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际研究生“趋同化”的思考

|

杨利娜,张 虎

(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教育为国家富强、民族繁荣、人民幸福之本,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1]。目前,研究生教育在各国高等教育战略计划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地位,受到广泛的关注[2]。另外,国际研究生的招生与培养是各国之间友好交往的重要形式,也是各国之间重要的外交政策工具,历来在国际政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3]。由于培养高质量国际研究生对于增强国家的软实力以及提高国家高等教育水平有重要意义。因此,国际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来源国家、培养层次、培养质量等已成为衡量国家、学校国际化教育的指标。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国际研究生的回信,意义重大,内涵深刻,不仅体现了对广大国际研究生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希望,更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来华国际研究生的重视。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战略[4]。国际学生教育是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研究生统一管理体系。教育部在“十三五”教育国际影响力文章中表示:来华留学方面,注重打造“留学中国”品牌,讲好中国故事[8],意在提高来华国际研究生培养质量。但由于很多历史及时代原因,目前,国际研究生培养方面,存在“特殊化”管理现象,培养质量较低,与培养高质量国际化人才目标不符。高质量国际研究生教育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来华国际研究生教育的意义所在。因此培养高质量国际研究生迫在眉睫。随着我国国际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在追求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国际研究生的趋同化管理应运而生。2018年9月,教育部印发的《来华国际研究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教外〔2018〕50号)文件,首次从人才培养目标上提出了国际学生趋同化管理的概念,并从招生、培养、管理与服务等实施层面阐明了趋同化管理的要求,要求国际研究生培养单位将国际研究生教育纳入全校教育质量体系中。

为实现国际研究生培养趋同化,首先应该保障国际研究生和中国学生拥有平等的文化交流方式,此外,国际研究生培养单位应实行相对统一的培养方式、培养目标及考核制度,提供趋同的教学环境及管理机制。但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国际研究生和中国学生不可能完全等同。趋同化并非等同化,是指对国际研究生的招生、培养、管理、教学环境等方面逐渐和中国学生趋于一致,要坚持“同中有异、适度趋同”的原则[5]。由于国际研究生和国内学生在成长环境、文化背景及知识储备等方面存在的客观差异性,简单地将国际研究生管理和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及培养目标和国内学生完全等同,显然是不合理的。在执行趋同化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国际研究生的“特殊性”,在培养目标一定的情况下,从国际研究生的信仰、语言、文化背景出发,坚持以人为本,以公平合理的方式,制定出适用于国际研究生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国际研究生的趋同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顶层设计方面做好统筹,并在实际工作中逐步探索,灵活实施,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培养模式。本文从国际研究生“趋同化”视角出发,从招生、培养及管理方面对趋同化做了一定的思考,旨在提高国际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增强国家、相关学科软实力。

揽天下英才而育之,是国际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目标及责任,但由于时空和经济的局限,大多数高校国际研究生招生时,不能像中国学生招生选拔模式一样,面对面的现场笔试和面试,而是网络审核国际学生入学申请材料并进行网络面试,不能直观地检查出学生的综合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源质量。那么如何避免网络选拔学生过程中的弊端,客观公正的选拔优秀学子,优化生源,以提高国际学生培养的质量,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6]。

首先,针对国外本学科有优势的高校及有合作的院校进行定点招生,以提高生源质量及数量。以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为例,利用丝绸之路大学联盟航天航空子联盟各大学间的协议,定期开展合作交流、实行项目合作、实施学生交换,采取推荐方式、相互派送优秀学生攻读对方学校学位。针对航空航天领域重点大学,派专业教师出境或线上宣传我校我专业国际研究生政策、培养模式、学科特色,吸引更多国际学生报考。

研究生导师还可借助国际会议、合作科研项目等为纽带,搭建稳固深入的合作渠道,双方互相推荐学生。这种模式下,导师可充分了解学生专业素养,从源头上提高了学生质量。

其次,严把招生质量。国际研究生招生主管部门应向培养部门征求报名材料中关于专业部分的意见后,接收报名材料。报名学生经过招生主管部门初步审核后,由专业学院进行考核。学院组织研究生导师在考生的专业素质、科研成果、语言表达、对待科研态度及学生个人素质等方面进行面试考核,综合考量,最终确定是否录取,坚持实事求是,对不符合基本条件的考生坚决不录取。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愿意到中国来学习。然而,目前在国际研究生培养等方面,还存在培养方案不适合国际研究生、中文授课等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及学业规划等。为解决这些问题,在国际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在充分考虑培养目标的情况下,应对相关问题充分考量并进行全过程优化。

