种元素缺乏症;
但是摄入量过多,微量元素积聚在生物体内也会出现急、慢性中毒,甚至成为潜在的致癌物质。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证实,环境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对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土壤和水中缺锰,可能是芬兰和中国某些地区癌症发病率高的原因。

【思考】

1.水为六大营养素之一,喝什么样的水好? 2.有人认为:淘米次数越多越好,你认为如何?

3.有人认为“药补不如食补”,根据本节所学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甲方和乙方答辩。

【举例】 (例1)

甲:由于水质受到污染,对人体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故喝纯净水好。

乙:纯净水中不含微量元素,而天然矿泉水中含有丰富的对人体健康有利的常量和微量元素,所以喝矿泉水好。

(例2)

甲:药补比食补好,药含元素的量多,见效快,缺什么补什么。

乙:食补比药补好,食物中的营养元素含量丰富。

【归纳小结】

1.从可含元素的量来看,喝矿泉水比喝纯净水好。

2.淘米的次数并不是次数越多越好,因为淘的次数越多,一些营养元素越会溶解在水中而损失。 3.从均衡吸收营养的角度来看,人体所需营养元素应该尽量从食物中获取,单纯药物的营养比较单一,另外,药补还可能导致某种营养元素过剩,只有在人体需要的元素仅从食物中摄取不足时才使用药补的方法。

【多媒体显示】

5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第十二单元

【情景交流】(作为本节课的结束)如果你也有上图中的一些症状,你应该怎么办? 【学生活动】分成两大组,一组问一组答。

例:

1.如果你的记忆力差,注意力又不能集中,怎么办? 2.如果你贫血、脸色苍白怎么办? 3.如果你的舌头紫红,嘴角烂怎么办?

6

元素教学设计

《元素》教学设计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元素教案模板

元素教学设计(共12篇)

推荐访问:化学元素 教学设计 初中

    上一篇:哑舍读后感

    下一篇:网吧会议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