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下广播采编播方式的变化

|idpi

周冲 黄健

摘  要:当今社会在高速运转,一切都以效率为先。随着社会模式的转变与移动互联网产业蓬勃发展,我国媒体格局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都给传统主流媒体带来了挑战。面对困难,我台广播频率部门与技术部门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在原有采编、播出生产线数字化,网络化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形成“云+网”的采编与播出模式。这更符合新时代受众的需求,为有效应对全媒体时代下广播电台技术系统的改变,进一步加强主流媒体的公信力与权威性奠定基础。

关键词:全媒体;云办公;移动采编;可视化播出;新冠肺炎                 中图分类号:TN931.1               文献标识码:B

本文著录格式:周冲,黄健.全媒体时代下广播采编播方式的变化——以广西广播电视台为例 [J].中国传媒科技,2020(9):7-10.

导语

社会高速发展,信息快速交互,工作效率提升都得益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与此同时,我国媒体格局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主流媒体,正面临着全媒体时代带来的挑战与机遇。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召开,会议不仅强调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还要求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并为传统媒体向全媒体过渡指明了方向。

1. 广播媒体格局的变化

当今,广播媒介随着我国媒体格局的变化也在变化,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在内容形态上,由传统的音频这一简单、独立的要素逐渐向多元素融合的方向发展。媒体内容可以不单单局限于音频,还会有视频、图文、VR等更加丰富的元素;

在采访过程中,以往只需要音频文件,随着广播在内容形态上的改变,现在更需要融媒单兵这样的采访机制,并利用智能终端,将多种格式的内容采集;

随着以上两点的变化,在编制节目上也不单单局限于声音,广播媒体人会涉及直播视频与访谈视频的制作,尤其是短视频这种更具有碎片化与伴随性的观看模式会越来越普及;

接收终端移动化日益明显。根据工信部数据,2019年我国手机上网用户数量为12.9亿。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云计算,5G等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大规模运用,受众收听途径朝着终端移动化与“瘦化”发展。[1]

2.移动方式下的全媒体即时采编系统

如今,人们接收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所获得的渠道越来越多。作为传统主流媒体,把党和政府的声音正确、快速、有效地传递给老百姓,仍是广播电台的第一要务。这也是牢固树立党媒公信力与权威性、占据舆论引导制高点的重要举措。尤其今年我国乃至全球暴发了大规模新冠肺炎感染事件。面对这种公共突发事件,采编人员更需要一种能进行多渠道信息汇聚、全媒体资源采集、多途径产品发布、可移动的采编系统,以高效地完成新闻稿件的生产流程。[2]

2.1全媒体移动采编系统的技术特点

针对广西广播电视台的采编流程,采编岗位人员的需求以及技术系统的特性,其全媒体移动采编系统具有以下技术特点。

2.1.1内外网系统的无缝交互

本套全媒体移动采编系统的技术架构是新建的,但是之前我臺拥有一套部署在台内的广播智能轮盘稿件系统。如何使外网使用的移动采编系统与内网的稿件系统在确保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实现高速交互与资源的整合与配置,是我们面对的难题之一。

要攻破上述难关,第一点要解决移动采编系统的安全性。这一点广西广播电视台主要采用私有云技术来解决。我们首先把稿件储存服务器布置在了台内私有云,而台内私有云又通过防火墙与外网相连接。当前方记者通过外网使用移动采编系统对稿件进行读写时,这一操作会被重新定向到这一安全区域,这个是临时的,此后其再被定向到指定的访问路径。当稿件存储服务端的数据产生变化,它会启动自身驱动来确保底层数据的安全。除此之外,我们还会采用数据包加密,授权访问控制等措施,加大系统对稿件数据安全防护能力。只有来自外网的移动采编稿件数据安全,我们才能确保其与内网稿件系统的安全连接。基于私有云的稿件存储服务端的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私有云的稿件存储服务端的系统架构

第二点,需解决移动采编系统与台内稿件系统的交互同步。移动采编系统与台内稿件系统配备有交互接口,当采编人员对移动采编系统里的稿件进行最后一关审核后,交互接口会把稿件内容封装成JSON数据包,被周期性地推送到台内稿件系统。之后,台内稿件系统会对JSON数据包拆装解析,从而获取到与移动采编系统一样的稿件。

2.1.2 移动终端全媒体内容的生产

移动采编系统打破了以往新闻稿件只能在台内办公区生产的流程。同时,实现了能在多种终端平台上采取到多种媒体资源,如音频,视频,图片等。通过移动采编终端,只要在网络环境下,即可实现多种工具、多种表现形式的全媒体内容生产。除此之外,电视台还与第三方平台配置了内容转发接口,即成品内容可进行多渠道的发布,如微信,微博等主要社交媒体。真正做到了只要有智能手机,有网络,即可完成全媒体下的单兵采编。

