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专升本资料

|idpi

第一编 先秦文学

《诗经》

1流传情况:

鲁、齐、韩三家诗属今文经学派,兴盛于汉武帝以后百余年间。《毛诗》属古文经学派,较“三家诗”晚出。当“三家诗”兴盛时,《毛诗》处于被压抑的地位。东汉以后,《毛诗》盛行于世。“三家诗”先后失传,传下来的便只有《毛诗》,这也就是流传到今天的《诗经》。

《诗经》的分类及编排情况:

《诗经》按风、雅、颂分类编排.认为主要是按照音乐的特点来划分的。

(一)风:“风”即音乐曲调之意。

风即《国风》,包括15国风,共收诗160篇。

(二)雅:雅分《小雅》、《大雅》。《小雅》74篇,《大雅》31篇,共为105篇。

(二)颂:《颂》是用于朝廷、宗庙的乐章,是祭神、祭祖时所用的歌舞曲。祭祀祖宗,

(三)祈祷神明,赞颂王侯功德,是其内容上特点;
诗、乐、舞的合一,则是形式特点。

(四)《颂》诗大多简短,韵律缺乏规则,且不分章,不叠句。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2.《诗经》的内容.

(一)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公先王的德业。

(二)农事诗 :真实地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宗教活动和风俗礼制,反映了周初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周初农业经济繁荣,以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三)燕飨诗 :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的燕飨诗,更多地反映了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

(四)怨刺诗:怨刺诗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西周中叶以后,特别是西周末期,周室衰微,朝纲废弛,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大量反映 丧乱、针砭时政的怨刺诗出现了。

(五)战争徭役诗

1、战争诗:从正面描写了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了强烈的自 豪感,充满乐观精神。

2、徭役诗:完全是对繁重徭役的愤慨和厌倦。无论是大夫为天子、诸侯服役,还是下层人民为国君服役,都表现出服役者的强烈不满。

(六)婚恋诗 :

1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 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

2 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婚姻家庭诗,

3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痛苦的弃妇诗。

4、表现婚姻不幸的哀歌

3.《诗经》的艺术特色

一、《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

二、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1)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2)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3)兴: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三、《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四、《诗经》语言丰富,优美和谐

诗人们还善于选用陈述、感叹、问答(包括设问反问)、对话、肯定、否定等多种句式,借助句式的多样变化,以恰当而完美的形式表情达意,无形中扩大了四言句的容量,增强诗歌语言的表达效果。

4.《诗经》的地位影响

一、从《诗经》开始,显示出我国抒情诗特别发达的民族文学特色。此后,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二、《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人诗歌的创作。

三、《诗经》所创立的比兴手法,经过后世发展,成了我国古代诗歌所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诗经》中触物动情、运用形象思维的比兴,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四、《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

5.《氓》《采薇》《蒹葭》等篇章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一、《氓》是一首弃妇诗。

1、思想内容:

全诗共分六章。第一章:求婚与允婚(叙事)。第二章:思念和结婚(叙事)。第三章:痛心追悔之辞(议论和抒情)。第四章:追叙被弃及其原因(叙事)。第五章:追述自己在夫家的遭遇(叙事)。第六章:复杂的心情及其感慨(抒情、议论)。

2、艺术特色

(1)完整地叙说了一个女人从初恋到结婚婚后变化乃至最后遭到遗弃的婚姻悲剧的全过程,整体叙事是全面的,不仅有人物事件的矛盾冲突,也有主人公的心理冲突。叙事中又间插着抒情和议论

(2)结构比较特别。第三章突然中断了叙事,把将来事件导致的感触提前表达出来,然后用逐层倒叙、插叙的方式来表现事件。

(3)成功地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引起阅读者的丰富联想。

二、《采薇》

1、内容分析: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2、艺术特色:(1)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2)情景交融。

(3)它的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三、《蒹葭》

1、内容分析: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是写爱情;
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
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

2、艺术特色:(1)虚实相生(2)重章叠句;
(3)情景交融;
(4)整体象征;
(5)赋、比、兴手法的运

先秦叙事散文

1.先秦叙事散文概况(1):从甲骨卜辞到《春秋》(2)

(1)从殷商到战国时期,我国散文由萌芽而至成熟。我国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 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成立。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 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 事文学的传统。

(2)甲骨文——中国古代历史散文的源头—《周易》里的卦辞、爻辞—《尚书》—《春秋》

2.先秦叙事散文发展的脉络:

甲骨卜辞、殷商铜器铭文——《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暗寓褒贬;

——《春秋》的作者在记人、记事时有自己鲜明的态度,对后代影响较大。

3.,《国语》《左传》《战国策》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国语》

内容:(一)、进步方面:

A、它表现了某种程度的民本思想;

B、它表现了某种程度的爱国思想;

C、也揭露了统治者的奢侈、荒淫:

(二)、落后方面:

A、作者站在旧礼制的立场上的;

B、它对历史的认识和解释是唯心主义

C、它宣扬了天道、鬼神、灾祥等迷信思想。

艺术特色:

A、《国语》开创了国别史的体例,长于讽谏、对话,语言平实自然、明白流畅

B. 较为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人物的对话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C. 曲折而富于戏剧性的情节

《左传》

内容:(一)进步方面:
1、民本思想:

2、《左传》歌颂了有作为的政治家和有爱国思想的人物;

3、对于统治者的揭露和批判

(二)落后方面:

1、作者基本上是站在旧礼制的立场上写作;

2、它对历史的认识和解释是唯心主义的;

3、它宣扬了天道、鬼神、灾祥等迷信思想;


艺术特色:1. 叙事详密、完整,故事性强,情节生动曲折,很注意文章的结构和布局;

2. 善于描写复杂的战争;
它明确交代了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描写了各种人物的动态、穿插了一些有趣味的细节,突出人物的性格,不是简单的战争纪事,而是生动 形象的战争文学。

3.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
4. 行人辞令之美。

《战国策》

内容:表现 了纵横家思想,反映了纵横家的人生观。在政治上他们崇尚谋略,强调申时度势, 肯定举贤任能,在生观上则是追求功名显达,富贵利禄。

艺术特色:

一、在人物形象的塑造采用了丰富的方法

1、虚构 2、事件集中,情节起伏

3、言行个性化、

二、铺张扬厉,气势纵横,富于文采。

1、善用譬喻2、善用寓言

3、语言铺张渲染,善用对偶、排比

《秦晋崤之战》

艺术特色:

(1)出色的战争描写艺术;
由一系列场景组成,每一个场景又可以独立成篇

(2)叙事语言和人物对话极为准确生动。

《邵公谏弥谤》

(一)思想内容:王怒——王喜——王不听——流王于彘

本篇主要记邵穆公谏厉王之言辞,提出“防民之口,基于防川”的主张,表现出邵公的政治谋略和政治眼光。也从侧面刻画了邵穆公的形象。

(二)艺术特色

1、叙事为辅,记言为主

2、善于说理。比喻论证,引证史事,正反对比论证等说理方法在文中综合使用。

《冯谖客孟尝君》

(一)思想内容:本篇写冯谖帮助孟尝君在齐国权力交替的局势中保住了地位,表现了他的远见和才能,也反映了当时权贵的养士之风。文中对冯谖的性格描写较为突出。

(二)艺术特色:1、故事情节曲折:冯谖做客——收债于薛——经营三窟

2、人物形象个性鲜明:作者很懂得用文学手段来刻画人物。

先秦说理散文

1.先秦说理散文概况

《尚书》中的记言文字,已初具说理文的论说因素。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 逐步形成,跟百家争鸣以及诸子散文的出现和发展相一致。《论语》创立的语录 体,在《墨子》中得到发展,进而形成了《孟子》的对话式论辩文。《庄子》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成为先秦说理文的瑰宝。《荀子》、《韩非子》中的专 题论文,则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完全成熟。

2.《论语》语言特色:《论语》是语录体散文,主要是记言。主要特点则是语言简炼,用意深远,有种雍容和顺、迂徐含蓄的风格。语言浅近易懂,接近口语。

3.《孟子》《庄子》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孟子》思想:
(一)仁政、民本思想(二)性善论

艺术特色:(一)气势浩然(二)长于雄辩(三)擅长譬喻

(四)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精练简约。

《庄子》思想:庄子的“道”论着眼点是人生,而不是宇宙本体。通过对"道"的体认消除主客的对立,实现人生的理想. 庄子借宇宙本体的"道"之博大精深、玄奥,喻人生之最高境界。

《庄子》艺术特色:

(一)文章的表达方式(三言)散文构思好似天马行空,不落俗套,寓言、重言、卮言为其提供了绝佳的表达方式。寓言即借他人之口以寄托己意。

(二)《庄子》文章的风格:深具浪漫主义特色,其文既奇诡,兼之思理玄妙,横绝千古,故为人所爱。

(三)《庄子》文章的结构:《庄子》成为我国第一部艺术结构比较完整的散文巨著。

(四)《庄子》的比喻:比喻层出不穷,且大多奇妙新颖,又常常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围绕主旨,层层设喻,互相勾连。又常常喻中有喻,层层相生。

4.《荀子》的散文特色

A其说理文擅长论辩,荀文以其说理的清晰,论辩的透辟,思想的深邃丰富,理论 的系统严整,论证严谨周详,绵密严谨,恢宏博大,风格浑厚。

B 《荀子》大量运用许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譬喻,深入浅出,生动巧妙地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使深奥的理论浅显易懂。

C 喜用排比句法,或以韵语描写抒情,增强了气势, 调谐了音节,更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

《韩非子》散文的特色:

A韩文峻峭犀利,锋芒毕露,咄咄逼人,所向披靡。其文以论辩的透彻,逻辑的严密,成为先秦说理散文论辩艺术的集大成者。

B 韩非寓言在艺术上 并不平淡,而是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 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

5.《侍坐章》

(一)内容分析:
人 物 弟子述志 性格 孔子

评志(60)

子路(51) 军事政治强国 直 率 哂之 “其言不让”

冉有(31) 经济强国 谦 虚 叹之 “非邦也与”

公西华(18) 精神文明强国 更谦虚 惜之 “孰能为之大”

曾皙(39) 郊游、娱己之乐 洒 脱 与之 “吾与点也”

(二)艺术特色:1、鲜明的人物形象;
2、活泼的语言形式;
3、诗化的人生境界。

《齐桓晋文之事章》——善辩的风格

(一)内容分析:两部分:1、主要阐明施行王道的关键在于“保民”,而保民的依据是“不忍之心”2、阐述对于保民而王,宣王是“不为”,而不是“不能”:

(二)艺术特色:1、论辩层层推进,环环相扣;

2、比喻生动贴切,深入浅出;

3、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强烈,语言犀利晓畅。

《逍遥游》

(一)思想内容:讲述庄子追求自由的人生观。庄子蔑视一切功名利禄,追求一种不受任何时空限制的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这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艺术特色:1、语言生动活泼,挥洒自如;
3、多用比喻和寓言。

2、夸张的笔法和丰富的想象使文章充满了浪漫色彩;

屈原和《楚辞》

1.屈原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名平。除《远游》《卜居》《渔父》《大招》,作品共计23篇。即《离骚》《九歌》(11)《天问》《九章》(9)《招魂》。

2.《楚辞》的特点:

(一)从句式上看,《诗经》四字一句,二二节奏;
楚辞基本上六字一句(不含“兮”),三三节奏;

(二)句末带“兮”,《诗经》中也有句中带“兮”,但不成规律;
楚辞中句中带或句末带“兮”(《离骚》。

(三)地方色彩:楚辞中的地理山川、草木虫鱼、方言俗语很多是南方独有的。

3.《离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思想内容: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表现了屈原对宗国的挚爱之情。

艺术特色:

(一)宏伟的结构:《全诗可分为三段,每段又各分为几层,各段之间、各层次间有一定的跳跃性,却显得很自然。前实写,后虚写,虚实之间,纵横出入,显示出极为宏伟的气魄。

(二)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屈原有奋发自励、独立不迁的人格。他那傲岸的人格和不屈斗争精神,激励了后世无数的文人,并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象征。

(三)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离骚》全诗,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之情,被诬陷的愤懑情,不被君王所理解的哀怨之情,而以爱国之情贯穿始终。对自己的上下求索有出色的描写。在两次远逝中都有十分壮丽的场景,充满奇特的想象。

(四)香草美人意象,其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

第二编 秦汉文学

司马迁和《史记》

1.介绍字子长,其它作品有《悲士不遇赋》和《报任安书》。

2.《史记》的体例: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

具体有“五体”:本纪(12):写帝王,《始皇本纪》、《吕后本纪》;
表(10):每一个时代的简略大事记(全书脉络),《六国年表》;
书(8):专门史(如经济史)世家30):写诸侯王,《留侯世家列传(70):主要写在历史上有贡献、有影响的人,也写少数民族

3.《史记》的思想内容

一. 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一)取材:注意选择可靠的、可信的历史材料,带迷信色彩的不用(二)写历史人物、事件时,剔除了有迷信成分的不用;
(三)对天命、鬼神的否定:二.进步的历史观(一)朦胧地注意到了推动社会发展的最基本动力是人,所以以人物为中心来写作(二)朦胧地注意到了经济是基础,把从事生产的人的地位提得较高;
(《货殖列传》)(三)特别注意各民族之间的和平、友好:三.对统治阶级的揭露和批判(一)对封建帝王的批判:做法:A、相关人物互见;
B、相关事件互见:主要人物在传记中详细写,次要人物略写(二)对贪官污吏的批判:(三)揭露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四)广泛地描写了社会的下层人物,热情歌颂了爱国志士

4.《史记》的艺术特色

一、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作为历史著作,是忠实于历史真实的。通过对人物生活经历的具体描绘,再现了一大批栩栩如生、富有性格特征的历史人物形象.二、谋篇布局,匠心独运。在文章组织上,它一方面首尾呼应,针线严密,结构紧凑;
同时又穿插灵活,变化多端,用文章波澜起伏而又摇曳多姿。三、悲慨激扬,富有强烈的抒情性。A 在描写历史人物时,不仅禀承着“实录”精神对人物的生平活动加以从实记录,而且“寓论断于叙事”之中,寄寓着作者的褒贬和鲜明的爱憎感情。B 在表现形式上,有的通篇以抒情议论为主,有的夹叙夹议,有的引入一些诗赋歌谣,淋漓慷慨,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气氛

四、语言艺术的高度成就。

(一)善于运用符合人物地位身分的有特征性的口语来传达人物的神情态度

(二)大量引用民谣谚语俗语,模拟人物口语,使语言更丰富生动,加强读者对事件和人物的认识。

(三)司马迁引用古籍时还常把一些古奥难懂、含义不明的词句,改成当时通俗易懂的词汇和句式,以便于一般人所理解;
在古代语言规范化上有积极作用

5.《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司马迁把中国的历史散文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史记》无论是写人物、记场面都十分集中,完整;
故事性强,结构严谨,匠心独具。其方法技巧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足供后人取资。《史记》的散文成为后世古文运动的旗帜,为唐宋以下历代散文家所效法。

二、《史记》中的人物、故事被后世的小说、戏曲所借用成为小说戏曲家们创作取材的昆山邓林。6.《鸿门宴》(一)思想内容: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农民起义军胜利果实而展开的第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当时刘弱项强,在双方力量极为悬殊的情况下,刘邦冒险到项营,骗取项羽的信任,经过种种斗智斗勇的艰难曲折的斗争,终于脱险逃归营地。文章描述了刘邦从被动中争取主动,变劣势为优势,化险为夷的过程。故事情节完整,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语言精当,文字传神。(二)艺术特色:1、人物:(1)写出了鲜明突出的人物性格(2)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来写;
(3)对比法写人物;
2、结构:戏剧性强,结构严密——可以改成戏剧。(1)宴前中后是一个完整的浑然一体的部分;
由曹无伤告密开始,至曹无伤被杀结束(2)戏剧性强,情节完整:开端:曹无伤告密——发展:范增激刘邦——高潮:宴会上的斗争——结局:刘邦逃走——尾声:杀曹(3)一张一弛,张驰结合,波浪式推进;
3、暗寓褒贬,文外无穷;

班固和《汉书》

1.体例:基本上沿袭《史记》,两点不同:(1)改“书”为“志”;
(2)取消了“世家”,将“世家”内容并入“列传”,只有本纪、列传、志、表四体。

《汉书》是一部断代史。全书共有12纪、8表、10志、70列传,共100篇。从汉高祖刘邦开始,直至西汉末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29年的历史,80多万字。

2.《苏武传》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一)思想内容:通过对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历尽艰险后终于回到汉王朝的描写,赞扬了苏武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

(二)艺术特色:

1、结构:尽管是节选部分,但仍然很完整。根据时间的顺序和苏武的经历依次写来,有条不紊。其中穿插了汉与匈奴的关系,把苏武出使被扣留以及回国的背景交待得清清楚楚,首尾呼应.