2.1 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

相关学科应根据学科要求、培养层次、结合国际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等,制定适用于国际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在充分考虑国际研究生的语言和专业知识的条件下,设置灵活的趋同化培养方案。既要保证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又要体现国际研究生的教育特色。培养方案中应包含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计划等内容,清晰明确国际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各个环节应获得的学分及选择范围[5]。

2.2 导师应指导学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培养计划是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的重要指南,关系到学生毕业后的学术水平及就业方向。学生入学后,导师应根据学生个人专业素养、学术背景、科研方向及培养目标,在充分考虑学生整体情况下,和学生充分沟通后,指导学生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培养计划,并在培养过程中及时指导、监督学生,严格执行。目前,很多国际研究生指导教师不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部分学生入学后,不能及时和导师沟通,造成培养计划混乱,毕不了业等情况。因此,导师教师应重视学生培养计划的制定指导并全阶段监督。

2.3 建立、健全全英文课程体系

教学是国际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国际化课程和师资是教学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与保障(一带一路)[5]。国际研究生来自世界上各个国家,对他们来说,纯汉语教学使他们很难深入理解课程内容,因此建立全英文课程体系对提高国际研究生学业水平至关重要。国际研究生培养单位应鼓励英文好的老师们多开设相应的英文课,在根据学科要求并充分考虑国际兼容性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英文课程体系,使不同研究方向的国际研究生均有课可上,满足保障国际研究生教育质量和推动人才培养国际化要求。为保障全英文课程体系的建立,培养单位可采取考核、激励等措施保护和提高教师承担全英文课程,可结合国际研究生学习特点,鼓励、支持教师开展来华国际研究生教学研究[7],促进国际研究生课程教学合理、高效、适合。

疫情时代,大部分学生滞留海外,国际研究生课程教师上课时,应积极探索线上授课模式。由于大多印巴学生网络环境较差,直播上课时会出现卡顿、断网等情况,因此建议老师直播上课时同时进行课程录制,学生在网络环境好的时候可以重新学习。

2.4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

《来华国际研究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中明确提出了保障国际研究生质量管理的要求。国际研究生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对保障国际研究生培养质量至关重要。国际研究生培养单位应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综合考虑国际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考核标准及毕业论文的质量要求,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在制定考核标准的过程中,应注意国际研究生的“特殊性”,不能完全等同于国内学生的考核方式及标准,适度趋同。但适度不是“放水”,坚持从国家打造中国留学品牌的指示精神为主,以培养目标为导向,从学生实习情况出发,从严要求。

3.1 以文化融合推进国际研究生趋同化管理

大多数国际研究生在入学之前都没有在中国生活或者学习的经历,只是通过媒体报道了解中国,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导致了学生入学后,陷入了完全陌生的文化氛围内,对学习及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同时,这也为国际研究生的管理带来诸多问题,例如,语言不适应、特殊群体抱团现象、文化理念差异导致的误解等现象。针对存在的这种文化冲突问题,积极在国际研究生中推进中国文化,不仅能够宣传中国文化,还能够有效解决国际学生管理、培养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1)新生教育中注重解决国际学生跨文化适应。国际研究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在对中国文化不熟悉的情况下,为了使国际学生入学后尽快熟悉学校文化及相关规章制度,学校在新生教育时,可以出具相应中英文版的学生手册,包括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及学生管理方面的相关要求要点。培养方面应包括各个必修环节的大概时间、要求及流程等。管理方面应包含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期间大概率会碰到的问题及解决方式,特别是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如奖学金申请方式、学生公寓管理办法、学生请假制度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2)积极推进预科教育。国际学生来华后,可参加一年的预科,旨在了解熟悉中国文化和国情。通过学习中文、学习中国概况等相关课程,熟悉中国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基本知识。可以以实践环节为载体,组织国际学生赴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去参观学习,帮助国际学生认识中国、了解中国。

(3)尊重不同文化,求同存异在积极推进中国文化过程中,要同时尊重、包容不同国家的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并举办不同的文化活动,给予来华国际研究生人性化的关怀。

