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双创教育”思政建设研究*

|

哈尔滨金融学院 刘美艳,刘鑫,祁丽

近些年,教育部相继出台了与“三全育人”、课程思政建设相关的政策和意见,旨在推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这就促使高校进行课程教育的同时,也会思考如何改变原有的传统意义的课堂教育,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探索课程改革。但是由于教师和学生的观念转变需要过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也需要不断摸索,所以目前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课程并未实现深度融合。本文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以双创课程为例,从课程思政的角度出发,探索应用型高校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如何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寻找课程的整体优化路径,探究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提高人文素养,使其成为高素质的“双创”人才,既能让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具有独特优势,还能为其他课程的思政教育开展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课程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均为大学开设的素质教育课程范畴,教学内容具有相关性。比如“双创”教育中提到的创新思维、创业精神与课程思政中所倡导的时代精神、进取意识、新时期的新发展思路等具有异曲同工之处,两门课程互联互通,互为促进,使思政元素融入“双创”教育课堂时不显突兀。

把课程思政内容与“双创”教育内容有机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挖掘创新思想、创造意识和工匠精神,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开展“双创”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要提升学生的多方面综合素质,而素质中精神层面的素质又属于高层级素质,其中包含学生的精神追求、价值追求、主观能动性等“双创”价值观,这些均与思政元素息息相关。培育符合新时期发展要求的“双创”观是课程思政开展的目标和方向,也是开展好“双创”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双创”观是否树立好、打造好,要能正确回答三个问题:什么是“双创”?为什么要开展“双创”教育?如何开展好“双创”教育?为了回答上述问题,各个高校都开展相关方面的研究,无论是从教研角度、科研角度,还是课堂实践中,都致力于打造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来提升学生的“双创”认知水平及实践能力。相较于传统的学术型高校,应用型高校结合自身办学定位,更需要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改善“双创”教育开展过程中涉及的师资队伍、课程设计、思政融入等必要元素,为“双创”教育提供基础。

传统意义的办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短时间内无法彻底改变,原有的以教师为核心、科研学术型人才培养为定位、课堂讲授为主要培养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这种培养方式脱离了时代发展的需求和社会实践要求,难以与当前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融合,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双创”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载体,“双创”教育开展情况不理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的教育使命也难以完成,无法确保思政作用的发挥。目前,应用型高校“双创”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还存在以下具体问题。

(一)“双创”教育课程思政建设价值理念不清晰

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时代,高质量发展是时代发展的主题。创意、创新、创造、创业具有强关联性,高水平的“双创”教育是应用型高校为社会输送“双创”高素质人才的保障,这种素质不仅体现在创新创业精神上,更是学生的价值观念、情感认知、坚强意志、高尚品行的综合体现,高层次素质也是应用型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多元化创业的基本需求。因此学校的“双创”教育肩负多重使命,既要传授传统的知识,同时在知识中要蕴含思政元素,激活学生的内驱力,挖掘学生学习潜能,让学生在思想上对“双创”教育中的课程思政产生认同感。但是目前通过调查发现,多数院校“双创”教育的思政研究成果不多,开展教学的相关教师本身对思政融入“双创”的内涵、意义、路径、机理等认知模糊,更忽视学生思想层面的“双创”观念的系统培育,致使价值塑造碎片化,学生并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导致课程思政建设效果无法达到理想状态。