2、选材精当:抓住了苏武不辱使命、坚贞不屈的特点围绕这些来选择材料;
3、作者善于运用对话、细节描写、对比、衬托等方法来突出人物性格。

汉代的乐府民歌

1.乐府的概念

乐府,最初是指掌管音乐的行政机构,魏晋时把乐府机构演唱的歌辞也称为乐府。同时,把用乐府旧题写作的合乐或不合乐的诗,也统称为乐府。

汉代将乐府歌词称作“歌诗”,魏晋人称作“乐府”,至此,“乐府”又演化成了诗歌形式名称,后代沿用。

2.汉乐府民歌的主要内容:

(一)揭露官僚贵族的腐朽、残忍和人民的反抗;

(二)反映战争、徭役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
(《十五从军征》)

(三)反映婚姻、恋爱以及妇女所受的种种痛苦;

(四)反映东汉后期的社会动乱给知识分子带来的忧惧和痛苦;
(《枯鱼过河流》)

3.汉乐府艺术成就:

(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

(二)语言的朴素自然而带感情。汉乐府民歌即使是敍事诗,也是敍事与抒情相结合,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汉乐府民歌一方面由於所叙之事大都是人民自己之事,诗的作者往往就是诗中的主人公;
另一方面也由於作者和他所描写的人物有著共同的命运、共同的生活体验,所以敍事和抒情便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做到“浅而能深”。

(三)形式的自由和多样。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

(四)浪漫主义的色彩。

4.《陌上桑》《焦仲卿妻》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陌上桑》思想内容:在现实生活有民间女子遭调戏的事,也要塑造一个伟大的女子来战胜官吏,以喜剧形式结尾。

艺术特色:

(1)富于戏剧性,幽默感;

(2)叙事详略处理非常恰当:以罗敷为中心,有时用墨如泼,有时惜墨如金;

(3)作者运用多种艺术方法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焦仲卿妻》的思想内容:通过焦仲卿、刘兰芝的婚姻悲剧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热烈地歌颂了焦仲卿夫妇为了忠于爱情宁死不屈地反抗封建恶势力的斗争精神,并表达了广大人民争取婚姻自由的必胜信念。

艺术特色:

(1)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2)完整、曲折、剪裁精当的情节安排;
情节采取双线推进的方式。一条线索由刘兰芝、焦仲卿之间的关系组成。另一条线索由刘、焦夫妇同焦母刘兄之间的关系组成,并在全诗中占主导地位。诗中多用照应的手法,体现了结构的细密。

(3)个性化的对话;

(4)通过人物行动、肖像和生活细节的刻划和环境、景物描写的衬托来写人物。

(5)突出的民歌风韵。运用了比兴、排比、夸张、反复吟咏等表现手法,结尾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增强了悲剧的感染力。

东汉的文人五言诗

1.五言诗的产生

五言诗起源于民间。五言诗的萌芽可上溯到《诗经》中的一些五言句式,但完整的五言诗则首先是在汉代民歌中出现的,班固的《咏史》是最早的完整的文人五言诗。班固以后,张衡继续创作五言,在班固质实朴素的叙事上向着缛丽华美的抒情发展,且显得对五言已经得心应手,张衡之后,秦嘉的三首五言《赠妇诗》,标志着文人五言抒情诗开始成熟,文人五言诗从此走向繁荣。

2.《古诗十九首》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思想内容:(一)游子思乡和少妇闺怨。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怨是《古诗十九首》的基本内容,二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二)生命短促,人生无常。这个主题在乐府诗中就出现了,而在《古诗十九首》中更直接以强烈的感觉反复出现。

艺术特色;
(1)《古诗十九首》是古代抒情诗的典范,它长于抒情,却不是径直言之,而是委曲婉转,反复低徊,许多诗篇都能巧妙的起兴发端.

(2)《古诗十九首》部分篇章以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

(3)《古诗十九首》以明白晓畅的语言道出真情至理,具有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 。

3.《行行重行行》、《迢迢牵牛星》

主题:写闺中思妇对远行丈夫的思念之情;

表现方法:(1)虚写和实写结合:实写自己的感情,虚写设想丈夫的感情;

(2)设想对方思念自己和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交错起来写,比兴的方法;

思想内容:(1)写出了思妇真诚、执着之情;
(2)从侧面反映了东汉后期社会黑暗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艺术特色(1)通过人物的思想活动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追思过去,描写现在;
设想对方,实写自己;

(2)比兴手法的运用:用人们熟知习见的事物来作比,表现不容易说清楚的复杂的情绪;

(3)提炼、加工民歌的语言:

《迢迢牵牛星》——最早比较完整的以牛郎织女故事为题材的诗篇

1、内容分析:

这首诗整体来看是从织女的角度写。“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写织女隔银河怅望对岸的牛郎。前立足织女的感觉来写,后句才正面写织女。写景的同时也是写人。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是描写织女手的特征、劳动的情景及其勤劳的形象。诗句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意在写出织女的勤劳形象,更意在写出织女因牛郎不在身边的孤寂苦闷心情。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写织女织布的结果和织布时的情态。诗句写出了织女的心理活动,说明织女无果的原因,也意在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写景句。“河汉”既“清”且“浅”,而且也相距“复几许”,并不遥远,本可以涉足而过,但为何织女反而感到“迢迢”呢?原因是“思情”的缘故,因可望不可即,而咫尺胜天涯。这样就更加有力地突出了织女的情绪,更有力地强调了织女离愁别绪的哀怨。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强调织女与牛郎虽只隔一水间,却只能用默默地眼神含情地相望来表达心中的渴念和爱慕情意。

2、艺术特色:(1)运用浪漫手法展开丰富的联想。(2)抒情和写景的结合。

(3)诗的语言优美自然、精炼工切而又富于蕴味。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建安文学

1.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的内涵与特征:功业意识与慷慨文风。生命意识与悲凉文风。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把建安文学的特征概括为:清峻、通脱、骋词、华靡

1.清峻:指文章的风格而言,所谓清峻就是文章“简约严明”。

2.通脱:
汉代末年政治权威和思想权威已不复存在,文人脱卸了道德与礼教的重压重新发现自我,往往能率心任性,表达真实情感。兼之战乱频仍、瘟疫流行,命运难料、事功难成,转而注重内心体验和生命价值的思索。

3.、骋词:汉末群雄割据,诸侯并起,战国之世,仿佛再现。为文人实现抱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遇和选择机会。文人议论时事、抒写情志,都力求表现自我,气盛词壮。

4.华靡:建安时期,曹操虽为文质朴,但因文学已经摆脱了经学的附庸地位,其独特的个性开始受到文人自觉的重视,文学之渐趋华丽,成为时代风气。

2.“三曹”各自诗歌的主要内容及风格

曹操:题材内容(1)纪事:以乐府古题写时事,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现实。

(2)述志:政治主张、社会道德理念和统一天下的雄心。

(3) 游仙:一种观点认为,抒写人生苦闷,却并不流于消极。有的意见说,寄寓诗人对精神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但或许并无太多寄托,只是其求仙欲望的真实表现。

(4)咏史:吟咏史实、人物,结合个人现实体验。

风格特色:(1)主体风格:慷慨悲凉,气韵沉雄。

(2)开创了四言诗的新境界。

曹丕:题材内容:可分三类:纪事抒情、游宴、游子行役与思妇别愁。

风格:诗有文士气,以文人深婉细腻的笔触,写出乱世中人的内心世界,颇得《古诗十九首》风致。

曹植:题材内容1.前期创作:主要抒发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和奋发进取得精神,对前途充满信心。以诗歌成就为大。

2.后期创作:诗歌形成了悲愤哀怨的基调。A、在政治迫害之下,曹植诗歌更多有离别之悲、忧生之嗟、悼亡之恨。B、又有一类闺怨诗,抒写女性的相思与隐忧,其间颇寓自己遭忌被弃的感慨。C.游仙诗

艺术风格:钟嵘《诗品》评价为:“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

3.“建安七子”和蔡琰

七子之称,计为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七人。

七子之中,王粲(177-217)成就最高,王粲之诗,四、五言诗兼善,作《从军行》五首,既写书生抱负,也抒发乱世悲慨,兼有对曹操的颂美之词。全诗气象壮阔,格调苍劲,为杜甫的前后《出塞》开辟了先路.

刘桢,成就主要在诗,可分两类,一类是赠答诗,一类是游乐诗。赠答诗中,最著名的是《赠从弟》三首,分别用蘋藻、松树、凤凰为喻,抒写坚贞高洁的性格。

蔡琰作品:五言诗《悲愤诗》、骚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 五言《悲愤诗》受汉乐府叙事诗的影响,叙事为主,夹以抒情。表现汉末战乱中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不幸命运,是建安时期最优秀的诗篇之一。后来杜甫的《北征》等诗显然受到了它的影响。

4.《短歌行》《燕歌行》《赠白马王彪》《七哀诗》(西京乱无象)

1. 曹操《短歌行》抒写了作者渴望招纳贤才、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天下的宏大抱负和宽广胸怀。

诗的开头以感伤之语,写时不待我、壮志未酬之愤。接着诗人巧妙地化用了《诗经》里《子衿》、《鹿鸣》二诗的成句,把年轻女子等候情人的歌吟变成创业志士思慕贤才之辞,通过欢宴嘉宾的歌辞,表达出他招揽人才的迫切心情。

“明明如月”四句,写因求贤不得而忧虑,立意深远。“月明星稀”四句,以乌雀夜飞比喻贤士在动乱的社会中脱身无所的现实,十分贴切。最后四句诗人又以高山、大海之喻以及“周公吐哺”的典故,再次向天下贤才发出召唤,表示自己重视人才、爱惜人才的心胸与气度。

全诗熔叙事、写景、说理、抒情于一炉,并能相得益彰。情因景生,理以事明,含蓄蕴藉,意境清幽,语言质朴、自然。

2.曹丕《燕歌行》

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妇在秋夜思念客居异乡的丈夫,情感缠绵而深沉。

开首三句,用浓墨重彩画出了一幅秋色图。在这秋风萧瑟、白露为霜的深秋时节,很容易牵动人们对亲人的怀念。诗中的主人公独处幽闺,面对暮秋景色,内心感到更加寂寞与悲凉,自然也倍加思念远游他乡的丈夫。紧接着联想到丈夫久留不归,进一步写她因思念而产生的孤苦和忧伤情绪。空房独守,忧思难忘,旧恨新愁一齐涌上心头,再也无法抑制。至此,悲苦忧愁的感情达到了顶点。

为了排忧解愁,只好取琴弹奏。清商一曲,音响低微,节拍短促,同她的哀愁之情是相通的(“清商”是一种忧伤的曲调),因而,借琴浇愁愁更愁,只好无可奈何地嘎然而止。这时,已是更阑人静的深夜,眼前又出现了皎洁的月光照在空床上,以及牛郎、织女隔河遥望的图景,触景生情,同病向怜,由无限同情而发展到难以遏制的愤慨不平:“尔独何辜限河梁”——你们有什么过错而竟受此限制不能经常相会呢?这样的结尾,既含蓄深沉,又耐人寻味。

艺术特色:(1)情景交融 (2)语言清新华美,音节谐美流畅,句句用韵,一韵到底。

(3)结尾以赋寓比,不但丰富全诗所抒发的委婉感情,也深化由于社会动乱使亲友离散的主题

3.曹植《赠白马王彪》

本从序言可知,这是诗人在处境险恶、心情悲痛的情况下,于兄弟被迫分手时所写的一篇长篇赠别诗。

全诗分为七章,大致采用前后两章首尾蝉联的顶真格形式,以感情活动为线索,集中抒发了诗人数年来屡受迫害而积压在心头的愤慨和极其沉痛复杂的感情。诗中痛斥小人挑拨曹丕与他们的手足之情,对任城王的暴卒,表示深切的悼念。题材较大,内涵丰富,思想深沉,强烈的悲痛震撼人心。通过抒情和写景,形象而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悲愤与哀伤,真实地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的骨肉相残。

写作特色:(1)叙事、写景与抒情相结合,且以抒情为主。

(2)在章法结构上,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如采用首尾相衔的承接法,使感情表达曲折而深

(3)多次采用问答的句式来推进诗思,表达深情,也都继承并发展了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手法。

4.王粲《七哀诗》(其一)

这首诗作于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当时,董卓的部将围攻长安,纵兵杀掠,吏民死者以万计。诗从揭露军阀战争的罪恶写起,按照事态发生的经过和自己的深切感受进行布局,汇成一幅乱离中的流亡图,反映了汉末社会动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诗的开头写军阀混战的罪恶及其所造成的生离死别的惨状。第三句一个“复”字,即引出对初平元年作者以洛阳西迁长安往事的回顾,又写明今天再次远离故园,因而更增加了悲凉的气氛。“亲戚”二句,写出了和亲友诀别的惨痛场面与难忘的情景。

“出门”二句,语简意繁,高度概括。“白骨蔽平原”的惨状,写出了时代特征,富于典型意义。接着,在社会动乱的广阔图景中,突出描绘饥妇人忍痛弃子的典型事件,从而深刻有力地表达了主题思想,把诗的情节和中心推向高潮。篇末以诗人慕贤思治的感叹作结,表达了作者和当时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与要求。

本诗意境苍凉,抒情真挚,感慨深沉,文约意广。一个年仅十七岁的青年,竟然能写出如此动人的佳作,足见其才华出众.

正始文学

1.正始之音 竹林七贤

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的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此时的诗歌也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再加上玄风的影响,诗歌又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辞旨渊永、寄托遥深,因而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正始之音”。

竹林七贤: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刘伶、王戎、阮咸、向秀、山涛。“七贤”之中,以阮藉、嵇康的成就为最高。

2.阮籍咏怀诗的艺术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一)“阮旨遥深”的艺术风格。常常借助比兴、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感情、寄托怀抱。或借古讽今,或借游仙讽刺世俗,或借美人香草寓写怀抱,使诗歌变得非常隐晦。

(二)就诗歌的精神而言,《咏怀诗》大抵又具备各自的个性,它们远承《风》、《雅》、《离骚》,近取乐府、《古诗十九首》,在艺术表现上兼收并蓄,寓多样于统一。

(三)诗歌精神而言,阮籍《咏怀诗》与建安风骨仍是一脉相承的。

(四)《咏怀》开创了我国五言抒情组诗的体例,自此之后,作者代不乏人。陶潜的《饮酒》、陈子昂的《感遇》、李白的《古风》等受其影响。

3.《咏怀》(夜中不能寐)

诗写作者在一个凄清夜晚的所见、所闻、所为和所感。夜已过半,诗人无寐,心中的忧心如焚可以想见。他起而弹琴,企图排遣和发泄,然而明月如帷,清风撩襟,又把诗人拉回到冰冷的现实。他舍琴步入庭中,又“感孤鸿号于野外,朔鸟鸣于北林,飞者栖者,各哀其生”诗末二句,其中一个“独”字,与“孤鸿”、“翔鸟”照应,又见出诗人与世相违的寂寞。它不独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也暗示出他未来的惨淡命运。

全诗以明月、清风、孤鸿、翔鸟等意象,画出了一幅凄凉的夜景;
无寐、弹琴、徘徊、忧思,则是诗人在此背景下的一系列活动。以景衬情,情又外化为人的行为。故情在景中,也在人物的活动之中。至于诗人因何忧思,缘何伤心,则未挑明。但只要知人论世,亦大致可以猜测。

两晋文学

1.左思《咏史》八首的艺术特色及影响

代表诗作是《咏史》八首,其主要内容是抒发寒士的不平之鸣。

左思但把历史的现象、经验与个人的现实遭遇、情感体验成功地融入诗歌。

内容:或诉说胸襟怀抱(其一),或表达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及对豪右的蔑视(其二),

或抒写愤激之情(其六),或宣言大释大悟(其八),

不仅生动地展现了左思的生活与精神历程,也深刻地揭露了门阀世族制度的本质特征。

影响:A《咏史》的豪放、浑成风格,独立于当时士族文化氛围之外。

B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成为后世诗人效法的范例,这是他对中国诗歌史的独特贡献。

2.《咏史.(郁郁涧底松)

这首诗集中抒发了诗人对当时不公正的门阀制度的不满与愤慨,抒发了“寒士的不平之鸣”。开首四句,用比兴手法, “涧底松”郁郁葱葱,高大茂盛,充满生机与活力;
“山上苗”则低矮稀疏,弱不禁风,根本无法与青松相抗衡。然而不公的是,青松处于深涧之中,生在山顶的小苗却凭借山势掩盖了松的“光辉”。

自然界如此,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平庸无能的世家子弟总是占据高位,而那些真正的英才雄俊却屈居下僚。接着诗人对这种不公平的社会现象进行追根索源,指出门阀制度由来已久,结尾以西汉冯唐虽有伟才,但一生不得重用的史例,寄托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郁愤不平。