2.2移动采编系统的功能

移动采编系统主要可以实现以下功能:音频、视频、图片等多种媒体格式资源的采集;稿件的同步录入、编辑、审核、订阅、调度使用;成品内容多平台分发;数据统计与管理;采访任务下发与内部通讯等。

3. 广播的可视化播出

一直以来,人们对广播的印象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近年来,随着全媒体的变革大潮到来,广播也逐渐探索可视化的播出模式,探寻广播与视频的结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下面,以广西广播电视台为例,对这一方式进行介绍。

3.1广播与视频

广播因其具有伴随性、轻成本、时效性强的优势,在全媒体时代,其所受到的冲击要小于报纸等传统媒体。在过去,声音是广播的唯一表现形式,许多场景与细节,受众只能够靠想象来感受。

而对于视频,其主要在网络上传播,覆盖面广,可通过动态的画面与声音的结合,向受众展现更为立体生动的内容。但是视频的制作远比广播音频制作复杂,成本也相对较高,因此广播的优势也无法在视频上体现。[3]

目前,我台许多节目开始以“广播+视频”的播出方式进行尝试,将广播与视频强强联合的同时互相弥补彼此的不足。这种创新的方式,向受众传递更加立体生动,多样化的节目内容,从而为提升受众体验,增强用户黏性创造了有利条件。

3.2广播可视化播出的关键技术

科學技术决定生产力,在广播可视化播出的制作上,技术水平就决定着播出可视化的质量。而过硬的播出质量是留得住老受众,吸引住新受众的重要因素。广播节目在以内容建设为根本的同时,还需要科学技术的助力。

3.2.1直播室声学设计兼顾视觉设计

单纯的广播直播室设计往往只需要符合标准的声学环境。但是,在全媒体直播室还需要考量到视觉技术的问题。

在全媒体直播室,我们往往会在主持人与嘉宾身后配置全媒体大屏,作为节目背景的同时,也需要展示部分图片与数据。在选购大屏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其材质,色彩清晰度,噪音与散热性能,还需要考量大屏控制与可视化播出工作站的协调性。特别要注意的是,大屏刷新频率要和摄像机拍摄频率一致,至少也要成倍数关系,这样在可视化播出中,不会出现大屏频闪的现象。

除此之外,直播室的灯光效果也需要进行设计,一般来说,全媒体直播室的灯光总体上会比普通广播直播室的要柔和明亮,灯光布局点也较多。同时,我们还会为主持人或嘉宾单独配置可移动的近景美颜灯,灯具色温在3400K左右。[4]

3.2.2镜头的分配与控制

在全媒体直播间,我们分配了4个迷你摄像头,分布在主持人与嘉宾座位前方。这些摄像头可支持全高清摄像采集,并可实现调音台的同步控制。即当调音台上的主持人或嘉宾话筒推出或开启时,播出画面自动切换到相应的摄像机。所以,主持人往往在直播时只需要进行简单的操作,就可确保传统的广播播出安全的同时,又可顺利完成一场网络直播。这省去了不必要的人员(如导播)的配置,更加符合广播轻成本的特点。

3.2.3视频操作软件与视频流的推出

在我台,视频操作软件一般会配置在直播间内,主持人可在直播的时候插入相关图片、素材,甚至打上台标,或者人工手动切换镜头,以此丰富播出内容。在平时,更可以在不开镜头的前提下,插入相关素材进行日常网络播出。在节目制作中,甚至还可以使用手机,无人机等移动设备,将直播场景拓展到户外,适合大型展览,新闻突发事件等的现场报道。

不仅如此,还可以将网络信号、电视信号作为摄像源,并将这些视频信号汇聚于视频操作软件,经过编辑后,整个节目的播出视频便会以H.264或H.265的格式进行编码,形成IP视频流后便被推送到指定的播出云平台。

目前,我台经济广播相亲栏目,教育广播汽车栏目等多个节目已实现可视化播出的常态化,在受众之间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用户通过各种终端进行收听收看的同时,可实时与主播进行点赞、打赏、视频连线的双向互动。这为开拓节目市场、吸引受众群体、提升受众黏性内容与互动的紧密结合提供了新的思路。广播可视化播出框架图如图2所示。

图2  广播可视化播出框架图

3.3广播可视化播出的思考

第一,对于媒体而言,内容的质量是最为根本、最为关键的生存之道。在全媒体时代,不能只为了融合,盲目地追求广播可视化播出,广播视频节目的千篇一律,往往会带来审美疲劳的反效果。因此,必须要遵循内容为王这一原则,将内容做细做优的同时,运用广播视频直播进行效果包装,创新性地打造精品节目。

第二,广播与视频的结合,不单单局限于播出。我们更可将其作为电商营销的一种形式,为广播频率创收增加新的途径。

4. 新冠肺炎疫情下全媒体技术发挥的作用

今年年初,一场始料未及的新冠肺炎席卷我国。在疫情防控形势最为严峻的时候,我们利用第2节所述的全媒体移动采编系统把新闻现场与台内办公场景延伸到了居家云办公。记者与编辑,通过网络与全媒体移动采编系统即可居家完成稿件的编辑、审核、调度、发布、任务通知等全套内容生产流程,减少了特殊时期给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5]