3.2 以管理制度完善促进国际研究生趋同化管理

国际研究生培养单位应建立健全来华国际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保障来华国际研究生教育的持续推进[7],推进中外学生管理和服务的趋同。

(1)提高管理人员数量和质量。由于国际研究生管理过程中文化、制度的冲突,在学生的生活、学习过程中会遇到比国内学生更多的问题,所以国际研究生辅导员配比应高于国内学生的辅导员配比,并且辅导员应该是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并精通相关国家外语。这样使得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可及时找到相应的管理人员处理,不会让学生产生不被重视的感觉。国际研究生管理过程中,会遇到比中国学生更多、更复杂的问题,这就要求辅导员有掌握了足够的方式方法。建议对国际研究生辅导员进行岗前培训,主要包括国际研究生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现代化的管理技能和手段。

(2)提高教务管理人员专业水平。在国际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由于缺乏独立的管理系统,和中国学生使用相同的管理系统,而这些系统大多数是中文版的,导致国际研究生在制定培养计划、选课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国际研究生教务人员需要有较高的国际素养,如英文水平、和国际研究生沟通的技巧等。而大多数教务人员英语口语水平并不足以支持该项工作。这就要求学校在选拔国际研究生教务人员时,应充分考虑到其国际化水平。经选拔上岗的教务人员,应该定期进行培训,关于国际研究生交流、培养方式、遇到的问题及对策方面应及时沟通,尽量解决,提高工作效率,不断提升国际研究生教学管理水平。

(3)创建一流管理环境。目前,在国际研究生培养、管理过程中,存在和中国学生使用同一套系统的问题,大多数系统是中文的。这就造成了国际研究生在校生活、学习期间产生了很多困难,如不会使用研究生管理系统、看不懂系统设置等。鉴于此种情况,应该建立同等的英文系统并制定相应的中英文指导方案,明确标明重要节点信息,满足学生在不同培养节点的需求,促进学生在校期间自主学习、自主管理,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同理,国际研究生培养单位各个涉及国际研究生的系统均应有相应的英文版,如:奖助金系统、图书馆、网络信息中心、学生公寓中心、学生一卡通中心等,共同创造一流国际化环境,吸引更多国际一流人才来华交流学习。

(4)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目前,国际研究生招生、日常管理一般是由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但是学术培养由专业学院负责,这造成了辅导员不了解学生的学业发展,专业导师不了解学生的思想表现,非常不利于学生培养。也容易造成学生在出现问题后,不清楚找哪个部门解决。因此,校内顶层设计部门应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范围及协同管理机制,清晰明了,并建立适用的跨部门管理办法,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跨部门管理。如:定期举办座谈会、奖学金评定等环节有专业导师填写部分、专业导师可直接跟辅导员联系等。国际研究生管理是全校范围的事情,不是单独一个部门可以完成的,校内各部门应该齐心协力,共同做好国际研究生管理工作。尊重和保护国际学生的合法权利,教育和引导国际学生承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鼓励和支持国际学生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5)坚持适度趋同原则。由于国际研究生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现阶段,对中外学生同等管理不太现实,这就要求我们需要坚持适度趋同的原则,在充分考虑语言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条件下,进行灵活的趋同化教育管理[8]。既要保证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又要尊重各位同学不同的背景。

趋同化是来华国际研究生管理的必然趋势,是培养国际一流人才的重要举措。在国际研究生趋同化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国际研究生的招生、培养、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共同努力。校内牵头单位应注重顶层设计,明确职责范围及协同育人机制,创造一流培育环境。在国际研究生招生过程中,应坚持质量与数量并重。在国际研究生培养和管理过程中,应做到适度趋同。在培养目标一致的情况下,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文化背景,制定适合学生的培养方案。并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使得管理部门和培养部门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做到没有“盲区”。作为国际研究生培养单位,我们将与兄弟院校一起探索,共同打造“中国留学品牌”。

猜你喜欢培养目标研究生管理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今日农业(2022年15期)2022-09-20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22年8期)2022-04-13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中国博物馆(2019年3期)2019-12-07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8年3期)2018-02-16“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杂文月刊(2016年1期)2016-02-11谈技工教育要着眼于大国工匠的培养目标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年21期)2015-03-11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现代企业(2015年8期)2015-02-28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4年2期)2014-10-19管理的另一半现代企业文化·综合版(2011年6期)2011-06-24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中国火炬(2009年8期)2009-07-24

推荐访问:同化 研究生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