全诗通过比兴和典故的运用,借古讽今,使感情抒发既含蓄深沉又尖锐有力。

陶渊明

1.陶渊明的生平与思想

思想深刻而复杂,儒、道、玄、佛思想在他身上及诗文中均有体现。但主要的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 几次出仕,正是儒家积极用世、兼济天下的思想的体现。退隐后,儒家的安贫乐道、君子固穷的思想又成为他的精神支柱。

(二)道家思想 他继承了正始以后道家精神批判现实、否定现实的一面,但其中老庄的消极避世、清静无为、顺适自然的思想,又给予他以消极的影响。

(三)佛家思想 其诗中也能见到一些类似佛教的用语,在有关宇宙、历史、人生等的思考上,可以说是佛玄的合流。

2.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及艺术成就

内容:多方面地描绘了农村景色和归隐后的生活,反映了诗人鄙弃官场、怡然自乐的思想感情。

(一)田园景物的恬美与悠然自得的心境。

(二)歌咏劳动生活、表达躬耕.(

(三)陶渊明还有一些田园诗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的生活体念。

艺术成就:(一)陶诗的艺术风格以平淡自然著称,创造了平淡与淳美和谐统一的艺术风格。他的诗多采用白描手法,稍加点染勾画,便呈现出深远无涯的意境和疏淡自然的情趣。

(二)陶诗的另一显著特色是情、景、理的和谐交融。诗中,往往将诗人的感受、自然的景物、人生的哲理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意境。

(三)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陶诗的语言质朴而简炼,用字不追求新奇和藻饰,而是努力寻求精当的语句。

3.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陶渊明蔑视权贵、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德给后代作家树立了榜样: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

二、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陶渊明第一个把田园生活题材带进诗中,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自此以后,“田园诗”成为一个影响深远的诗歌流派。

三、陶渊明的诗歌,为中国文学创造了一种冲淡自然之美:陶渊明却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的诗作卓立于诗坛,表现出革新精神。

四、陶渊明在文学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4.《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饮酒》(结庐在人境)

1、《归园田居》:

通过对他的志趣及恬静幽美的田园风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去官归田以后的愉悦心情。

全诗可分为前后两段:前八句,先叙归隐得到原因是自己的禀性与世俗不相适应;
后十二句,主要写田园风光与乡居的乐趣。

作者追述往事,把官场看作“尘网”,说自己误落其中,犹如“羁鸟”、“池鱼”,得不到自由,表达了对过去出仕的懊悔心情。在写诗人怡然自得的生活情趣时,采用了白描客观景物与直接抒发主观感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寓情于景,生动传神。“方宅“四句,对庭院风光的描述,语言通俗自然,不假雕饰,而种种物事,无不透露出诗人对他们的深切喜爱和依恋。诗人的所好,不在尘世的喧嚣,而在乡居的纯静,也就全在意想之中了。

“暧暧远人村”四句,作者似乎以纯客观的态度写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其间全无情绪性的渲染。但这白描的景物,却又映衬出诗人心灵的晶莹剔透。只有心纯净如止水、如明镜,自然的影像、声音,才能最真实、最细致入微地为人的感观所领会。远处村落的狗吠于深巷与吠于旷野,声音自是不同;
透过薄雾,传来栖于树巅的鸡鸣,这些细微处诗人不仅能够感受,而且能够辨别,其心境的宁静,自不待言。“户庭”二句,写门户虽然萧疏寂寞,室内却很和谐、闲静。结尾两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直抒归田后的欣慰、畅快心情,照应开头,并概括出全诗的主题。

2、《饮酒》(其五)

这首诗抒写诗人归隐后悠闲恬静的心情。诗的前四句,写诗人身居人世,却无俗事烦扰。居心高远就不溺于近俗,即处闹市也若远隔尘嚣。这样的心境,可谓真正的“大隐”。同时也揭示出主观心态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富有哲理意味。

其下四句,具体描写诗人怎样从思想感情上远离世俗。一是诗人采菊东篱,不经意间抬头见到南山;
一是日近黄昏,但见云入山岫,飞鸟投林。“悠然”二字,表现出物我融为一体,诗人采菊的悠然,即是南山的悠然,而后两句,鸟的倦而知还,也是诗人倦而知还。而“采菊”二句,则又是古往今来广大读者共同击节叹赏的名句。

全诗语言平淡自然,却极富蕴涵,耐人寻味,实现了景、情、理的水乳交融,是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风格的典范之作。

刘宋诗歌

2.谢灵运的山水诗

第一位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完成了从玄言诗到山水诗的转变。谢灵运的山水诗,大部分是他任永嘉太守以后所写。这些诗,以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细致的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其山水诗的最大特点是善于经营画境,“极貌以写物”,尽可能捕捉山水景物的客观之美,并不遗余力的将山姿水态勾勒描绘出来。谢诗摹景状物,炼字用句,都刻意追求,风格鲜丽清新。

3.鲍照诗歌的贡献

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还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他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七言体的形式,并且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同时还可以自由换韵,从而为七言体诗的发展开拓了宽广的道路。

4.《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

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1.这首诗叙写了诗人一天的游踪,描绘了所见的奇山秀水,抒发了游山玩水的乐趣和 从中悟得的哲理。

2.诗歌可分为三个层次:前六句总写一天的游踪和感受;
中间六句写途中所见的傍晚 景色;
最四句抒写从山水游乐中体悟到的人生哲理。

3.艺术特点:

(1)本诗综合运用了写景、述行、抒情、言理等多种手段。第一层“昏旦”、“山水”两句以概括的笔法总写景物,随即以“娱人”、“忘归”抒发了娱情山水、乐而忘归的情怀,同时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山水以生命和感情。

(2)此诗体现了作者山水诗的基本模式:先叙游踪,再写景,最后言理。但此诗的优秀之处是以“还”为线索,能够把情、景、理较为紧密地结合,相互渗透,相互发明,尚无断章之嫌。而且诗歌虽精工巧制,但语言不甚雕琢,笔调比较平淡,境界也比较开阔。

鲍照《拟行路难》

这首诗写作者孤直难容、有志难展、怀才不遇的愤慨心情。鲍照生平并未辞官家居,本诗当是抒泻官场备受压抑的激愤之词。

诗开篇起势突兀不凡,是诗人才高气盛的写照。停杯投箸、仰天长叹,极其传神地写出他内心地痛苦。尤其是“拔剑”、“击柱”、“长叹息”三个动作连贯一气,不但使激愤者的形象鲜明突出,而且细腻精确地传达出他的失意神情与内心痛苦。

“丈夫”二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是不能忍受官场屈辱生活的呐喊。接着写自己的决心和行动。由于不能忍受“蹀躞”和“垂羽翼”的屈辱生活,于是决心弃职还家。音调短促,语气强硬,诗的情调转入一个新的境界。“朝出”四个对偶句,写出了骨肉团聚的天伦之乐,时间、空间的不断转换,使诗人的身心沉浸在一片温情之中。然而这种安逸、温馨的家居生活并非诗人的理想所在,在轻松的背后,隐含着失意后无可奈何的悲哀。结尾二句,诗人由古圣先贤的厄运联想到自己的不幸,又发出郁愤不平的呼喊,与开头遥相呼应,而显得更加沉痛。

艺术特色:
(1)全诗感情时而奔放,时而郁闷,起伏跌宕,富于变化。

(2)在韵律上句句押韵,一韵到底。

(3)句式上以七言为主,长短句结合,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5.永明体:随着声律理论的兴起,在南朝齐永明年间,出现了一种新诗体,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它是从古体诗向近体诗的一种过渡。“永明体”的代表作家有沈约、谢眺和王融等。

6.谢眺的山水诗

较谢灵运有很大的进步。谢灵运以游赏的方式,移步换景,模山范水;
谢眺则通过深入地体察,捕捉山水最富于情趣地部分,经过精心地剪裁和安排,构成清丽的水墨山水。谢灵运大抵遵循以景入理的模式,情与景往往是割裂开来的;
谢朓则往往以情观景,由景入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同时还摆脱了玄言的成分,形成一种清新流丽的风格。

7.宫体诗:(一)“宫体”之称,始于梁简文帝。就其内容而言,主要是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具体的题材不外乎咏物和描写女性;
在情调上伤于轻艳,风格比较柔靡缓弱。这类诗歌共同的艺术特点是,注重辞藻、对偶与声律。

(二)宫体诗虽在内容和思想情调上无甚可取,但就艺术形式而言,则有一定贡献,那就是宫体诗发展了吴歌西曲的艺术形式,并继续了永明体的艺术探索而更趋格律化。而且,宫体诗语言的风华流丽、对仗的工稳精巧以及用典隶事等方面的艺术探索和积累,也同样为唐代诗人提供了足资借鉴的艺术经验。

8.庾信的创作:庾信的文学创作以其42岁出使西魏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作品,多为宫体性质,轻艳流荡,富于辞采之美。后期作品(诗歌)则多自抒胸怀与怀念故国之作,感情深挚,语言精炼而富有表现力。

9.庾信与南北文风的融合

由南入北的经历,使庾信的艺术造诣达到“穷南北之胜”的高度,他将齐梁文学的声律、用典、对偶等修辞技巧与北朝文学的浑厚劲健之风融为一体,从而开拓出新的审美境界,体现了南北文风合流的趋势,为唐代新的诗风的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备。

10.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这是一首刻画春江日暮旖旎风光、体现清新秀美风格的著名写景抒情诗。写诗人晚登三山,回望京都看到美好山水、触发思乡恋土的思想感情。

开头两句,化用前人的诗句来暗示自己回望故乡建康。借用旧典,唱出新声。接着,写望中所见的景色:斜阳返照高耸的屋脊,历历在目。

“余霞”二句,描绘夕阳依山,天上彩霞万道,仿佛编织成无数锦缎;
江水清澈如镜,浪静风平,宛若铺上一幅白绸,一望无际。构思新巧,意境优美,造型宏丽,对仗工稳,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喧鸟”二句,把长江两岸杂花遍开、众鸟喧叫的景象绘声绘色的描绘出来,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并含蓄深婉地表现了诗人去国怀乡的主题。才离京城,就想回家,想到泪流如霰,鬓发变色,思乡之情,何等强烈!

全诗层次分明,首尾照应,中间部分写得明朗,起到反衬作用。语言清丽自然,情景交融,是“小谢”山水诗中的名篇,也是“永明体”的成功之作。

《重别周尚书》: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唯有南来雁,秋来南向飞。”均融和了南朝绝句体的精致蕴藉及北朝文学苍凉开阔的意境,构成深挚动人的艺术境界。

南北朝乐府民歌

1.南朝乐府民歌内容及艺术特色

内容:(一)南朝乐府歌辞绝大部分是情歌,主题范围比较狭窄。

(二)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现存南朝民歌也是由乐府机构采集而保存下来的。

其次,南朝民歌中多清丽缠绵的情歌,与江南幽美的自然环境和充裕的经济条件有着直接的关系。

(三)吴声歌中,以《子夜歌》(42首)、《子夜吴歌》(75首)等为主,多为女性的吟唱,其内容或表现对于爱情的渴望:或表现既得爱情得欢乐,或表现相思的痛苦,或表现坚贞不渝的爱情:或表现对负心男子的怨恨,或表现对婚姻不自由的苦闷。

艺术特色:

深婉缠绵、清新艳丽,迥异于汉魏乐府和北朝乐府;
形式特点则体制短小,情韵悠远。

语言特色:1.清新自然2.大量运用谐音双关以隐喻、暗示。

(1)同音同字 实际上是运用汉语中一字多义的特点

(2)同音异字

2.北朝乐府民歌内容及艺术特色

内容:(一)反映了北方民族的人文风俗、性格气质。(二)反映战争。

(三)北歌中还有不少反映羁旅行役和流亡生活的怀土思乡之作。

(四)爱情与婚姻题材。

特色:风格特色 刚健豪放,朴素直率

3.《西洲曲》、《木兰诗》

《西州曲》

全诗写一位青年女子的相思,结构上为四季相思体。全诗以“忆”其,以“梦”结,但都和“西州”有关,也许它正是这一对分离的情人过去欢会的地方。

开首两句以景启情,女子看到梅花开放,正如“忽见陌头杨柳色”,诱发了绵绵情意。这位女子就到西州折取梅花寄赠江北的情人,以期唤醒他心底的春意。忆梅思人,拉开了思恋的帷幕。

第二层:写门中等候。先托物起兴,伯劳栖树,望郎不至,离愁南遣。借伯劳慨叹自己的孤单与寂寞。

第三层:写出门采莲,含蓄地表达了藏在心底的思念。“低头弄莲子”,回味他们“清如水”的纯洁爱情,“莲心彻底红”,表达了女子对爱情的真诚与执着。“采莲”、“弄莲”、“置莲”三个动作,层次清楚地写出女主人公相思之情的发展与变化。

第四层:写高楼望郎。用顶真手法,诗意衔接严密。

第五层:写南风吹梦。“卷帘”二句,衬托出她思绪绵长无涯。终日相思不见,最终只能寄情于深夜的梦幻。“海水梦悠悠”,相思梦有如海水,悠长不尽。在浪漫的气氛中,把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深情推向了最高峰。

2.艺术特色:

(1)高超的抒情技巧。

诗以景物的变换点明季节,在景物与气候之中写人的活动,通过人的活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相思之情化为忆梅、折梅、寄梅、开门、出门……凭栏、卷帘、入梦等一连串动作,通篇不见一个情字而处处写情,因而显得悱恻缠绵、婉曲多姿。

(2)连环式的章法结构。全诗以四季节序变化为主线,语语相承,段段相接,首尾呼应,全篇浑然一体,带给读者的是不纤不碎而又若断若续的情味,和篇中女子情思的起伏,吻合如同胶漆。

(3)语言清丽自然,韵律宛转和畅。四句或两句一换韵,音节摇曳轻飏,韵随意转,声逐情移。

《木兰诗》

1、全诗歌颂木兰只求保卫祖国而不计功名富贵的情操,塑造了一位普通北方女性纯朴高尚的形象,从中又展示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尚武精神。诗歌描述了女英雄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刻画了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生动形象和高贵品质。全诗风格明朗生动,质朴刚健,堪称北方民歌中的杰出作品。

2、《木兰诗》采用的是顺叙手法。作品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出征前。第二部分是从军生活。第三部分是立功归来。作者在这三个部分中没有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有详有略,重点在第一和第三部分。

3、艺术特色:

(1)叙述情节详略得当。如写军中的征战生活就很简括,而写出征前及立功归来则很繁复。

(2)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并善于在矛盾的产生与解决过程中表现人物,因而使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3)全诗用了不少重复排比的句式,既渲染了气氛,强调了所叙述的情节,又使语言流畅富有韵味,体现了民歌中常用的手法。

(4)全诗的风格明朗刚健,质朴生动。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概述

1.唐代文学全面繁荣的表现

唐文学的繁荣,表现在诗、文、小说、词的全面发展上。唐诗的繁荣,表现为作家纷纭、名家林立、数量庞大、题材广泛、体式齐备、风格多样、流派纷呈、流传极广、影响巨大。也是散文的黄金时代,作家作品众多,传记、游记、寓言、杂说等风格多样的散文受到称道。

唐传奇。唐传奇源于六朝志怪,开始受志怪的影响很显著,后来渐渐脱离了六朝志怪记录奇异传闻的性质,而成为有意识的文学创作,标志了中国古代短篇小说开始进入成熟阶段。词是产生于唐代的又一种新文体。产生于初唐(一说隋),所配合的音乐是唐代新兴的燕乐。为了适应乐曲的需要,渐渐形成句子长短不齐而有规定体制的文字格式。中唐以后流行,一些文人也参与了词的创作。晚唐,则出现温庭筠这样大量写作词的文人。到了宋代,词进一步发展成为与诗并驾齐驱的重要文学形式。

2唐诗的分期 :初唐,盛唐,大历,元和,晚唐。

初唐 是唐诗的酝酿形成时期,中心问题是要批判地继承六朝文学,融合南北文风,为诗歌发展开辟一条健康的发展道路。

中唐 是唐诗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继盛唐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时期。

晚唐 七十年是唐诗从盛转入衰微的时代,多数的诗人以摹仿前人为能事,气度不足,艺术成就不高。李商隐、杜牧两位诗人为晚唐之翘楚,他们的诗歌,风貌悲怆、绮丽、委婉,无论其内容还是艺术都具有杰出的成就。

隋与初唐文坛

1.隋诗:隋代诗人,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北朝入隋的诗人,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作为北方诗人,他们的诗在以南朝诗风为主导的同时,多少也体现了北方文人重“气质”的特色。

二是由南朝入隋的文人,如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等。由于南朝的文学比较发达,在诗歌体式和表现形式方面,为北方作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便。

这两类诗人,前者是北朝诗风的代表,后者把南朝诗风直接带入隋朝。北方诗歌具有的边塞题材、慷慨的气势、真挚的情感,南朝诗常见的闺怨题材,清辞丽句、委婉细腻、风格绮丽,隋文学开始呈现二者的各自特色和一定程度上的融合。

2.初唐四杰:

卢、骆七言歌行,气势宏大,视野开阔,写得跌宕流畅,神采气扬。“四杰”五律,描写羁旅送别和边塞,显示出一种豪杰之气和慷慨情怀。“四杰”的诗歌创作,使五言律渐趋成熟并初步定型

3.沈宋与律诗定型:

五律的定型,是由宋之问和沈佺期最后完成的。具体作法是,除了一联之中轻重愁异之外,还要求上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平仄相粘,并把这种粘对规律贯穿全篇,从而使一首诗的联与联之间平仄相关,通篇声律和谐。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以遵守粘对规则为声律格式的五言律的定型,在唐代近体诗的演变过程中实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它不仅完成了由永明体的四声律到唐诗平仄律的过渡,有易于识记和掌握运用之便;
而且具有推导和连类而及的作用,是一种可以推而广之的声律法则。所以,在五言律趋于定型后,杜、李、沈、宋等人即成功地把这种律诗的粘对法则应用于七言体诗歌.