(二)“双创”教育课程思政建设驱动动能不显著

2015年教育部首次提及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这个概念产生的时间并不长,而且大多数高校是在原有的发展基础上进行转型。2016年提出课程思政的概念,旨在回答好高等教育过程中要“培养什么人”的问题。经历了7年的发展,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形成一定的基础,为“双创”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动能。但是仍然有部分教师原有的教育理念被固化,墨守成规,课程思政建设也仅仅停留在概念中,或者仅凭一个案例、一个事件等散点开展思政教育,只能实现碎片化启示,很难形成核心驱动力,更无法形成价值旨归,这种习惯性思维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转化。欲培养学生的“双创”显性能力,需要学生具备成熟的心智、坚韧的品格、胜任的意愿等隐性能力,即具备强大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受到外部力量激发时,才能迸发出能量。能够产生激发动能的外部因素有很多,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就是其中一个主要方面。教师通过理论知识、价值理念、精神追求等思维的渗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是一种有效的外部动能。但是目前教师团队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观能动性不足,主体作用欠缺,忽视思政元素的培育和研究,无法结合学生的多元化心理开展差异化育人工作。如何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育人中的引领作用,让教师能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把思想政治理论融入“双创”教育,提升思政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最终形成“双创”教育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实现有效驱动,进而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

(三)“双创”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知识载体不足

2015年,国务院公布了“双创”指导意见,迄今走过7年的历程,相对于课程体系建设而言,7年时间很难实现统合知识体系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这也成为制约“双创”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原因之一。要提升学生的“双创”素质,需要结合新发展时期“双创”教育的价值动因,体现“双创”教育培育主旨,贯穿价值主线打造“双创”教育脉络,构建系统化思政教学体系。在设计教学体系过程中,如何通过“双创”教育促进人的全面提升,如何通过“双创”教育驱动社会高质量发展,如何培养学生在“双创”价值观的引领下,使其身负责任担当和使命担当,厚植家国情怀,进一步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都需要系统展开探索并需要不断实践。但是现在开展的“双创”教育课程并未脱离原有的教学内容,以概念、方法等基础知识介绍为主,以追求经济收益、个体经济价值、追求职位卓越等功利化目的为导向,所塑造的“价值观”与目标状态严重不符,让学生产生“双标”认知,走入误区。因此,“双创”教育需要在有效课程团队指导下,开发跨多学科、多视角融合课程,以多元化知识为依托,长跨度知识为载体,融合思政元素,进行多维度统筹,以实现课程体系重构。

(四)“双创”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教学不丰富

相较传统的课程资源,“双创”教育课程开设时间不长,“双创”课程资源不够丰富,环境载体建设速度缓慢。“双创”教育类课程从知识属性讲要依托教材,但是从应用角度看就需要跳出教材,更多偏重于实践教学,通过实践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感受“双创”的本质和核心,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开展“双创”教学时,通过学生亲自参与,让学生在实践中能感受创新精神、培养创造意识、提升创业技能,真正做到“敢闯会创”,增强“双创”教育的实践性。同时引入课程思政,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明确目标,锤炼坚强的意志,培育勇于担当的精神。目前应用型高校虽然也建设了“双创”教育综合实训平台,但是从平台的规模、整合的资源、使用的频次等来看,存在着资源不丰富、形式单一、受众面较小等问题,都限制了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的效果,“双创”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教学效果不能充分体现。

应用型高校是目前国家高校分类中的类型之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各地政府也在积极推动部分符合条件的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是教育领域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目前有很多高校的定位已经明确为服务地方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出“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发展目标。应用型高校更应该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教育模式变革有清晰的认识,融入思政元素,对应用型高校的“双创”教育课程进行重新构建,逐渐实现整体上重构教育教学体系。

(一)明晰“双创”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理念

以“双创”教育课程思政建设价值目标为导向,通过目标分解,明确建设重点和难点,凝聚共识,形成明确的建设理念,提升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效。首先,要有精确的目标定位。应用型高校结合自身的优势资源以及时代发展所带来的契机,基于学生成长的“三观”及“双创观”的价值塑造,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再融合思政教学内容雕琢人才培养方案,确保目标的精准性、针对性、可达性。其次,培育价值观念要能够体现“双创”教育与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的合力,既要开展传统规范的知识传授,还要根据发展需要进行“双创”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更要注重理论知识与价值观念的衔接,聚拢思政育人要素,避免碎片化传授。再次,建设有灵魂、有主线的课程思政内容体系,在“双创”价值观引领下,引导学生通过体验、认同、追求、实现价值的全过程,完成学生“双创”价值观的塑造,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国家观等,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和创新。

