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开出思维的花朵

|idpi

方芳 赵勇勇

方芳,甘肃省镇原县第二中学教师。赵勇勇,甘肃省镇原县教育局教研员。

现代汉语给予“思维”的解释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它类似“意识”,以感知为基础,却又超越“意识”,是人类认知过程的高级阶段。以下笔者将谈谈如何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以此探究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教学低效问题。

一、以知识储存为基础,形成语言思维

当“合作探究”“集体研讨”等教学模式以新课改的名义出现在大江南北的课堂上时,我们似乎看到了高效的曙光,但是在高效者的引领下也存在很多形式主义者。较之传统教学,施教者迷茫了:在新课改下,探究过程如何才能从逻辑上更合理,从步骤上更全面,从认识上更深入;探究结果怎样才能从语言上更本质,从思维上更独立,从构建上更创新。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推广与普及,人们的知识崇拜度已然下降。更多的教育者也开始批判知识教学,在教育活动中,注重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精神对话,主体与客体的灵魂神遇,忽略了知识的输入;注重听说读写、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忽视背诵、听讲能力的提高。恐怕任何一个从事教育的人都不会否认能力来于知识,探究源于认知。笔者虽不赞同一味地死记硬背,但也不赞同一意追求互动,建造“空中楼阁”。

知识储备是语言思维形成的基础,语言思维是对知识储备的再现与创造。“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简介的反映过程。”[1]学生依赖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包括课本的背诵,课后的摘抄、积累,通过综合组织再形成全新的东西;通对已有认知的化解、融合、重组,形成自觉、合乎规律的语言思维。高品质语言思维的养成必然推动语文思维的形成。

二、以课堂开放为手段,形成自主思考

叶圣陶认为“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教育是遵循规律、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叶老解释了教育要循序渐进,绝不能揠苗助长。我们允许学生自主、自发、自觉地与文本发生共鸣或者冲突;允许学生充分地反思自我、完善自我、展现自我;允许学生不附和教师,不盲目崇拜书本教参。新课改要求教师要还课堂于学生,笔者认为,就是要还发言权于学生,还思考权于学生,还实践权于学生,还创造权于学生。施教者不干预、不打断、不抢话、不揣测、不臆断,在学生充分思考,完整表达后,利用评价机制,给予正确指导,不回避错误,不遗漏优点。

爱因斯坦认为“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学生自主思考的过程就是灵魂自我谈话的过程,也是语文思维形成的过程。教师要充分信任、尊重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相對自由、开放、宽松的思维环境,大胆地展示自我、提升自我、重塑自我。袁宗道在《白苏斋类集》中说“学者须过信关,未过此关,大信则大进,既过此关,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疑的前提是“信”,由此可见,一个人不能只是追求思想的自由、精神的独立,也要有信任的根基、倾听的意愿,教师亦是如此。

三、以批判思维为导向,形成探究性教学模式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从国家层面对学生素养提出了具体要求,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包括人文积淀、批判质疑、理性思维、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从学生层面来讲,这些核心要素既强调了知识储存的重要性,又对学生的思维做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从教师层面来讲,既要重视学生的理解状况,更要引导学生的反思精神和批判性思维,使之最终具备创新能力。下面笔者将谈谈如何把语文批判思维引入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使其具可操作性。

(一)大胆怀疑、思辨性提问。朱熹认为“学与行,是学之始终;问、思辨,是思之始终”。学习与实践密不可分,疑问与思辨如影随从,任何思考都始于疑问,“疑是深入探索知识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思。学生心中有了疑,才意味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2]

首先,找准切入点。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情设计切入点,帮助学生找到文本中可供怀疑的地方,找准“点”提取议题,深入文本。2015年高考全国卷Ⅱ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目为《塾师老汪》,文本共出了三道主观题,我对学生提出了另一个要求:划出老汪的三次哭泣。以此为切入口,直插文本主旨,学生提出了疑问:A老汪三次哭泣原因究竟是什么?B老汪第二次哭泣说“总想一个人”,那个人是谁?在第二个疑问中,有学生兴高采烈的答道:“老婆银屏与老汪志不同道不合,他是不是就想起了当年的某个人或者想未来的某个人,会不会是想找个谈得来的情人?”学生哄堂大笑。又有学生产生了怀疑“老汪在精神上看不起老婆,但在物质上还是依赖老婆的,我认为他没有在精神上出轨。”思考片刻有学生豁然开朗“老汪哭泣时因为孤独,他想的那个人是大我,不是小我,是广义的一个知己,不是狭隘的红颜,与男女无关的”“所以老汪第三次哭泣是因为找到了知己”已然有学生抢答。将批判性思维引入语文课堂就是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要善于质疑,师生不断完善思考,让思考更合理、更深刻、更具说服力。

其次,比较阅读。思维认知是一个不断进行比较,不断去伪存真、去芜存菁,去其糟粕留其精华的过程。只有经过比较,人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了解事物的变化,直击文本主题,只有经过比较,才能分析问题,构建逻辑,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自然,知道老汪性情,比较相同点,也就了解了孔乙己的性情,知道孔乙己的性情,也可揣摩老汪的形象;比较二人所处的历史背景,所走过的生活道路,二人精神困境根源的不同也就找到了答题的思路与答案的落脚点。

(二)合理否定,重造思想。目前,在大多数课堂中,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输出者、传播者,学生是知识的记录者、储存者、接受者,学生依赖教师、拘泥于课本,教师信仰编者、禁锢于教参,教师与学生的对话甚至是教参与学生的问答,教师以自己的思维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他阐述了思辨的重要性。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我们不仅要教师大胆质疑书本,而且要求学生勇于否定同学的观点,敢于否定不合理的、陈旧的教学结论,将知识回炉、重造,最终在不断否定、选择性接收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思想,并且表达自己的见解,做到符合现实背景、符合逻辑思维,有理有据,进而激发学生自主自觉学习的兴趣。

四、以人本教育为目标,形成情感性思维方式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了情感和心理需求以及全人教育等方面。现实情况是,人们普遍地将“高效”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为了追求“高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将一些“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整合、加工、创造,进而形成系统性的知识。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又将系统化的知识切片,具体的对应在相应的题型之中。语文课堂随之形成了定向思维,教师拘泥于知识构建,忽略学生的刚需;学生困顿于课堂内容,忽略知识的拓展;社会关注学生成绩的提高,忽视了情感与价值观的生成。“教师信奉的是客观主义的知识观,把教科书上的内容作为客观真理交给学生”。[3]语文教育变成知识教育,语文思维变成答题套路,为了不让教育变成教书,教学者应该在学生反思、质疑、否定、重造的基础上拓展延伸,将情感教育融入学生的语文思维之中,让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过程,更是高尚的情感生成的过程,因为情感是思维背后的巨大的、积极向上的力量。助力学生从理性走向感性,从文本走向生活,从情感走向思维。

参考文献:

[1]刘颖,刘巧玲.医学心理学[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7.2.

[2]李慕楠.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M].沈阳:辽海出版社,2013.4.

[3]代旭.素质教育读[M].沈阳:辽海出版社,2013.4.

猜你喜欢 文本探究思维 进一步探究与归纳得到的结论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2020年6期)2020-01-06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2期)2019-05-28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新高考·高一数学(2017年5期)2018-03-04创新思维的培养从设疑开始师道·教研(2017年11期)2017-12-10思维总动员(三十一)琴童(2017年7期)2017-07-31思维总动员琴童(2016年12期)2017-01-16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新高考·高三数学(2016年4期)2016-08-10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中国扶贫(2014年8期)2014-06-27

推荐访问:语文教学 开出 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