4.陈子昂的诗歌革主张和实践

是一位对唐诗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诗人。他高举复古大旗,提倡“风骨”、“兴寄”, 主张改革六朝以来绮靡纤弱的诗风,恢复《诗经》的“风、雅”传统,强调比兴寄托,提倡汉魏风骨。

5.《春江花月夜》、《从军行》、《感遇》(兰若生春夏)

《春江花月夜》

诗题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就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转韵,共九韵,每韵构成一个小的段落。

第一韵 诗人入手擒题,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而宁静的画图: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流光所照,千里万里。

第二韵四句以月为凝聚点,对春江花月夜的景象进行了特写:江水曲折地绕过香花嫩草的原野,皎洁的月光照在花丛上面,看上去就象缀满了一颗颗的雪珠。

第三韵:“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写诗人对宇宙的奥秘探索,追溯人生的开端,然而陷入疑问和迷惘之中。

第四韵面对宇宙永恒,感慨人生短暂。而这里,作者却翻出了新意: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长久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共存。江月有恨,流水无情。

第五韵,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

第六韵、第七韵八句思妇明月楼上对离人的怀念。作者融情入景,景中见情。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

第八韵、第九韵两韵转到写游子的思归之情。

此诗将对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情与对人生哲理之思考融合起来。从而汇成景、情、理水乳交融的境界。用铺陈渲染的表现方法,蝉联复叠,再三咏叹。就是押韵,四句一转,平声转仄,仄声转平;
转韵时第一句都用韵,每韵是一个小节。这些特点,对后来诗歌创作影响颇大。以时间为线索,构思独特,境界优美。

《从军行》

全诗八句,前四句叙事,后四句写景抒情。首联两句是说:报警的烽火照耀西京,壮士的内心不能平静。首两句叙述了事态之严重。三、四句是说朝廷调兵遣将,将军奉命出师,强劲的骑兵包围了敌方重镇。这两句写战事的繁忙紧急,战斗的激烈。在形式上,两句对仗工整,用语简捷。五、六两句作者又转作环境描写:急风暴雪,旗色为之昏暗,而战鼓频敲,其声不绝于耳。两句有声有色。七、八两句回应首联发端,述怀明志。这首诗自始至终豪情四溢.

《兰若生春夏》

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诗。作者借生于幽林之中的兰若,随着时光流逝而摇落变衰的情景,抒写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首四句写兰若丽质之长成。首二句写兰若的枝繁叶茂。木兰、杜若都是作为喻有美好德操的人而出现的。

三、四两句继写兰若压倒众芳的秀色:幽静孤独的兰若生于林中,使花木芳草都为之失色,红花从紫茎上开放出来。冒,覆盖。作者用一“空”字,极言此花秀色,足以压倒群芳,超然出群。作者又特下“幽独”二字,以幽静孤独之兰若,象征自己的贞静高洁,不无孤芳自赏之情。后四句写芳华之零落。白日迟迟,秋风袅袅。岁花摇落,芳草丛生。看似叹花,实乃自叹,寄概遥深。

全诗八句,前四句描写兰若春夏欣欣向荣,空绝群芳之景况;
后四句写秋风一起,尽皆零落之状,兴衰对比,反衬鲜明。托物寓意,写了自己的怀才不遇。

这首诗是地道的五言古诗。运用比兴象征手法,托物寓意。

盛唐诗歌

1.山水田园诗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继承和发展了陶渊明田园诗和谢灵运、谢朓等的山水诗。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中 唐的韦应物、柳宗元等。作品较多地反映了闲适澹泊的思想情绪,色彩雅淡,意境幽深,多采用五言古体和五言律绝的形式。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既能概括地描写雄奇壮阔 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事物的动态;
在自然景物的观察上别有会心,能够巧妙地 捕捉适于表现其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构成独到的意境,把六朝以后的山水诗向前推进了一 步。

2.边塞诗派: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这些诗人大都有边塞生活体验,他们从各方面深入表现边塞生活,艺术上也有所创新。他们不仅描绘了壮阔苍凉、绚丽多采的边塞风光,而且抒写了请缨投笔的豪情壮志以及征人离妇的思想感情。对战争的态度,有歌颂、有批评,也有诅咒和谴责,思想上往往达到一定深度。其诗作情辞慷慨、气氛浓郁 、意境雄浑 ,多采用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的形式

3.孟浩然、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孟浩然主要以故乡襄阳的山水及吴越山水作为描写对象。擅长古体和五言,尤长于五古、五律。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

王维山水田园诗体现出诗、画、乐、禅四者的融合。

1.充满了诗情画意。王维画艺高超、精通画理,且将画艺以用于丰富和提高诗歌的表现力

(1)其山水诗多以生动简约的笔墨,传达事物的神采气韵,寄寓自己特定的感情和感受,达到形神兼备、传形之神、情景交融、寓情入景的艺术境界。

(2)善于依据主观感受从总体上捕捉形象,利用色彩、音响、动态等从分体上有层次地加以细致的刻画、烘托,淡淡几笔,使意境全出。

(3)语言高度凝炼优美,清新朴素而又有润泽华采。

2.充满了禅意。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在对山水清晖的描绘中,折射出清幽的禅趣。

3.王维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排、五绝、七绝,甚至六绝诗中都有佳作。运用得最多的是五律形式。

5.高适、岑参的边塞诗

高适的边塞诗:有的表现投笔从戎报效国家的理想,有的描写边地风土人情,有的揭露军中矛盾和战争的残酷性,

特点,风格雄厚浑朴,笔势豪健。作者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深刻地揭示生活,用平白而生动的语言,直书所见所闻所感,从而使他的诗内容充实,思想深刻,语言浑朴、气势充沛,感情真率、流利畅达,给人以粗犷厚重而又酣畅遒劲之感。

岑参:
其边塞诗主要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描写战争场面,突出战争生活的雄奇豪迈。这类作品多从正面着笔,写军队的声威和将士的英勇。

2思乡之情。作者常用平易清新的语言,相互映衬的手法,情景交融的境界,传达绵绵思乡之情。

3描绘边地风光,反映边地习俗。这类诗在其诗中最为奇异绚丽,最能代表风格。有的写各民族友好往来.

艺术特点:1.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

2.他总是用高度的夸张,生动的比喻来突出瑰奇的事物。他笔下的景物总是取动不取静,取雄放而不取淡远。

3.形式上擅长七言歌行。他的七言歌行,句式长短错综,用韵自由灵活,常为前人所称道。

6.王昌龄的边塞诗与宫怨诗

边塞诗:王昌龄在中进士前后曾经去过西北边塞。作为一位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主要有《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塞下曲》等。

王昌龄宫怨、闺怨题材的作品主要有《长信秋词》、《西宫春怨》、《闺怨》等。

《长信秋词》是拟托汉代班婕妤在长信宫中的情事来写唐代失宠宫女的痛苦。

7作品: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作者写下这首诗赠给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表现了自己积极用世的思想和希望在政治上得到授引的心情。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首二句是说:八月洞庭湖秋水上涨,与岸齐平。天空反照如涵泳在水里,水天上下混而为一。作者在这四句中,把气象写得如此开阔,格调如此雄浑,为后四句抒发积极用世的思想感情蓄势。后四句作者借题发挥,表现自己希望得到援引的心情。末两句用古意申足上联,进一步发挥想出仕的意思。

此诗意境境界阔大,格调雄浑,与其清淡而著称的诗异趣,是浩然诗中气象较为开阔的一首。写景抒情自然融和,或用典,或暗喻,都自然贴切,即切合当地之景,又寓含着深一层的含义,传达了作者的感情。

《过故人庄》

作者逼真地描绘了田园景色,写自己到朋友的田庄去作客,从开头的被邀请到临别时的相约再来,娓娓而谈,引人入胜,也可说是很平淡了。但在这极平淡的外表下,有它的韵味,平淡中见出淳美。

“故人”二句,写朋友深情厚意,杀鸡炊黍,邀我作客。“绿树”两句,写农村中的自然景色。它恬淡得是诗,而鲜明得象画。“开轩”两句,写田庄的人事活动。这两句和前两句结合,使绿树、青山、林舍、场圃、桑麻和谐地融为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边。

诗人完全陶醉于田园风光之中。“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诗人善于从生活中提炼出充满诗意的语句,即景生情,毫无客套,毫无做作。语结而情未结,余音袅袅。

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似乎变得自由和灵便了。

王维:《使至塞上》

作者借用声威远震的汉帝国的史事典故,歌颂了唐帝国的幅员广大、国内强盛和抒写自己不辞长途跋涉、奉命远至边塞的自豪。

首联说将奉命出巡边地,此去征途遥遥。“单车”,有独当重任的意思在。颔联才写正式出塞。作者以“征蓬”为喻,直承“单车”句而就远道,这句是主。“归雁”句是宾,“天际没归鸿”,虽是仰望所见,与上句相辅,亦借景叙事,有比兴之用。“出汉塞”、“入胡天”点明“使至塞上”。这里字工句健,意象阔大。

“大漠”联,千古名句。逼真地写出了刚到塞外的人所见到的新奇而壮丽的塞外风光。但对烟何以会是直的,却有聚讼。其实“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它的艺术美是不能用是否合乎物理来衡量的。

诗涵蕴一种特殊境界和情趣:塞外深秋,大漠长河,孤烟袅袅直上,落日淡泊少光,给人以一种异常辽阔荒凉的感觉。末联照应开头两句,仍是用事;
说途中逢候骑报告:近来边庭战事,屡获大胜,唐帝国军威已威振域外,犹东汉之窦宪大破匈奴,勒铭于燕然山。

《山居秋暝》

这首诗写初秋时节的一场新雨之后,山中的清幽景色和诗人的恬淡心情。

首联写山中节候。首句展现雨后山村,对句显示傍晚秋暝。诗人以山居空寂的感受来暗喻归隐心情,而是实在的山村秋晚之景。

颔联两句写山中景色动人。“明月”句从空中落笔,由远而近,视觉的角度,以无声写静态;
“清泉”句从地面落笔,由近而远,听觉的角度,以有声写静态。两动词赋予了景物动感。月色泉声,视听交织,清幽明洁之境。

颈联两句写人事之可悦。与上两句相反,这里是以动来写静。先说“竹喧”、“莲动”,因为浣女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掩,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更衬托山中之清幽,更富诗意。

首六句是作者写山中所见所闻所感。中间两联诗人以清秀淡泊的手法,有“质而自然”,“外淡内膏”,“淡中藏美”的韵味,构成了一幅和谐、优美、幽静的深林秋景图。末两句,述明自己愿长留山中的心志。

在作法上面,此诗着眼在“秋暝”二字,在前六句作者把静态与动态的描写相结合,有岸上水上之景,有远景近景。静中有动,动中有声。

这首诗语言疏淡,正体现了王维向以清淡见长的特色,“如清水芙蓉,倚风自笑”。王维绘画的特色也体现在他的诗作中。其诗与画的技巧、风格,在这首诗里可谓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唯其疏淡,方造成宁静清新的意境。

《渭川田家》

这首诗描写初夏傍晚农村风光的五言古诗,是王维田园诗代表作。全诗不事雕绘,纯用白描手法,自然清新、生动细致描绘了秦中薄暮农村的一幅田家晚归图。

诗人开头写夕阳余辉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了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这一句连同题目,把时间、地点都交代明白了,以此作为总背景展开晚归图的各个画面。“归”,这是诗的核心。

最后两句,诗人借景抒情,感慨系之。“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徽》”:正是农村的这种情景,使人向往田家安闲自在的生活,不禁令人怅然地吟起《式徽》来。借以抒发自己希望归隐田园的心情了。诗的结尾抒发羡慕这宁静的田园生活,也想归隐的思想感情,自然而不造作,被前人誉为“天趣自然”,是很贴切的。

高适:《燕歌行》

这首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描写了一次战役的全过程。全诗共28句,一层意思,全诗可以划为7层,而这7层又可以归纳为三大部分。

先看第一部分(前8句),写将士出征。“汉家烟尘在东北”四句是第一层,写大将辞朝。

“摐金伐鼓下榆关”四句是第二层,写大军出征。前两句是写行军的路线和出征的军容声势,后两句是写军情紧急,从而深化了战争的气氛,同时也为下文写战斗失利再一次埋下伏笔。以上两层既写出了战士们高昂的士气,也写出了将帅恃勇轻敌的骄气。从艺术表现上来讲,这八句诗从将士们辞家去国,写到榆关、碣石,再写到瀚海、狼山,叙写出征的历程,层次井然,逐步推进。

再看第二部分,从“山川萧条极边土”,到“力尽关山未解围”,写两军对阵的情况。这一部分共八句,也可以分为两层。“山川萧条极边上”这是第二部分的第一层,写战役的进行情况,是在荒凉的边境线上,渲染出了一种肃杀的战斗气氛。这两句采用严整的对仗句,运用一种对比反衬的手法,从而暗示出战争必败的原因。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这四句是第二部分的第二层,写战斗失败的结局。“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这两句是写战斗结束时的凄凉景象,“身当恩遇常轻敌”又回应上文,与“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两句相照应,进一步揭示出战斗失败的原因在于将帅的骄傲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是交代战斗失败的结局。

从艺术表现上来看,这一部分处处运用对比手法,拿将帅与战士作对比,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下面看第三部分,写士卒们的复杂心理和痛苦心情,实际上也是对将帅的更深的谴责。这一部分可分三层,每四句一层。“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这四句是第一层,写士卒们想念久别的妻子。“边庭飘颻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这是第三部分的第二层,写战士们边塞生活的艰苦,进一步刻画了他们凄苦的心境。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最后这四句是第三部分的第三层,写战士们对将帅的不满和对良将的思念,写得淋漓悲壮,感慨无穷,也起到了收束全诗的作用。并且它由眼前追忆到汉代,思接千载,也造成了一种雄浑而深远的意境,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暇想。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主旨在于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 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同时也歌颂了广大兵士奋勇杀敌、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对他们久戍边塞得不到体恤的处境,表示了深切的同情。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是非常丰富深刻的。它突破了过去边塞诗着重描写征夫思妇两地相思的传统,无疑是拓展了边塞诗的表现领域。这首诗具有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和热烈深沉的情感

此诗的内容复杂,却写得主次分明,层次清晰,场景阔大,主题深刻。这首诗基本上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进行叙写的,先写将士出征,再写两军交战,再写战斗失败后士卒们的痛苦心情,这样显得层次清晰,条理贯通。诗人着意渲染一种悲壮淋漓的场面,他把荒凉绝域的自然环境,紧张激烈的战斗气氛,士兵在战斗中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错综交织,笔力纵横,形成了全诗雄厚深广、苍凉悲壮的艺术风格。运用对比手法,增加了诗歌的讽刺力量。全诗基本上是每四句一转韵,并且多用对偶句,语言平仄相间,抑扬顿挫,音韵铿锵优美,很好地配合了诗意的表达。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全诗共18句,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共10句,写西北边塞的雪景和严寒,也是写送别的背景。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诗一开始就写得非常奇特,突出了西北边塞的特殊气侯。第一句先写北风猛烈。“北风卷地”,一个“卷”字,就写出了北风狂奔怒号的气势,这是直接写风的猛烈。“白草折”是通过写草来衬托风的猛烈。“胡天八月即飞雪”转入写雪。