(二)提高“双创”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驱动能力

部分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这种转型要从根本上进行质的改变,才能达到真正的转型目的。把学生培养成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高校的目标,而开展“双创”教育及课程思政教育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有效途径。应用型高校要把着力点放在基层教学组织中,在明晰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把“双创”教育分类,组建师资队伍,分别从“产业”“行业”“专业”等角度打造多类型课程。通过明确教师应该拥有的知识和技能,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哪些思政元素,如何推进思政建设等多渠道来增强“双创”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核心驱动能力。首先,精心搭建教研团队,培养业务骨干,对外注重校企融合、产教融合,对内加强与其他教学单位的沟通,利用跨学科的优势互补,实现专创融合;
其次,教师要注重基本功修炼,通过集体备课、专题研讨、外出学习、动态交流、观点分享等活动,让教师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接受新思想、新教法,提升教师的胜任力;
再次,厚植教师的家国情怀,激发其实现自我价值的动能,以此为驱动力来激发为党的事业奋斗的热情。通过树立正面典型、宣传模范人物、反面警示教育等形式开展思政教育,在教师的引领下,为学生树立榜样,进而对学生产生驱动作用。

(三)优化“双创”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知识载体

以政策、文件为导向,组建“双创”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师研发团队,通过调研、访谈、观察等方式开展研究,并成立课题组立项研究利用哪些载体来实现课程的更好发展,最终形成调查和研究报告,从实际操作角度指导工作。首先,进行知识体系重组,原有的传统的知识体系更倾向于知识的讲授,基于“双创”发展的新形态,构建新模式、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的开发与应用,在此过程中引入爱国、法制、公平、伦理、道德等思政元素,构架全新的知识体系。其次,围绕全新的知识体系,编撰教材;
围绕整体价值塑造建设主线,设计更新实践项目,追踪时事热点,挖掘典型包含思政的“双创”案例,撰写追踪性教学文件资源;
引入线上慕课,使教学内容多元化、立体化。

(四)丰富“双创”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平台

应用型高校要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产创融合、专创融合,基于优势学科门类,打造多功能育人平台,以优势学科为基础,构建“导师+学科+专业+产业链”的实践教学平台,带动其他学科平台逐步跟进,最终实现大类学科平台一体化。首先,要改变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状况,通过多渠道引入优质资源,建成多功能耦合的“专创融合”实践教学平台;
其次,依托实践教学平台,融合新媒体、互联网等现代科技,开辟线上虚拟体验项目,打造线下“双创”体验区、实践项目孵化区,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多角度拓宽学生的认知视界,并结合具体的实践项目融入有针对性的课程思政元素,实现“双创”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
再次,利用当地的科技园、产业园、创业园等资源,建设校内校外一体化、课上课下不间断的“双创”育人平台,为教师和学生都提供开展实践活动的空间。

总之,培养“双创”人才是当今高校的使命,更是应用型高校教育的着力点。为了能培育出优秀的“双创”人才,教育是基础,其中既包含“双创”教育课程,还要在课程中让学生树立明确的“双创观”和“三观”,这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和手段。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充实“双创”课程内容,是应用型高校有效实施“双创”教育,培育高素质人才的战略选择。因此应用型高校要通过明晰价值理念,提升驱动能力,优化知识载体,丰富实践平台等途径,优化“双创”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效果,重新构建教学体系,满足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

猜你喜欢 双创教育双创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海峡科技与产业(2021年1期)2021-05-22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华人时刊(2021年23期)2021-03-08“双创”浪潮方兴未艾华人时刊(2020年17期)2020-12-14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走向世界(2018年11期)2018-12-26大学生“双创”进行时瞭望东方周刊(2018年4期)2018-02-01基于双创教育的高等数学教学方法探讨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年1期)2017-03-27以面向市场视角观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工程(2017年7期)2017-03-17社区教育促进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索大学教育(2016年12期)2017-01-03

推荐访问:高校 建设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