随着我国采取各项严格的管控措施取得初步成效,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各行各业在复工复产的同时,仍面临着疫情防控工作常态化所带来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台各广播频率也在积极探索更贴合当下要求的节目播出形式。广播可视化播出很好地满足这一需求。

自复工复产以来,我台6个广播频率合计制作广播可视化节目将近80场,内容涵盖文化宣讲、直播带货、人才招聘、音乐盛会、活动推广、楼市看房等多种表现形式。只需推广主播、直播助理、策划与技术人员数名即可完成一场直播活动。这不仅比举办线下大型活动耗费更少的人力与资金,还能有效地避免因人群聚集为疫情防控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复工复产的道路上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同时,为新形势下广播节目的制作播出提供了新的思路。

5.新兴技术与全媒体发展

近年来,5G与4K可谓是广电行业最为关注的新兴技术,再加上最近提出高新视频的概念,这些是否能推进媒体融合往更深层次的发展,是我们所期待的。

早在2019年7月,我台就对运用5G网络对广播可视化视频传输这一课题进行了探索。当时,我台与中国移动展开合作,对某音乐节活动进行了5G直播。在本次可视化直播中,率先运用了还未上市的5G手机作为移动机位,将其捕捉到的现场盛况,通过5G信号上传到云平台,导播工作站通过视频操作软件对移动机位的画面进行实时查看与切换,并把直播视频流通过5G网络推送到云平台。在整个视频播出过程,我们惊喜地发现,从使用5G信号回传现场画面,到播出内容的推送,再到最后受众的观看,其流畅度,延时性与稳定性要明显好于4G网络。

当然,我们在新闻直播中也尝试采用5G网络对4K超高清信号进行传输。我们知道4K超高清的信号所占用的带宽是非常高的,而5G也具有较高的传输带宽,非常适合传输4K信号。在直播的过程中,终端收看的4K高质量画面得到最大程度还原的同时,其流畅度的表现也让人满意。[6]

高新视频,是指采用了如4K/8K,VR/AR等高新技术格式,采用新概念的创新应用场景的视频。在许多广播栏目的可视化播出中,例如汽车节目、楼市节目与大型展会或娱乐现场等,未来可以进一步的采用VR技术。我们可在相关物品,如汽车、房间、展品的不同部位贴上传感器,使受众足不出户,就能360°沉浸式地感受到了现场氛围。这实现了云看车、看房、逛展览、听演唱会,使受众获得了最大程度的参与感,这是以往任何播出形式所不能给予的。我们知道,5G技术之所以受到重视,是因为它是物联网的基础,我们有理由相信,5G+高新视频+可视化播出,有可能会催生出广播融媒新业态。

结语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报纸、通讯社、电台、电视台等传统主流媒体依托云平台,移动终端等先进科学技术手段,由原来向融媒体探索转型,到现在向全媒体方向前进。我台广播在采编播系统上進行大胆地改革创新,实现了云平台采集内容,资源快速交互,多渠道发布,多元素呈现的新型化内容生产发布流程,为主流媒体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做出自己的贡献。

[1]邓向东等.广播电视台融合媒体互动技术平台白皮书(2017年版)[R].北京: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科技司, 2017.

[2]钱岳林等.广播电台融合媒体平台建设技术白皮书(2015)[R].北京: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科技司, 2015.

[3]张金国.关于“广播+视频”的探索与实践[J].广播电视信息, 2018,03:42-47.

[4]黄涛,易弘.广播节目可视化直播的探索[J].广播电视信息, 2019,03:66-67.

[5]黄健.基于私有云即时编发的全媒体移动采编系统[J].广播电视信息, 2020,06:25-28.

[6]周冲,陈冠霖,苏绍熙.5G通信技术与广播电视技术融合发展的研究[J].广播电视网络, 2020,03:44-46.

作者简介:周冲(1989-),女,广西南宁市,工程师;黄健(1988-),男,广西宾阳县,工程师。

猜你喜欢 稿件可视化广播 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智富时代(2019年7期)2019-08-16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智富时代(2019年7期)2019-08-16复变函数共形映射的可视化实验教学智富时代(2019年6期)2019-07-24复变函数共形映射的可视化实验教学智富时代(2019年6期)2019-07-24声明阅读与作文(高中版)(2019年2期)2019-03-15制造供应链可视化技术建设研究科学与财富(2018年22期)2018-08-18周日广播电视北京广播电视报(2017年41期)2018-03-07周五广播电视北京广播电视报(2017年41期)2018-03-07周六广播电视北京广播电视报(2017年33期)2018-02-27周五广播电视北京广播电视报(2017年33期)2018-02-27

推荐访问:采编 变化 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