“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是写第二天天亮时风停后的雪景,写得明媚奇丽,被誉为咏雪的千古绝唱。“忽”字写诗人那种惊喜好奇的心理,非常生动传神。二是诗人以梨花比雪花,非常贴切新颖。以梨花比喻雪花非常贴切新颖。写景明媚奇丽。“千树万树梨花开”给人一种非常瑰奇、壮丽的美感,它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富有一种豪情奇趣。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这四句是写边疆雪后的奇寒。后面三句是从人的感受这个角度具体写雪后的奇寒,写得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所以能产生好的效果。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场景又再次移到帐外,而且延伸向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进一步描写边塞的雪景。这两句写冰雪遍地、愁云惨淡,实际上正是向写送别过渡。一个“愁”字,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以上是第一部分,写西北边塞的雪景和严寒。一方面借咏雪来抒发对边塞生活的热爱之情,另一方面写雪景也是为送别武判官作铺垫,是为送别武判官安排一个典型的环境,并流露出天气恶劣、路途艰辛的担忧之情。

下面8句是第二部分,具体写送别武判官。“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两句是写中军帐内为武判官置酒线行的情景。

这里演奏的都是胡地少数民族的乐器,充满了一种边地异乡情调。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这两句是写饯别之后送别出军门时的景象。“风掣红旗冻不翻”,是选择了军营里的典型景物——辕门上的军旗进行描写。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的奇寒,为送别时刻创造了一种庄严而沉滞的气氛,在色彩搭配上,红白相映,构成了一幅奇特的美丽画面。“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这两句是写送别分手时的情况。诗人和武判官感情很深,他们不忍分手,两情依依,一直从军营的辕门送到轮台的东门。“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最后这两句是写武判官走后,诗人伫立怅望的情景。诗人那种怅惘之情、怀恋之情,表现得既含蓄而又充分。

以上这8句就是第二部分,写送别武判官。如果说第一部分是借咏雪而寄情,那么这一部分就是直接写送别武判官而以白雪为背景。

这是一首写景送别之作,诗中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西北边塞奇丽的雪景,抒发了诗人送别武判官的深情厚意,表达了诗人对边塞风光和边塞生活的由衷热爱。

全诗以雪为线索贯穿始终,借咏雪以抒怀,构思巧妙。写景奇丽阔大。该诗旋律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创造了一种优美的音响效果。该诗主调是雄壮而又深沉的,但又不乏舒缓轻柔的旋律。波折起伏、变化有致的旋律,除与诗情诗意的丰厚、起落有关外,与诗人用韵也是分不开的。

《逢入京使》

诗歌真切地流露出了诗人对久居西北沙漠,当时书信又不方便的边防将士思乡之情。诗歌采用前后呼应之法来作,层次分明。而且一路写来,自然语语入神。

一二两句,为题前一层,写出对故乡之怀念。“龙钟”,泪下沾湿貌。这里用“故园东望”、“双袖龙钟”两个细节,真实地写出了战士们引领而望,泪眼滂沱之态,写得亲切、感人至深。当然,这里运用了夸张手法。古人云:“男儿有泪不轻弹”。

三、四两句点出“逢”字正意。两句是说:现在骑着马,在马上与你相逢,既无笔墨,又无纸张,只好拜托你给我的家里传个平安的口信吧。“马上”句出人意外,结到“凭群传语报平安”,可为题后一层。全诗分作几层来写,层次分明。当然,该诗并不在于以层次取胜,而在于它的立意警策,措语恳挚,以明白晓畅的语言和细致曲折的表达为突出特点。

王昌龄:《出塞》

开头一句将“明月”和“关塞”两个形象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寥廓苍茫的境界。秦月汉关互文见义。把它们同悠久的边塞战争史联在了一起,使它们所构成的境界不仅具有辽阔苍茫的空间感,而且具有了悠渺久远的历史感。

三四两句,是诗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龙城飞将”就是汉代飞将军李广。这两句表面上是歌颂古代的名将,实际上是讽刺当时不能任用良将镇守边关,而这正是造成“万里长征人未还”的原因,同是这首诗的主旨之所在。

这首诗通过历史和现实的对比,讽刺了当时边将的无能,表达了期待朝廷任用良将镇守边关的愿望。

此诗前两句意境雄浑,富于含蕴;
后两句单刀直入,明快有力。全诗体现了含蓄与明快的统一,构成了雄浑悲壮的艺术风格。

运用了古今对比的手法。

语言凝炼明快,朴素爽朗。

李白

1、个性与思想:神仙道教信仰在李白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他的近千首诗中就有一百多首与神仙道教有关。道家和道教信仰给了他一种极强的自我解脱的能力,他的不少诗表现出人生如梦、记事行乐的思想,而其实是渴望任随自然、融入自然,在内心深处深藏着对于人生自由的向往。性格;狂傲不羁,飘逸洒脱,不受任何约束

2.李白的乐府与歌行

乐府歌行 初唐以来,一般都是整齐的七言体,

A 把三、四、五、七言混合使用,成为一种新颖的杂言体,有时甚至大胆的使用散文句法,以表达自由豪放的感情。李白的乐府与歌行,往往主观性很强。偏重于主观抒情,想象丰富,比喻大胆,笔法多变,摇曳多姿,体现出作者发兴无端、气势壮大的特色。

B 大量地沿用乐府古题,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能曲尽拟古之妙。

其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借古题写现事,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一方面,则是用古题写己怀,因旧题乐府蕴含的主题和曲名本事在某一点引发了作者的感触和联想,用它来抒写自己的情怀。这一方面的乐府诗,因偏重于主观抒情,更能体理李白诗歌创作发兴无端、气势壮大的个性特色。

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任随性情之所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不仅感情一气直下,而且还以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音节的错落,来显示其回旋振荡的节奏旋律,造成诗的气势,突出诗的力度,呈现出豪迈飘逸的诗歌风貌。

3.绝句的特色

A境界清新,而内蕴飘逸潇洒的风神。他的爽朗的性格、自由自适的气质,反映到他的绝句里,就形成了清新飘逸的情思韵味。

B五绝,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做到了既自然,又含蓄,真实简练而蕴含丰富。这是绝句的最高境界。

七绝,以山水诗和送别诗为多,最出色。往往兴到神会,自然天成,有一气流贯的俊逸风神和爽朗情韵。

4.艺术成就

继屈原之后,最具有个性化与浪漫主义色彩的伟大诗人。

他运用了一系列浪漫主义手法,开拓了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新的美学境界。

一、李白诗歌具有高度的个性化,充满着异常强烈的主观情感。

二、李白诗歌想象丰富,构思奇特。首先,诗人的思想感情奔放强烈。往往对现实加以奇特的想象。其次,大胆的神奇的夸张和比喻、象征的手法。

三、意象纷繁变幻。其诗歌意象具有超越现实时空、挥斥万物的超人能力。

四、语言清新明快。其语言不受格律的限制,不雕琢字句,一切归于自然,一切服从内容感情表达的需要。

五、诗歌风格的丰富多样。其诗以雄奇飘逸为主要风格,另一些诗体现一种清新隽永、蕴藉含蓄的风格。六、体裁的选择运用上,多用歌行、乐府和绝句。

5.《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

《蜀道难》

诗歌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开头——“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以秦蜀相钩连的历史束突出蜀道之难。这是对蜀道的总体印象。诗一开头就以叠用两个意义相同的“危乎”“高哉”词惊叹蜀道的高峻艰险。作者连用了“噫吁嚱”三个独立叹词,加强了惊叹的语气和感情。那气势磅礴的旋律给全诗是下了一个雄浑而豪迈的基调。通过历史传说从侧面突出蜀道之艰险,但它那由天梯石栈钩连,绵亘于太白、峨眉之间的远影,它所穿过的秦塞蜀国那山高水阻的状貌,都已依稀可见。下面就以由秦入蜀的经历为线索,具体写蜀道之难。

第二部分(“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胡为乎来哉?”):写太白山、青泥岭及青泥岭以南入蜀道路的艰险。诗人把实写、虚写和想象夸张结合起来刻画山的高险,既突出了蜀道之难,也为下面写人的翻越张本。

“青泥何盘盘——以乎抚膺坐长叹。”这四句写青泥岭的险峻。主要是通过行人的主观感受来突出蜀道的高峻崎岖。“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言蜀道危险可怕,岩高坡险不可攀。在苍凉气氛中,再发一次“蜀道之难”的感叹,加深了对蜀道艰险的感受。

“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喧豗”,瀑布急流轰鸣声。“砅崖”,水击崖石声。诗人在此先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刻画山势高险、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这里的描写,好象一组电影境头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从眼前一闪而过,使人惊心动魄,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了一种排山倒海之势,使“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顶峰。

这一段,作者主要抓住太白、青泥峰和青泥峰以南的崇山峻岭,通过正面描绘、侧面烘托来写“蜀道之难”。

第三部分(“剑阁峥嵘而崔嵬”——末尾):从剑阁险要形势的描写引出作者对政治环境险恶的担忧。诗人把蜀奇特的自然环境与险恶的政治环境联系起来,进一步深化了“蜀道难”的主题。

诗人以变化莫测的手法,从古老历史上的险阻、峰岭的高峻、山路的崎岖,环境气氛的悲凉、政治形势的险恶等方面展开描写,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艰险,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这首诗在体裁上属于乐府诗。诗前面两部分用长句,语言很奔放畅达;
后部分写剑阁和蜀地环境险恶,又使用不少四言句,显得简劲有力,长句短句的变换,使诗的语言自由活泼,句式丰富多彩。此诗运用了神话、夸张和丰富的想象来描写自然形象。反复咏叹,抒情气味很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种结构上的盘旋反复,不仅加强了诗的强烈的抒情气氛,而且造成了一种节奏感,读来,感到一种音乐美。

《将进酒》

诗歌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开篇——空对月):以黄河之水奔流到海喻人生寿命也是去而不返,应该及时行乐,莫辜负光阴。作者首先采取高屋建瓴的手法,连用“君不见”两个呼告句,突兀而起,为全诗定下了一个激昂的基调。第二句用的是比兴。作者的感情由高涨而跌落,由高昂而变苍凉,宛如千尺瀑布飞泻深渊。

第二层(“天生我材必有用”——“惟有饮者留其名”),叙富贵不能长保,就是圣贤也身后寂寞,只有饮者却能留名千古。“天生”句,感情又陡起,由悲凉而高亢。这一段,作者的感情是承上“欢”字展开的,基调是高昂的,但也不泛悲凉。这不是颓废,不是弱者的哀吟,而是壮士惜暮年的浩汉,美人迟暮的感慨。“天生我材”句是全诗的眼,它继“欢”字而来,又启下放达心怀而去。

第三层(“陈王昔时宴平乐”——篇末),承上饮者留名,请出陈王作证,仍以旷达意作结。作者为申足上文“留其名”而请陈王作证。上文写了许多饮酒欢乐的事,在末尾却结以一个“愁”字,使全诗感情的高潮在“愁”字中结束。这样写非但章法警出奇,也见得出作者借酒浇愁的用意来。本欲用酒浇心中块垒,可偏偏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太白虽达观,最后还是跳不出一个“愁城”来。

本诗作者是在饮酒短时间高潮来到时抒发的,当这个高潮消退时,感情也就趋于低落,这样就形成了这首诗感情跳跃多端的特色。忽悲忽乐,忽乐忽悲,悲中有乐,乐中有悲,因而章法上转折多姿,感情上波澜起伏。

《行路难》

诗从饮酒写起:“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极言饮宴之丰盛、奢华。对此清醇美酒、珍奇佳肴,诗人却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回顾心茫然。”夸饰饮宴的豪华,意在从反面起兴,烘托诗人内心的茫然。点染出一种冰天雪地、水险山高的“行路难”的境界,感情色彩十分浓烈。“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里用了两个典故。。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久郁诗人胸中的不平,再也压抑不住,突如洪水出闸,一发而为“行路难”的连声浩叹。

此诗感情的回环激荡,结构的跳跃变化。诗人的情感强烈而激荡变化,时而抑郁痛苦,时而悲愤怨恨,时而希望,时而失望,时而徘徊苦闷,时而展望奋飞。诗的结构也就随之而飞腾跳跃,起伏变化。从现实到梦境,从上古到未来,从咫尺之间到天涯海角,幻想的骥骐跨越时空的界限,在寥阔无限、瑰丽多变的宇宙往复来去,驰骋纵横。

杜甫

1、思想: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家庭,儒家思想伴其一生。用杜甫自己的话来说,“穷年忧黎元”,是中心思想,“济时肯杀身”,是一贯精神,“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最高理想和主要手段。他拿这些来要求自己,也用以勉励朋友。正是这些进步思想,形成了杜甫那种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坚忍不拔的顽强性格,和胸怀开阔的乐观精神,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政治性最强的伟大诗人。

2.律诗的特色

一、对律诗形式的探索:

(一)扩大律诗的表现范围。

(二)用组诗的形式表现较复杂的题材。

(三)加强律诗的表现能力。对偶工丽严整而自然流转.

二、浑融的境界与出神入化的技巧。杜甫律诗的最高成就,可以说就是在把这种体式写得浑融流转,无迹可寻,写来若不经意,使人忘其为律诗。

3杜甫诗歌的艺术性

一、形式和内容的和谐统一。二、寓主观论断于客观叙事之中。三、语言精练。

四、杜诗的风格多样。诗歌的主流风格是沉郁顿挫。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之厚;
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沉郁,思想感情深厚、沉重、博大、悲壮;
顿挫,音节豪宕,格律精严而又富有变化。感情表达波浪起伏,反复低回。他深厚阔大的感情力量,欲喷发时,他的儒家涵养及中和心态,又把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低回起伏。

4.杜甫的地位与影响

从唐诗的发展看,杜甫是一位承先启后的人物。。中唐以后,白居易、元稹继承了杜甫缘事而发、无复依傍,关注民生疾苦的一面,且受到杜甫五言排律夹叙夹议的影响;
韩愈、孟郊、李贺则受到杜甫的奇崛、散文化和炼字的影响;
炼字在晚唐更发展成苦吟一派;
李商隐的七律得力于杜甫七律的组织严密而极富跳跃性的技法。他们都学杜甫而开拓出新的诗派。宋以后,杜甫的地位更高,他在诗史上的影响,历千年而不衰。杜甫的更为重要的影响,是在忧国忧民的责任感方面。

5.《兵车行》、《石壕吏》、《月夜》、《闻军官收河南河北》、《登高》

《兵车行》

这首诗的主题是反对统治者实行开边政策,进行长期的穷黩武战争。

全诗可分三段。第一段(“东辚辚”——“哭声直上干云霄”):写军人家属送别儿子或丈夫出征时的悲惨情景,是诗人眼中所见。作者首先把一巨幅送别图突现在我们面前,给读者以视觉听觉上的强烈感受。

第二段(“道旁过者问行人”——“被驱不异犬与鸡”):征夫尽役,征妇代耕,见出连年征战农村衰落的情形。这一段和下一段“通篇设为役夫问答之词,乃风人遗格。”“道旁过者”,即诗人杜甫自己。上一段是诗人所见,第二、三段是诗人所闻。作者大胆把矛头直指封建最高统治者,唯其心中积压了怒不可遏的悲愤激情,唯其耳闻目睹战乱给人民造成巨大灾难,才是如此大胆的。作者在写了征夫尽役,边庭流水的惨状后,又把笔锋从边庭转到广阔的内地来。从眼前的闻见,联想到天下的景象,从一点推及到全国,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也加了诗的表现深度。

第三段(“长者虽有问”——篇末)。写役夫久役不得休息,县官催租急迫,征夫九死一生的惨状。作者连用几个短促的五言句,不仅表达了戍卒们的沉痛哀怨心情,也表现那种抑郁已久不吐不快的急切情绪。通过当事人的口述,又从抓兵、逼租两个方面,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穷兵黩武而给人民带来的双重灾难。接下去作者又以“生男”四句进行了血泪控诉。残酷的战争,男丁的大量死亡,使人们竟改变了这心理。结尾色调凄凉低沉,和开始那种人声鼎沸的气氛,形成鲜明对比。

这是一首叙事诗,诗人写眼前景,叙眼前事,而于写景叙事之中,诗人把自己急切的感情,很自然地融合在全诗的始终。在叙述上参差错落,前后呼应。第一段渲染送别气氛,为第二、三段的诉说苦衷作铺垫;
第二、三段的诉说又为第一段的描写作了深化。句式上三、五、七言杂用。开头两个三字句,急促短迫,扣人心弦,谐合了送别的场面。在大段的七字句,又忽然插上八个五字句,来表现役夫那种压抑的愤怒哀怨。在用韵上别具一格,第一段只用一韵,第二、三段各四换韵,各十四句,所异的第二段七言到底,第三段五言居多,这是因为役夫申恨之词,意苦而声自促。在叙述中过渡地方用一些习惯词语,如“君不见”,“君不闻”等,并长句短句杂用,避免了诗行的冗长平板,又给读者以感情上的惊醒。

