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日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

|idpi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校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专业高深人才转向多能复合型人才。高科技信息化社会背景下,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日新月异地发展,人文和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不断涌现的交叉学科,对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作为小语种的日语专业培养目标,也要从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强的人才模式转为既有语言交际能力又有一项特长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关键词:日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

有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国内各高校的学者都很重视,也得到了一些成果。有研究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论文,也有研究各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论文。论文大多是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相关内容,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養研究以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相关论文居多,还有贸易和信息、会计等需要国际业务相关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有关日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论文比较少。

一、日语专业复合型人才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缺点逐渐显露,适合计划经济时代需求的专家型人才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人才需求,时代的变化对人才的要求也产生了影响,社会发展敦促我们必须创造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的新型人才。要想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多样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要适应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就必须在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以及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努力培养满足社会多方面需求的新型人才。从1989年上海财经大学在人才培养规格上明确提出“复合型人才”概念,复合型人才培养问题受到了全国高等院校的关注和重视,部分立足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新专业开始出现。

(一)复合型人才的含义

所谓的复合型人才是什么?专家指出,复合型人才应不仅在专业技能方面有突出的经验,还具备较高的相关技能。复合型人才应该是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能力,在某一个具体的方面要能出类拔萃的人,复合型人才包括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方面。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的当今社会,每个人都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个人既要拓展知识面又要不断调整心态,变革自己的思维。复合型人才在知识结构上应该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还体现在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内各学科的融会贯通,而且体现在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的就业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培养知识面广、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对高等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显得更为重要,这也是高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然选择。培养复合型人才是高校教育改革必然选择,也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日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很多精通日语语言的人才为两国的语言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是,随着中日两国在经济、专门技术、医疗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只精通日语而没有其他专业知识的人员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既精通日语,熟悉日本风土人情,同时又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是当今培养复合型日语人才的重中之重。

日语专业复合型人才,指既熟练掌握日语语言技能,同时具有其他专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除了必备传统意义上听说读写译的语言基础能力外,还精通政治、经济、商务、文化、旅游等某方面知识能力。其特点是既精通日语,又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思维能力及敏锐的创新意识。要向社会提供多层次的日语人才,提高高校日语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力,顺应目前用人市场的需求,就要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日语人才。

二、高校日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日语专业应该打破陈规,适应时代的需求培养新型的复合型人才。把原本的独立专业和学科,通过知识、技能的交叉复合,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多元化。很多高校提出了适合本专业特点的日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日语+X”培养模式

为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我国很多大学和专科院校纷纷开设了“经贸日语”、“科技日语”、“旅游日语”等特色课程,形成了强调实践性的非研究类新课程体系。日语专业在加强语言能力的基础课程设置基础上,多设立体现特色和优势的课程,形成“日语+专业”的复合型课程体系。目前,复合型日语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日语+专业”,如:“日语+文化”、“日语+经贸”、“日语+旅游”、“日语+商务”等;二是“专业+日语”,如:“机械+日语”、“信息+日语”、“计算机+日语”等等。有学者把这两种培养模式统称为“日语+X”培养模式,辅修和双学位等也纳入到这一类。

另外,有“日语+实践”模式的培养。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中日文化交流的增加,多以“3+1”或“2+2”的日本留学项目等形式安排,也有几周或几个月的短期“实践”和毕业实习等形式。

(二)中日联合办学

中外联合办学是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领域的新生事物,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如今趋向成熟。在中外联合办学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中日联合办学项目极少,2014年9月,我国首个中日本科层次合作办学机构落户大连。目前国内的许多高校在和日本校方的交流合作中采取选派留学生的模式,教学方面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合作。中外联合办学项目的增多是必然趋势,与聘请外教讲课相比,对师资队伍的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学校本身也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教学运用模式和管理制度,建立尽可能与日本接轨的办学体制、课程体系及培养模式。

三、影响日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诸要素

高校日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应该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如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方法以及周围环境等。

(一)课程设置

传统的外语专业学习重点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课程,各高校日语专业的教学已经相当成熟。但是,这些传统课程仅仅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有助于提高语言技能,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选择要求。在传统课程的基础上,扩大专业课程范围,增添商务、经营、金融、机械、旅游等跨专业课程很有必要。“新国标”对课程设置也有新要求,核心课程外要多设置专业方向课程,达到人才的多样性和对社会适应性的目标。

(二)课程内容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亦是文化的载体,不了解目标语言国的文化不能真正学好该门语言。中日文化差异在词汇、语法以及日常会话中都有所体现,教师可以采取兼并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语言的学习,不仅获得语言交际能力,更了解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在语言思维上的表现,培养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思辨能力。通过“日语+X”课程传授跨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多项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三)师资队伍