采用民歌的连珠法。

《石壕吏》

此诗不发抽象议论,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事实里面,融化在具体的形象里;
尽量让事实本身说话。对于老妇的形象的塑造,通过老妇本人诉苦来完成,作者没有公开帮一句腔。诗又采用自叙体。特点是在对话中展开情节,在对话中刻画人物性格。

《月夜》

首联写怀念妻子,诗人却以妻子凝月出神思己而出之。首先诗人点出时间,“今夜”,环境是一轮浩月当空,人物是“闺中”;
然后诗人以一“独”字更衬托了孤寂,同时也是衬托诗人自己的孤寂。明明是诗人思念家人,却从对方写起,构思独特。

颔联写儿女看月。既然有儿女伴妻看月,为什么首联说是“独看”呢?儿女看月与妻子看月情景是不同的,妻子是对月思人,儿女是对月好奇。此为衬句,以儿女的年幼无知衬室人的孤独,以儿女未解衬室人思念深切。

颈联写想象中的妻子久久望月的形象。这两句写得很秾丽,在杜诗中以秾丽的诗句子写夫妻情长是很少的。

尾联两句,希望将来夫妻双双看月。希翼与妻同聚闺中,倚于帐帏外,月色得以照两人。这里的“双照”照应开头的“独看”,使全诗结构浑然一体。

此诗因己思人,而设人思己。其妙处在“笔法不同。首联不说自己见月忆妻,单说妻子见月忆己。二联不说自己看月,偏说儿女随母看月,写儿女不解忆之忆,其忆更深。三联从忆妻子之忆,忆其忆中之忆。末联满望忆中克遂两人之忆。

把深厚的感情融于质朴的语言中,而在质朴的语言中,融注了诗人深切思念妻子儿女的感情。

题为《月夜》,字字从月色中照出。“独”“双”为诗眼,给全诗造成三重境界:一是诗人实在的长安之月,二是想象中的鄜州之月,三是双双依虚幌时相对的团聚之月。三重境界,虚实相生,苦乐不同,深情蜜意,贯穿其中。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前四句闻收复而喜,后四句思急还故乡。

首联,初闻喜讯,喜极而悲。一开篇诗人诗情激荡,以快笔直叙喜讯。写出了一个饱经仓桑的人惊喜交集,喜极生悲的感情。颔联进一步写狂喜之态。妻喜,儿女也喜,这时诗人对收起书卷,在妻子儿女面前不禁手舞足蹈起来了。“漫卷”二字把诗人的狂喜之态描绘得淋漓尽致。颈联:诗人由狂喜而有还乡之念。这是诗人第三次感情的高峰。这两句诗人喜情迸发。尾联:想到回乡路线。诗人写得很轻快,好象家乡指日可至。行文采用流水对,一口气说出归程,心情是何等轻快啊。“即从”、“便下”写出了诗人的归心似箭。

此诗的风格爽朗明快,诗人一反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风格。气势雄放,一泻千里。此诗通篇写了一个“喜”字,写出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后一瞬间的感情。诗人由闻喜讯——流泪——狂态——唱歌——思归,喜贯穿全诗始终。

本诗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完全是叙事抒情。

《登高》

此诗对仗工稳,讲究声韵,造词遣句精练。

首联两句采用六个主谓短语,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壮阔图景。用字遣词极其贴切。写景雄浑高远。诗人既写出了暮秋九月,天高气肃,西风紧吹,山猿凄厉的景色,又饱含诗人无穷情思。这两句诗一俯一仰,一“天”一水,意境雄浑开阔。颔联写近景。“无边”句上接“风急”句,因“风急”,故“落木萧萧下”,“落木”状动,“萧萧”状动状声。此句为仰视。这两句和上两句是一个完整的画面。前两句是实景,后两句,景物比较虚。前四句写景有力地烘托了诗人的心情,写出了诗人登高临远的悲秋之意,却又不直接使用悲秋字面,而是将悲秋之情渗透在具体的画面中。如“落木萧萧”就为下面悲秋兴象;
“长江滚滚”自然引起“百年”身世之感慨。后四句登高临远抒怀。

颈联,写诗人身多疾病长期漂泊的艰难处境和秋景萧瑟触景生悲瓣悉愁苦心情。第一句就空间说,即横说;
第二句就时间说,即纵说。两句承上启下,点出全篇主旨。

尾联,感慨自己备尝艰辛,潦倒一生。“胡氏曾说:“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沈德潜也说:“八句皆对,起手二句,对举之中又复用韵,格法奇变。”未免有些衰飒。

这首诗沉郁顿挫,感情沉雄,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则截然相反。与这种风格相适应,诗人在用词用字用韵特别讲究。如“急”、“高”、“哀”、“清”、“白”、“回”、“落”、“独”等字,与诗人当时的情思密切配合着。一个“繁”字,写出白发由少渐多的光景,也用声音表达出心上的闷恨与烦乱;
“艰难苦恨”四字都用喉牙间比较浊重吃力的音表达出沉重和悲感;
还用了些叠字和双声叠韵的字和词,加强了沉郁之感,达到声情并茂的境界。如“萧萧”叠字,再衬上一个与他双声的“下”字,只从声音上已经状出满山落叶的声色,也衬出诗人万里悲秋的内情。它与诗人的情绪密切结合着。诗人在用韵方面,也照顾到了这种沉郁顿挫的风格,全诗用灰韵平声。“灰韵”比较沉郁,更能表达这种沉郁顿挫的风格。

韩孟诗派及刘禹锡、柳宗元

1.韩孟诗派---主张:

1.主张“不平则鸣”。

2.主张“笔补造化”。

3.崇尚雄奇怪异之美。

特色:突破了过于重视人伦道德和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由重诗的社会功能转向重诗的抒情特质,转向重创作主体内心的展露和艺术创造力的发挥,

2.李贺诗歌特色:

(一)想象神奇。李贺诗绚丽的色泽,奇诡的意境,飞动的形象,神奇的想象,使人目炫神摇,应接不暇。

(二)构思与结构上也极具特色。以想象、联想思维为线索,超越了现实的逻辑性,因而时空的转移,章法的变换、意象的组合均变幻莫测。

(三)李贺诗歌在语言技巧上,体现了刻意锤炼,奇诡清丽的特点。(四)风格奇诡幽艳。

3.刘禹锡、柳宗元诗歌特色

刘禹锡:其诗语言流畅自然,精炼含蓄,思致深厚,工于影刺。仿效民歌的乐府小章尤为著名,含思宛转,朴素优美。其诗沉着稳练,风调自然,而格律精切,艺术成就很高。

柳宗元:冷隽、劲峭。他的诗歌既有深沉的忧患,又有淡泊的情怀,并形成了独特的诗风:悲凉而沉重,淡泊而简古。其诗也常常采用比兴寄托的手法,柳宗元山水诗,情致深沉委婉,描绘细致简洁,深得陶渊明萧散自然之趣。

4.作品: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这首诗,既对朝奏夕贬的不幸遭遇充满了愤愤不平,更陈述了兴道除弊、任为身耻的改革之志和无悔之意。

首联直陈自己被贬获罪的原因。就是因那“一封朝奏”,而招至“夕贬”,并且“八千”里,作者不无愤懑。表明虽获严谴亦无怨悔。

颔联直书“除弊事”,认为是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遭远谪的愤慨,但无怨无悔,尽管招来不测,但不肯惜残年,老而弥坚,刚直不阿。

颈联抒情,情悲且壮。“秦岭”指终南山。云横而不见家,亦不见长安。“马不前”用古乐府:“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意。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马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云横”、“雪拥” 境界雄阔,既是实景,又不无象征意义。景阔情悲,蕴涵深广,遂成千古名句。

尾联二句沉痛而稳重。语意紧扣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作者原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上表言事的,他自感无归之望,此去必死,故对韩湘安排后事,以“好收吾骨”作结。

该诗是韩诗七律中佳作。其特点诚如何焯所言,全诗沉郁顿挫,苍凉悲壮,得杜甫七律之神而又有新创。沉郁指其风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郁;
而顿挫是指其手法的高妙:笔势纵横,开合动荡,故全诗大气磅礴。此外,“以文为诗”,而诗情浓郁,开宋诗法门,影响深远。。

此诗特点:第一,结构奇特。主要的篇幅都用来写音乐的演奏和艺术效果。作者想象丰富,陈设了昆山玉、凤凰等一幅恍惚迷离的画面。

第二,活用典故;
而又自铸伟辞。

第三,频繁换韵,加强了音乐效果。首四句用阳韵,五、六句换去声韵,吻合了音乐的清脆嘹亮。七、八句又换平韵,因音乐已陡落下去。九、十、十一、十二,换上声韵,突然高、尖、险、石破天惊。末二句又用去声韵,曲终人去,寒月在天,却留给听箜篌者一个不眠之夜。收到了“余音绕梁”的效果。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诗人便以史事为题,借以描述孙皓政权在王濬楼船的攻击下,群龙无首、惊慌失措的情形,极言孙皓失败之惨,灭亡之速。

“下”字,凸现王濬楼船顺江东下、势不可挡的气势,一个“收”字,则概括了孙皓腐朽政权分崩离析、兵败山倒的颓势。第二联便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在“铁锁”和“降幡”两个诗歌意象中,更以貌似坚实的“千寻铁锁”来衬托“降幡出石头”的情节。从构思的角度看,这两句是“金陵王气黯然收”的具体化、形象化。

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不仅见其失败与灭亡之关连,含蕴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并且也为下联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作了铺垫和准备。诗人写晋吴之战,重点是写吴。尾联是全诗的着眼点。作者把芦荻萧萧的秋色抹在历史的画卷上来道怀古之真情。

这首诗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前四句叙史事,提炼和选择情节,表达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后四句以古讽今,状眼前之景。全诗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层层深入,由远及近,由浅见深,具有跨越时空的穿透力;
行文间利用有关词语关联照应,诗章结构谨严,立意深沉,表达隐曲,含蕴无穷。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全诗先从“登柳州城楼”写起。首句写城楼的形势,是写实。登柳州城楼遥望,看到的是一片辽阔的大荒野。这句起势高远,意境阔大,情景俱包,悲凉之气,笼罩全诗,很自然地开启了下句“海天愁思正茫茫”,“愁思”充溢于辽阔无边的空间了。

第二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近景,夏天的风雨景象。而赋中又兼有比兴。这两句,表面上是写夏季的急风暴雨景象,实际上是暗喻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派的打击和迫害。

第三联写远景。由近景过渡到远景的契机乃是近景所触发的联想。仰观则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
俯察则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景中寓情,愁思无限。尾联从前联生发而来,除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而不见的惆怅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望而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问,这就很自然地要归结到“音书滞一乡”。然而就这样结束,文情较浅,文气较直。

全诗构思精密,运用比兴手法,抒情委婉深沉,风格沉郁顿挫,把一腔难于言说的思想感婉转托出,含蓄蕴藉。情调虽较低沉,却富感染力量,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1.元白诗派出现的时代背景、文学主张

胡马和羌兵的践踏,使得唐代社会和各种矛盾更加激化,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土地兼并,民不聊生,边患四起,战祸频仍。乱世的文人们,位卑未敢忘忧国,他们用自己的文学创作来反映社会,汇导人情。以元稹和白居易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发起了轰轰烈烈的新乐府运动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2.新乐府运动

是中唐时期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兴起于贞元、元和年间,以白居易、元稹为主要的倡导者。新乐府运动的兴起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国运衰微,各种矛盾加剧。一些关心国运的有志之士殷勤地关注现实政治,希望国家能再度繁荣。

因此他们放弃了盛唐的理想主义,而走向现实主义,以反映现实生活、关注民生、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的新乐府运动便应运而生。新乐府运动又是在源远流长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基础上而兴起的,是现实主义精神的继承与发展。它远承《诗经》和汉魏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近取杜甫、元结、顾况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新乐府是一种用自命新题写时事的乐府

新乐府后来之所以出现运动,是由于有其诗歌理论作号召。但更重要还是元稹,张籍,王建诸人组成的作家群体的共同的理论追求和创作实践,才使之成为中唐诗坛上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

3.白居易诗歌创作:讽喻诗

诗编为四类:一讽谕诗,包括题为“新乐府”者,二闲适诗,三感伤诗,四杂律,前三者从内容分,后者从形式分,颇显得凌乱夹杂。他晚岁又将五十一岁以后的诗只从形式上分为“格诗”和“律诗”两类。

讽谕诗:1.反映民众痛苦,同情百姓。2.揭露弊政和统治者的荒淫。

3.《长恨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余音袅袅。

此诗基本上采用了历史事实的描写和浪漫的想象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前半部重在写实,描写了玄宗重色轻国、杨妃恃宠惑主导致安史之乱,以及玄宗出逃、杨妃死于军中与玄宗在蜀和归京的过程。基本上是对历史事实的叙述,当然也有想象性的描写和抒情。后半部重在虚构,先写回京后触景伤情、睹物思人,貌似写实,其实也是作者的虚构生发。然后转入方士的致幻,引出幻境中杨妃的百般情态的细腻描写和思念之情。最后以“长恨”点明题旨。

艺术特点: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晚唐诗歌

1.杜牧七绝的特点:词采绮丽,伤风豪迈。

第一,具有清新秀丽的语言,含蓄幽默的意境;

第二,有一种深沉激越之感慨,达观豪放之情绪,积极进取之精神。

第三,追求的是一种情致高远,笔力劲拔的诗风。

2.李商隐的诗歌题材:大体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政治诗,第二类是以无题为中心的爱情诗。其中一类是爱情诗,一类是政治寄寓诗。第三类是咏物诗,第四类是咏史诗.

3.《江南春》、《过华清宫》、《锦瑟》、《夜雨寄北》

杜牧:《江南春》

诗人用极简练的手法,艺术地概括了整个江南的风景,辽阔的千里江南。同时又描写和嘲讽了南朝几代统治集团大兴寺院楼台的景况。作者不从一山一水着笔,而是以整个辽阔的江南为背景,用“千里”二字对江南风物进行浓缩的描写。写出了江南的绚丽春光。后两句又写景又抒情。

作者题名《江南春》,包含了诗人吊古之情,但更主要的是诗人发出了对南朝覆亡的慨叹。以警当世,讽刺意味很浓厚。

《过华清宫绝句》

首二句叙写诗人由长安回望南望华清宫时所见的全景,但见东、西绣岭花团锦绣,“绣成堆”三字,极写骊山风物之美,“回望”二字既是实写,又启下。“山顶千门”,又写骊山行宫那深宫重苑之富丽深邃。“一骑红尘”犹如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妃子笑”是特写山上行宫妃子的笑靥。写尘着一“红”字,辞色热烈可感,写妃子着一“笑”字,美人之情态可掬。后东坡有诗曰:“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然而诗人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却是那样深沉凝重,于末句“无人谁是荔枝来”可知。诗的结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揭示了“安史之乱”的祸根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骊山正是周幽王国亡身死的处所。“妃子笑”诗人既是实写唐天宝时宫廷故事,是用周幽王典。把骑马飞奔送鲜荔枝的差官,同贵妃嫣然一笑进行了绝妙的对比,把严肃的历史主题在一个“笑”字中形象表现出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性,寓意含蓄深远,托讽不露。

李商隐:《锦瑟》

诗以锦瑟起兴,故以之名篇,非咏物之作。首联由锦瑟发端,引出对华年往事的追忆。

“无端”字面上对瑟之有五十弦感奇怪,其实是对自己不知不觉年近五十而感到心惊奇怪,字里透露出一种怀才不遇之感。这首联是因物联想:托物起兴。汪师韩解首闻说:“锦瑟乃是以古瑟自况。……此所用者,二十五弦之瑟,而此乃五十弦之古制,不为时尚,成此才学,有此文章,即已亦不解其故,故曰‘无端’,犹言无谓也。自顾头颅老大,一弦一栓,盖已半百之年矣。”

中间两联,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良玉生烟、沧海珠泪等意象,所构成的不是一个有完整画面的境界,而是错综纠结于其间的怅惘、感伤、寂寞、向往、失望的情思,是弥漫着这些情思的心象。它们与开头两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中的“无端”,末尾两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中的“惘然”交相映衬,构筑起全诗朦胧、伤感地追忆华年的情绪氛围。纵观其一生,这几句也许是诗人围绕着怀才不遇这个中心,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反复抒写理想破灭、才华不展的深深感慨和无穷遗恨。

末两句采用反问递进句式加强语气,结束全诗。“此情”总揽所抒之情,“成追忆”则与“思华年”呼应。

整个这首诗,借助用典、比兴、铺排、象征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创造出含蕴丰富、色彩浓郁的艺术意境,以清丽的语言、铿锵的音律,表达了一种凄惋的情思。诗人这一类诗,语言华美,音韵和谐,用典工巧,且又夹比兴象征,对使工整,创造出明朗清丽、幽婉哀怆的艺术意境。