要想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应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并有效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日语专业复合型人才要有与之相应的专业师资队伍,在年龄、学历、梯队等方面有着合理的结构。复合型日语人才的培养需要高素质的教师,日语教师的素质不仅包括语言水平和技能、语言理论及日语教学理论水平,还包括日语教学组织能力和教育实施能力、较高的人格修养。“日语+X”课程的教师还得拥有其他专业知识能力。

(四)教学方法以及周围环境

在新的数字化环境下,外语学习途径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便捷。特别是网络技术和移动平台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为学习者提供更宽广的学习平台。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摆脱传统的讲解为主的教学,给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学习途径和平台,形成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氛围,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通过短期留学、交换留学、攻读双学位等形式培养综合能力。

四、高校日语专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建议

针对高校日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明确日语专业培养目标

建立日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改变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是市场认可、受企业欢迎的各类人才。国内外市场所需要的日语人才,除专业知识外,企业看重的是口语能力和岗位技能。高校应该培养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才市场所需的应用类日语人才,培养既精通日语又熟悉对日商务惯例,具有较强对日商务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制定培养目标时要明确提出,除了专业知识过硬,还要掌握其他专业知识或特长,明确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完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作为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注重职业发展性,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再学习能力。对于基础类课程,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整合,重视实训课程的开设,最大程度地实现能力培养。通过多安排“商务日语”、“科技日语”等与专业知识相关的选修课程,激起学习兴趣,培养各项技能和知识。另外,重视第二外语课程学习,培养双语或三语人才,在就业竞争中也有很大的优势。

(三)建立完善的师资队伍

外语教师除了了解和熟悉所教授的课程教学内容外,对现代教育理念、应用语言文字学、教育心理学和课堂教学管理等有所了解,还要具备调动学习兴趣和培养其自主训练的能力。培养“日语+X”复合型人才,要求老师不仅具备高水平的日语专业执教能力,还要具备“双师双能”能力。通过挂职锻炼、调查研究、校企合作等形式,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除了加强原有师资队伍的培训,还要大力引进和聘用优秀教师和高职称人才,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通过业务培训、讲座和双向交流,积极开展互动式人才培养,建设一支复合型的专任教师队伍。

(四)推动双学位改革进程

培养复合型人才,双学位改革势在必行。学习日语专业的同时,辅修另外一门专业,在很多高校已经不是新鲜事。从以前的选修专业和学分绩点的限制,到现在的学分绩点的放宽和选修专业的多样化,校内的双学位选修很大程度上有了改进,但还没有得到完善。除了校内的双学位,还有出国留学取得不同学校的双学位,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改革和完善。

(五)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实践环节

培养日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放在首位,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在实际环境中的语言应用能力。开展网络课堂,整合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实行开放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课外的演讲、知识竞赛、表演、编辑报纸等形式,延展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自身的应用知识能力。鼓励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并通过短期留学和交换留学了解日本文化,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结语

培养日语专业复合型人才是时代的要求。随着社会对各类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高校日语专业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加强整体要求,加强自身学科建设的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要与其他专业和学科相互融合、渗透。日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将日语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并注重语言交际和文化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专门知识,使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倪志梅.从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2(90:27-29.

[2]耿华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J].扬州大学学报,2003,7(4):11-13.

[3]尹伟,刘宁.中日联合办学:复合型日语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J].沈阳大学学报,2015,17(4):537-539.

[4]杨维波.基于ESP理论的高职日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普教育,2014:192.

[5]于鹏.“日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2016:14.

[6]牟海涛.“日语+X”中高端复合型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经贸教育,2016(6):141-142.

[7]张璇,金楠,于红斌.关于我国高校日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建设的思考[J].中国

校外教育(下旬),2013:101.

[8]刘学.财经院校日语专业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2(4):165-167.

作者简介:

李雄杰(1979—),男,朝鲜族,吉林省龙井市人,讲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语言对比、日语教育。

基金项目: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多元文化环境对高校日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作用》(项目编号:GH170032)。

猜你喜欢 日语专业复合型人才课程设置 高校日语专业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的措施分析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10期)2019-04-27跨文化交际视角下高校日语专业学生基础阶段翻译偏误分析研究世界家苑(2018年5期)2018-07-28试论如何基于慕课平台构建日语专业的微课资源祖国(2017年22期)2018-01-02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初探经济研究导刊(2017年12期)2017-05-16以复合型人才培养视角看当前普通本科高校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科教导刊(2017年3期)2017-03-14广西4所高等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比较分析广西教育·C版(2016年11期)2017-01-16中美高等理科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中国大学教学(2016年5期)2017-01-05河北省高校医学 ESP课程设置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23期)2016-12-06应用型本科日语专业特色建设研究与实践求知导刊(2016年29期)2016-11-29对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发展的思考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9期)2016-05-24

推荐访问:日语 浅析 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