《夜雨寄北》

首句代妻设问,自己作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羁旅之愁、思乡之苦,点出了诗的沉痛悲苦的基调。“巴山夜雨涨秋池”,写眼前景。作者不言愁而愁情自见,见出作者言情之巧妙,构思之奇。三四两句跳跃到将来相会之设想,共窗剪烛,却话今时。“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本来欢乐之憧憬。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本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
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诗境在此地(巴山)、彼地(西窗)、此地(巴山)中往复对照,又在今宵、他日、今宵的回环对比。二者统一起来,虚实相生,情景相融,构成完美意境。

此诗用语浅近、质朴自然,不同于《锦瑟》等作品讲究字句的锤炼,语言华美,达意深曲委婉的风格。

唐代散文

1.古文运动:首先是为了推动儒学复兴而提出的,其次才涉及文体改革的问题。

(一)政治改革与文体的革新。

(二)文学发展的自身原因。骈文的产生本来是文学审美观念和文章艺术技巧的进步,也曾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但骈文的创作逐渐走向了形式主义和唯美主义,思想空虚,内容浮泛。

(三)韩、柳的理论和实践。韩愈、柳宗元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而明确的理论主张,他们主张“文以明道”、文道并重;
师古而不拘泥于古,贵在创新;
重视道德修养与文章的关系。而且他们以其丰富的创作,确立了“古文”的写作规范,开拓了“古文”的应用范围,丰富了“古文”的艺术表现手法。

唐代古文运动是韩愈、柳宗元领导的一次散文革新运动。它针对南北朝以来骈文创作的浮艳空洞的流弊,以恢复孔孟儒学为号召,以学习先秦两汉散文为目标,在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诸方面进行变革。“文以明道”是古文运动的基本主张。提倡古朴的文风,反对奢靡的文风,强调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师古的同时又强调创新,主张“师其意不师其辞”(韩愈《答刘正夫书》),“唯陈言之务去”(韩愈《答李翊书》),反因袭,贵独创;
强调作家的思想修养,主张文章要反映现实,干预现实,“不平则鸣”。这是一次名为复古、实为革新的文学运动。

2.韩愈的散文类别及特色

韩愈的散文创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其文章大体上可分为论说文、记叙文、抒情文三大类:(一)论说文。其论说文有哲学论文、政治论文、文学论文。哲学论文主要是宣扬儒家的哲 学思想。

(二)记叙文。其记叙文主要有传记文和碑志文。

(三)抒情文。

特色:(一)散文风格从总体上说体现了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的特点。

(二)艺术手法主要体现在说理、叙事、言情上,三者在不同文体中虽有偏用,却也常有交融。其论说文观点鲜明,辞锋犀利,气势宏伟,说理透辟,逻辑性很强,感情强烈。其记叙文常常采用叙事为主,兼以议论和抒情的手法,既能够生动地刻画出人物形象,又能够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三)语汇的创新。韩愈的文章语汇丰富,既善于吸取古代的词语,又善于运用当代的语言,熔铸成古朴而新奇的语言。

3.柳宗元的散文的类别及特色

(一)论说文。其论说文主要有哲学和政论两类。其哲学论文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宇宙观和批判神学迷信的思想。

(二)寓言小品。其寓言小品主要是批评和讽刺政治的腐朽和人情世态,大都结构短小而极富哲理意味。

(三)山水游记。写得最好的是山水游记。这些游记是作者悲剧人生的审美情趣的结晶。

(四)传记散文、抒情散文和杂文等,

特色:(一)柳宗元散文风格从总体上说体现了雄深雅健,精警犀利,简古峭拔的特点。

(二)柳宗元的散文立意深刻,构思新颖。柳宗元的各体文章都有独到的艺术成就。其论说文思想深刻,论证充分,分析透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寓言大多构思精巧,语言简洁,形象完整,故事生动,笔锋犀利,寓意深长,耐人琢磨,具有深刻而精警的独特风格。

4.《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生动传神地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此外,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本文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当然是在于独具匠心的写景,不仅绘声绘色,描写如画,而且贯注了作者的心境与情怀,可谓是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

首先,本文的构思精巧而极有层次感,先交代寻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接着描绘了三个画面:小石潭及其周围的景致;
潭中游鱼戏水;
潭西南溪水岸势。然后写作者自己置身寂寥凄寒景中的心境,最后附记同游者。全文构思以游踪为线索,以写景为重心,而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特写,

写景状物,体察入微,描写如画。描写小潭之石,以极其节俭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形象地表现出它的千姿百态,而对青树翠蔓的描绘也十分生动形象,翠蔓象网络一样蒙在青树之上,摇晃缀下,参差不齐,随风飘动,既描写了色彩,也表现了形态。描写潭中游鱼,先以映衬的手法,用鱼“空游无所依”和“影布石上”写水之清,再从静、动的视角描写鱼悠闲和活泼的姿态,而且形神兼出,当然也透视着作者的情趣。而对潭西南溪水岸势的描写:“斗折蛇行”,“犬牙差互”,比喻形容也非常生动形象。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含蕴着作者对自然的审美情趣和作者的心态和人生精神,作者写小石潭,换景移情,都是带着不同的情感来描写的,如文章的开始见竹林闻水声,是“心乐之”;
写潭中游鱼戏水,“似与游者相乐”;
写竹树寂寥,凄神寒骨,分不清是写物还是写人,完全是进入了物我合一的境界。先喜而后忧,景随情变,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第五编 宋代文学

第一章 宋代的词

北宋初中期词

1.柳永词的题材分类:从内容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主要表现男女爱情、离愁别恨代表作是《雨霖铃》,全词通过景物描写,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离别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与晚唐五代词相比,表现得更为细腻曲折。

第二类着重表现羁旅行役之苦。这一类可以《八声甘州》为代表。全词表现曲折,意境阔大,一向对柳永颇有微词的苏轼也不禁感叹“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几句“不减唐人高处”。这也说明了柳永这类词的成就。

第三类则是描写城市风光。

柳永词的艺术成就及词史的贡献

一是大量使用长调慢词,改变了以小令为主的传统,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使铺叙手法进入词中;

二是大量吸收俗语入词,使词更接近下层人民,从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三是采用了许多新曲调,使词与当时的流行音乐结合得更紧密。

《望海潮》、《雨霖铃》、《八声甘州》

《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佳。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以男女爱情、离愁别恨为主流的北宋词坛上,别具一格,是为词坛吹进的一股新风。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全词通过景物描写,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离别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与晚唐五代词相比,表现得更为细腻曲折。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本词抒写离人愁绪,调子苍凉激越,作者善于用“领字”生发句意,上片用“对”字领起开头两句,以烘托暮雨潇潇的江上清秋,接着又以“渐”字承上启下。下片以“望”字兴起思乡之情,又以“叹”字转到自身处境,最后从“想”字生发出对方妆楼遥盼的情景,并用来对照自己的乡愁。

2.张先词的内容、艺术特色

内容:以伤春伤别为主,写的多是“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

艺术特色:

第一,善于炼字。

第二是长调的运用。张先的词则较多地采用了长调。

第三是词序的运用。他的词往往有一个小序,交代写作的背景或缘由。

2.晏殊《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词写悼惜春残,感伤年华流逝。“无可奈何花落去”句伤春,留露出惋惜之情,“似曾相识燕归来” 句在淡淡的忧伤中渗透着一种旷达,无奈之中又有一种圆融的观照。两句属对工巧、自然浑成。全词含蕴浑融、闲雅平静。

4.欧阳修《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片写行人。由写景到抒情,又从抒情到写景。在写景的同时,以流不断的春水隐喻诉不完的离愁。下片写闺人。由近及远,从思妇楼头到山外行人。言闺人之怅望。“楼高”一句唤起,“平芜”两句拍合。平芜已远,春山则更远矣,而行人又在春山之外,则人去之远,不能目睹,惟存想像而已。写来极柔极厚。

5.晏几道《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一起即写楼台高锁,廉幕低垂,其凄寂无人可知。而梦后酒醒,骤见此境,尤难为怀。盖昔日之歌舞豪华,一何欢乐,令则人去楼空,音尘断绝矣。“去年”一句,疏通上文,引起下文。“落花”两句,妙在拈置此处,衬副得宜,且不明说春恨,而自以境界会意。落花,微雨,境极美;
人独立,燕双飞,情极苦。此上片文字颇致密,换头,乃易之以疏淡。“记得”两句,忆去年人本服饰。“琵琶”一句,言苦忆无已,乃一寓之弦上。“当时”两句,则因见今时之月,想到当时之月,曾照人归楼台,回应篇首,感喟无限。而出话之俊逸,更无敌手。

北宋后期词

1.苏轼对词境的开拓

第一、内容上,打破了过去多写男女爱情、离愁别恨的传统,举凡怀古、悼亡、山水、田园、仕途失意、报国雄心、人生奥秘等,无不可以入词。

第二,风格上,打破了以婉约为主的传统,既有婉约,又有豪放、清旷、幽美.

词的艺术成就:

(一)开拓词境(二)婉约、豪放、清旷、幽美多种风格并重(三)突破音律的束缚,

(四)艺术手法变化多样,(五)语言高度诗化

豪放词派:豪放词派,宋词风格流派之一,其前驱是范仲淹。北宋时期,以苏轼为首的一批文革新派诗人打破传统柳词的词风,以“豪放”评词写诗,其特点是不拘守音律、气象恢弘雄放。到了南宋时期文人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豪放派对以后的诗歌创作产生很大的影响。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寒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风趣幽默的行文笔调。

这首词在艺术上的最大的特点是用轻松幽默的笔调写景叙事,反映了诗人在生活中极为超脱、乐观的处世态度。

2.言在此而意在彼。《定风波》借自然界的风波写政治。

《江城子》:

《念奴娇》:

《水调歌头》:

3.秦观词的特色:

一是善于将外在的幽迷之景与内在感伤之景作微妙的出神入化的结合,以加强词的凄婉意境,深得含蓄之妙。如《踏莎行》

二是善于捕捉细节,对心绪物象做微妙而细致的刻画,并通过这种细节刻画传达自己悠久的哀伤。

三是擅长使用各种修辞手段来表达自己触景生情的敏锐感受和丰富的联想,使写景抒情更生动形象,

四是善于运用精美而平易的语言,如《满庭芳》《雨霖铃》

《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裹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3.贺铸《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此首为幽居怀人之作,写境极岑寂,而中心之穷愁郁勃,并见言外。至笔墨之清丽飞动,尤妙绝一世。起句“凌波”、“芳尘”,用《洛神赋》“美人不来,竟日凝伫”,已写出惆怅之情,“锦瑟华年”,用李义山诗,因人不来,故伤无人共度。“谁与”二字,藉问唤起,与“只有”二字相应。外则月桥花院,内则琐窗朱户,皆无人共度,只有春花慰藉,其孤寂可知。换头,另从对方说起,仍用《洛神赋》,言人去冉冉,杳无信息。“彩笔”一句,自述相思之苦,人既不来,信又不闻,故惟有自题自解耳。满纸幽伤,固是得力于楚骚者。“试问”一句,又藉问唤起。以下三句,以景作结,写江南景色如画,真绝唱也。作法亦自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来。但后主纯用赋体,尽情吐露。此则含蓄不尽,意味更长。

4.周邦彦词的成就:

在音乐上,周邦彦确定并创制了许多新调。

在语言上,周邦彦非常讲究语言的锤炼、典故的运用以及对前人诗句的融化,因而形成了一种典雅工丽的语言风格。

在结构上,周邦彦的词比柳永、苏轼等人的作品更复杂曲折。柳永、苏轼的某些词虽用长调,但结构并不复杂,周邦彦的词在时间和空间上转换频繁,极尽变化之能事。

《兰陵王·柳》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这首词的题目是“柳”,内容却不是咏柳,而是伤别。

第一叠借隋堤柳烘托离别的气氛;
第二叠抒写自己的别情;
第三叠写渐远以后 。

南宋前期词

1.张元干、张孝祥都是南宋前期著名词人,他们的词有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在表达爱国情感方面,二人更表现出相当的一致性。张元干前期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传统的婉约词,而张孝祥词中,这样的婉约词就比较少。同时,张孝祥某些词风格比较接近苏轼,这又是张元干所缺少的.

2.李清照词的特色;

第一,情感真实动人。真实地袒露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大胆而又真切.

第二,语言浅显自然,却又韵味无穷。

第三,情感表现形象具体而富有美感。

《声声慢》

(一)是叠字的成功运用。十四字分三层意思:一是内心引起的外部动作。

二既是环境气氛、也是心中感受。三是由浅入深、由轻转重的内心真切体验。

(二)通过写残秋的景色作为衬托,倾诉出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生活的哀愁。

忽寒忽暖的天气,淡薄的酒味,入夜猛起的秋风,天上的过雁,满地的黄花,窗外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 这正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三)巧妙而自然地用铺叙的手法,把日常生活概括得很突出。

南宋中后期词

1.辛弃疾词的成就与辛派词人:《水龙吟》

首先,辛词的艺术风格多种多样。

其次,辛词的艺术境界阔大而充满流动感。这主要表现在豪放的情感、阔大的空间、久远的时间、富有力量和阳刚之气的意象等方面。

再次,辛词在语言上融会贯通,既从古代各种文体的不同作家作品,

辛派词人:指的是南渡前后词风与辛弃疾相似或相近的作家,包括陆游,张孝祥,陈亮等人,他们的词充满了爱国的激情,风格慷慨悲壮,同时进一步把词推向散文化。

他们的词在内容上多家国之忧、不遇之悲,但题材不如辛词广;
风格豪放,但不如辛词多样;
多以议论为词,以文为词,过于直率,不如辛词蕴藉。

《水龙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声鸿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鲙、儘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盈盈翠袖,揾英雄泪。

上片,辛弃疾登高望远,触景生情,情随景迁,由远及近,层层推进,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壮志难酬的苦恨委曲地抒发出来。下片,作者进一步阐明自己的人生信念是坚定不可动摇,尽管一时不算得志,但是决不消沉退缩。

豪而不放,壮中见悲,力主沉郁顿挫,别具深婉之致。此词很能代表辛词雄浑豪放、慷慨悲凉的风格,读之有金石之音,风云之气,令人魄动魂惊。

《祝英台近·晚春》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流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将愁带去!

上阕头三句追忆与恋人送别时的眷眷深情,将宝钗擘为两截,离别在桃叶渡口,南浦暗淡凄凉,烟雾笼罩着垂柳。连用了三个有关送别的典故,写离别时的凄迷景象,融合如今思念时的怅惘情怀。词的下片写离人盼归。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子的心理和动作。

此词章法严密,以春归人未还绾合上下阕,词面上不 着一“怨”字,却笔笔含“怨”,欲图弭怨而怨仍萦绕不休。全词转折颇多,愈转愈缠绵,愈转愈凄恻。一片怨语痴情全在转折之中,充分显示了婉约词绸缪宛转的艺术风格。

2.姜夔《扬州慢》、吴文英《风入松》

《扬州慢》:

《风入松》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亭林,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这首词质朴淡雅,不论写景写情,写现实写回忆,都细腻委婉,情真意挚。不用典不雕琢,一反他堆砌辞藻,只追求形式典丽的特点,显得情深而语极纯雅。

宋代的诗

北宋初中期诗

1.宋初三体

一以当时的一些达官贵人如徐铉、李昉等为代表,以白居易为师,诗风平易浅俗,是当时的主流诗歌,此为白体诗。

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以李商隐为师,辞藻华丽,讲究用典,是白体之后的诗坛主流,因诗集《西昆酬唱集》得名,此为西昆体。

以魏野、林逋等隐士为代表,以贾岛、姚合为师,多用白描手法写隐逸生活,诗风清苦,此为晚唐体。

2.欧阳修的诗歌特点:

欧阳修诗从整体上看,写得平易疏畅,不用典,既不像白体那样浅俗,也不像晚唐体那么寒酸。,一是以文为诗,一是以议论为诗。主气格,倡平易,表现出明显的散文化、议论化倾向。

北宋中后期诗

1.王安石“半山体”:
王安石的诗进入了后期。他的诗风发生了重大变化,远离了政治、社会,多写山水自然。形式上以绝句为主,很少长篇古体;
艺术上讲究炼字、对仗,意境优美含蓄,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后人将王安石这一时期的诗风称为“半山体”。

2.苏轼的诗歌特色:

第一,他并不是单纯地说理,而是将情、理、事、景融合起来,理从事出,理从景出,并且理在情中。

第二,苏轼具有一种“触处生春”的本领,因而将诗写得生动异常,富有美感。

第三,题材是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表现乐观旷达的精神,有必达之隐而无难显之情。

第四,对艺术技巧的娴熟运用和超越,体现出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是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

《游金山寺》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微风万顷靴纹细,断霞半空鱼尾赤。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乌惊。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此诗的艺术特点:

(1)首尾呼应,章法严谨,层次分明。全诗围绕长江着笔,以时间的推移来表现环境的变幻,笔势骞腾而层次井然。

(2)景物描写很有特色。本诗虽是写游金山寺,却对金山寺本身景观略而不写,着重写登眺所见之江景,可谓神思独运;
在描绘景物时,抓住白天、傍晚、黑夜不同时辰的不同景象特征,予以生动细致地刻划,情景如绘,笔力矫健,意境开阔,兴象超妙;
江上奇幻迷茫的景色同诗人浓郁诚挚的乡情交织在一起,既使人感到景之奇,又使人感到情之真。

(3)联想丰富,比喻新奇。诗人把万顷江波比作靴子上的细微皱纹,把江天晚霞比为鱼尾的赤红色,喻象新颖贴切。作者见巨石随波出没,联想到自己的宦海浮沉;
见到江心怪火,又联想到江神的警告,想象奇警而又紧扣主旨。

2.江西诗派的形成

北宋后期,以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因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其中黄庭坚为诗派之祖。下列25人,他们的题材取向和风格倾向上比较接近,都主张以杜甫为宗,但过分强调技巧,讲究章法句法,喜用拗字拗律,形成一种奇峭坚涩。瘦硬生新的诗风。

3.黄庭坚的诗歌主张、创作风格

黄庭坚诗歌理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阐明了具体的写诗办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创新是建立在对前人作品的加工改造上,

一是不改变前人作品的意思,但用新的语言来表达;

一是袭用前人的语言,但表达的是新的意思。

内容来说,多是写景、酬唱,抒发内心感受。艺术特色:用典多;
务新求奇;
幽默诙谐

4.《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此诗运用了很多典故,突出了作者“点铁成金”、“无一字无来历”的诗法追求。整首诗歌造语奇特、意境深邃,突出了黄诗兀傲奇横、生新瘦峭的风格。

南宋初中期诗

1.杨万里“诚斎体”主要特点:

第一,善于发现和捕捉自然和日常生活中一般人没有注意和描写的富有情趣与美感的景象。第二,语言上不用典,不避俗俚,平易自然,雅俗共赏。

第三,风格幽默风趣。

2.范成大田园诗的特点:

描绘了农村景物、风俗人情和农民生活,风格清新明快,优美流畅,富有韵味,有民歌之特色,是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

3.陆游诗歌的成就:

(1)激情昂扬,气势豪壮,是陆游诗歌最鲜明的特色。在抒写自己的豪情壮志时,又常运用想象和夸张手法,突破客观环境的束缚,如他的近百首记梦诗,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展现更加辽阔壮美的景色和场面,塑造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2)精于锤炼,工于剪裁,语言精美而运用自如,是陆游诗的又一特色。陆游富于才情,有极好的文学素养,又精于锤炼剪裁,具有高度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各种题材和体裁的诗,他都能作到叙写清楚,描绘如画,抒情尽意。

(3)众体皆备,风格多样,是陆游诗的又一特色。其古体诗多言征战,多豪壮语,既有老杜的雄浑沉郁,又有岑参的语奇体峻。诗中转韵较多,给人律动之感,生动流畅,气势磅礴,加之杂言句的运用,跌宕顿挫,坚挺豪迈;
其七律对仗工稳而自然圆润,气象阔大,感情深挚。

4.《书愤》:

宋代散文

1.北宋诗文改革:韩愈和柳宗元在唐代倡导的古文运动取得了很大成绩,为宋代的古文家树立了榜样。

2.欧阳修的文道观。:

一方面主张道胜文至,认为“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自至也”

一方面又认为,文章之“道”并不仅仅局限于古圣贤之道,而是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列入“道”中,反对“弃百事不关于心”的行为。

同时,认为文章的形式也是非常重要的,反对韩愈等人的奇险怪诞,主张平易

3.欧阳修的散文特点:

第一,风格平易流畅。欧阳修创作出了这种没有奇字难句、文从字顺的散文,这在散文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创造。

第二,艺术手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且颇多创新。

第三,无论写景、抒情还是说理,都能引人入胜,极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4.王安石的散文创作:、

王安石的散文是欧阳修所进行的散文革新的继续,但在艺术风格上具有自己的强烈个性。总的说来,王安石的散文是政治家的散文,不以感人擅长,但以服人称胜。作品的内容与社会政治有紧密关系,而且见解精辟,往往能发人所未发,显示了王安石非同寻常的眼光与思想。这些特点突出地表现在他数量最多的政论性散文中。例如《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答司马谏议书》等。这些散文往往是长篇大论,或高屋建瓴,鞭辟入里;
或绵里藏针,说理充分。都表现了无可辩驳、真理在握的高度自信。

5.苏轼的散文理论:

苏轼在理论上强调文章要有“意”,认为“意者,钱也。为文若能立意,则古今所有翕然并起,皆赴吾用”。也就是要求文章应有中心,围绕中心作文。与此相联系,他还提出了“辞达”和“自然为文”的说法,即写作时,根据自己的艺术感觉,“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自然地把对事物的感觉和理解写出来。

苏轼散文创作特色:

苏轼的散文创作印证了他的散文理论。

在内容上,苏轼的散文几乎涉及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艺术上,苏轼散文不仅文体多样,而且如他的诗歌一样,触处生春。写景时,以寥寥数语,写出景象的特点,营造出富有诗意的意境。苏轼的散文变化多端,没有固定的程式,充满活力,毫无陈腐气,且有特殊的情韵,确为中国古代散文中的珍品。

影响:

6.《赤壁赋》

第六编 元代文学

杂剧

1.杂剧的体制特点:

用北曲演唱,一般一本四折,有的还有楔子,用作交代人物、剧情或串联两折。每折限用同一宫调,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剧中男主角称为末,女主角称为旦,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为旦本、末本。一本戏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角色除旦、末外,还有副末、冲末、外末、贴旦、老旦、外旦、净、丑等配角。杂剧主要由歌曲与说白两部分构成。歌曲主要用来抒情、渲染,往往写得较典雅;
说白主要用来对话或独白,往往用白话来写。

2.关汉卿杂剧成就:关汉卿的杂剧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公案剧。以《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为代表

(二)婚姻爱情剧。这又可分为两类:一为表现弱者反抗恶势力,代表作有《救风尘》、《望江亭》。《救风尘》全称《赵盼儿风月救风尘》。一为表现一般的婚姻爱情,代表作为《拜月亭》、《调风月》。其特点是肯定女性对于婚姻的自主选择。

(三)历史剧。代表作为《单刀会》、《西蜀梦》。这两部作品都是三国戏,塑造的是三国时蜀国关羽、张飞等人的形象。这一类作品较多地反映了民间的英雄崇拜心理和价值观

关汉卿的剧作在内容上涉及多种多样的社会层面和人物,并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表达了对恶势力的批判与憎恨;
集中反映了社会中受压迫的弱者的生活遭遇和生活理想,热情赞美他们的美好品格;
在反映社会对弱者的压迫的同时,始终表现出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对美好人生的执着追求。这是关汉卿剧作的可贵之处,同时也是关汉卿之所以成为戏剧大家的一个重要因素。

艺术成就

艺术上,关汉卿的杂剧故事复杂,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每个情节都经得起推敲,丝丝入扣;
人物性格富有个性,极少概念化、模式化色彩,因此,为中国古代戏曲人物画廊提供了大量栩栩如生的形象,如窦娥、赵盼儿等,直至今天,仍为大家所熟知;
语言既切合人物的身份,又贴近当时口语,是“本色派”代表。这些特点,特别是塑造人物的本领,使他成为中国古代戏剧成就最高的剧作家。

3.《窦娥冤》的主题与艺术

这部作品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政治的腐败与官吏的贪酷凶残,热情讴歌了被压迫的人民群众英勇坚强的反抗精神。它通过窦娥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元代社会高利贷盘剥的残酷、社会的混乱、官府的黑暗

《窦娥冤》的艺术特点

(1)、从人物的形象塑造看,他在杂剧里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为元 杂剧的人物画廊增添了色彩。

(2)、关汉卿善于通过尖锐矛盾冲突,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道德情操。

(3)、关汉卿善于扣紧人物的身份、地位、遭遇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并在突出人物性格的主 要方面的同时,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4)、从结构布局看,关汉卿善于紧扣作品的主题,采用环环紧扣和步步进逼的结构手法设计场面和安排人物。如《救风尘》

(5)、从语言运用看,语言大都从有利于演出和观赏着眼,追求自然质朴、真切美听的风格。

4.王实甫《西厢记》的主题

《西厢记》的意义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

第一个方面,它赞美了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这是它的表层意义。但《西厢记》之所以长演不衰,

另一方面,它表现了人类社会一个普遍现象——爱欲与文明的冲突。人有爱的欲望,这种欲望本质上是向往自由的,但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为了种种目的,往往制定出许多制度、观念来限制规定爱欲,因而二者之间就形成了冲突。这种冲突往往能穿越时空,引起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共鸣。

5.《西厢记》艺术上的革新:

第一,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通例,多达五本二十一折。这种体制上的突破,使情节更为曲折,人物塑造和艺术手法的运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第二,人物性格鲜明。王实甫紧紧抓住崔莺莺既爱又怕的心理、张生大胆又带有书生酸气的特点,将人物写得极有个性。

6.莺莺和张生的形象分析

莺莺:是一个追求爱情自由、背叛封建礼教的贵族少女的典型。她美丽而多情,性格内向深沉、外表矜持,内心炽热。

张生: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他善良聪慧,才高性狂

7.白朴、马致远及北方的戏曲创作情况

白朴作品主要有《墙头马上》和《梧桐雨》

马致远作品有《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6种,另有与人合作的《黄粱梦》。马致远的创作最集中地表现了当时文人的内心矛盾和思想苦闷,与此相联系,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够鲜明突出,缺乏戏剧冲突的紧张感,而重在抒情,借以表现自我,因而容易引起旧文人的共鸣。

散曲和南戏

1.散曲的形式特点:

语言上它吸收了大量民间口语,不避俗词俚语,因此特别生动活泼,诙谐幽默。

内容上它写得最多的是男女爱情,其次是归隐、闲适以及山水自然。

体制上一般都比较短小。它包括小令和套曲(或套数)两种:单独的一支曲子,称为小令;
由几支同一宫调的曲子联缀而成的表演一个故事,称为套曲。

2.关汉卿、马致远、睢景臣的散曲创作

关汉卿的散曲今存小令五十七首,套数十四套,多描写男女爱情,马致远的小令则多写怀才不遇、隐逸、自然景物。马致远的小令集《东篱乐府》收小令一百多首,套数十七套,这在前期是最多的。

3.《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以景物渲染环境,衬托感情,极其简洁精炼,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名作。

4.《山坡羊•潼关怀》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5.高明《琵琶记》的主题

《瑟琶记》描写蔡伯喈与赵五娘的故事。蔡本无意功名,但其父母却强迫他离开新婚妻子赵五娘去应试;
中状元后,牛丞相欲招蔡为婿,蔡坚辞未果;
欲回乡,不准。赵五娘在家忍辱负重地奉养公婆,后乞食到京城寻夫,最终与蔡团聚。

此剧开头明确说“不关风化体,纵好也枉然”,是为了宣扬封建伦理道德,表扬“有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但是,其实际的意义并不在此,而在于它通过蔡伯喈这一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人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左右为难的生存状态、主观努力与实际结果常常背离的无奈,以及通过赵五娘表现下层妇女的人格力量(性格魅力)。这就是此剧长演不衰的内在原因。

《琵琶记》采取双线结构,一条是蔡伯喈,一条是赵五娘,两条线平行发展,这可以更好地展现广阔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命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显得真实,而不是概念化、符号化的人物,心理描写尤其出色。作品的格律也比较讲究。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琵琶记》成为南戏成熟的标志,被誉为“南戏之祖”。

6.四大南戏

《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被称为南戏四大传奇,简称为“荆刘拜杀”。

《荆钗记》被认为是元人柯丹邱所作,描写书生王十朋与钱玉莲之间的爱情故事。《刘知远白兔记》描写后汉皇帝刘知远与李三娘的故事。《拜月亭》(又名《幽闺记》)由关汉卿同名杂剧改编而成。《杀狗记》是一部家庭戏。

第七编 明代文学

《三国演义》

1.《三国演义》成书过程

三国故事在民间长期流传,北宋时已出现“说三分”的专家,宋元时期三国故事被大量搬上舞台,元英宗至治年间刊行的《全相三国志平话》是民间传说中三国故事的写定本,已初具规模。

元末明初,罗贯中运用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等历史资料,结合民间艺人的创作成果,加上他自己的生活经验,写成了《三国演义》这部影响深远的章回体小说。

作者:罗贯中,根据仲明《录鬼薄续编》等材料,可大致推断出他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东原人,元末明初人。

版本:最早的版本是嘉靖本,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版本是毛伦、毛宗岗父子评点修改过的版本。与以往的本子相比,它的正统色彩更强,艺术上也有较大的提高,评点也有过人之处。

2.《三国演义》的主题

一、“正统”说—— “拥刘反曹”

“拥刘反曹”的具体表现:
内容上,把刘备写成“仁君”、将曹操写成“奸雄”。结构上,把刘蜀放在首位,而曹魏显居其次。

语言上,多称刘备为玄德、皇叔、豫州、先主;
而对曹操直称其名算客气,多称小名阿瞒,甚至称“贼”、“汉贼”、“国贼”。

二、“忠义”说 ;

三、“宣扬用兵之道”说;

四、“反映三国兴亡”说;

五、“歌颂理想英雄”说;

六、“赞美智慧”说;

七、“天下归一”说;

八、“讴歌封建贤才”说;

九、“悲剧”说 ;

十、“总结争夺政权经验”说;

十一、“追慕圣君贤相鱼水相谐”说 ;

十二、“人才学教科书”说

3.艺术成就:

一、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七实三虚”、“采小说,据正史” 。

二、类型化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单一性:指重要人物都有一个突出的主要而突出的特征,其在形象内部诸因素中占决定性位置,此一特征足以支撑起整个任务形象。稳定性:指主要特征稳定不变,缺乏纵横方向的变化,处于古典的静穆状态;
和谐性:指人物内部诸因素基本处于古典式的和谐之中,回避了性格的复杂性,在冲突与和谐的对立中,力求和谐。主要表现在:回避现象与本质的矛盾,回避理智与感情的矛盾。

三、从全知全能到限知视角的叙事方式。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限知视角的初步采用。

四、扇形网状的结构方式。

五、杰出的战争描写艺术。1、犯中求避,同中见异,千变万化,特点鲜明。2、注重表现战争中的“智谋” 。3、注重在战争中写人。详写战前谋划;
详写主动、得胜方。4、注重场面气氛渲染,多用张弛结合、动静结合手法。六、文白相杂的语言。典雅而不失灵动,与体制和谐,亦便于直接从史书中摘录材料。

4.地位和影响

一、文学的:是中国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是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是历史演义的开山之作。

二、非文学的:战争,特别是农民战争的教科书。对民间信仰的影响。它是在那个时代近一个世纪里我们汉民族文化-心理记录的载体。是中国民间文化精神的史诗性的脚注。

《水浒传》

1.成书过程:

(一)史书素材(二)民间流传:(三)元代“水浒戏” 四)各种材料的拼凑、组装

总之,《水浒传》这部书是以北宋末年的宋江起义作为一个框架,宋江作为一个符号存在,套用了一点历史的因子,吸收了大量民间故事、说话、戏剧以及农民战争、民族战争的史料而成的。

版本:《水浒传》的版本很复杂。大致可以分为简本和繁本两个系统:简本文字简略,描写细节少;
繁本描绘细致生动,文学性较强。

2.主题

(一)“忠义”说1、忠义的赞歌;
2、忠义的悲剧

(二)“发愤”说;

(三)“诲盗”说 ;

(四)农民起义说;

(五)“投降主义”说;

(六)“为市井细民写心”说;

(七)“忠奸斗争说”:官逼民反,奸逼民反;
真正的忠臣义士在“水浒”,而权奸却在“中央”,把持朝政,为所欲为;
宋江是忠义的代表,高俅是奸佞的代表,以宋江为代表的梁山英雄与以高俅为代表的四大奸臣的斗争,贯串全书,是全书的主线。

3.人物塑造、结构等艺术成就:

一、同而不同的英雄人物形象刻画:

(一)在人物塑造方面,最大特点是作者善于把人物置身于真实的历史环境中,扣紧人物的身分、经历和遭遇来刻划他们的性格。

(二)通过激烈的斗争场面来刻画人物。

(三)在对比中突出他们各自的性格。

(四)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

二、《水浒传》的艺术结构:

第一部分:71回以前,以人为单元。写诸多英雄先后造反,像众虎归山、百川聚海。

第二部分:71回以后,以事为顺序。写义军两赢童贯,三败高俅,接受招安。北征辽,南打方腊,悲剧告终。

整体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俱备,结构完整。

分开说:多有如“林冲传”、“鲁达传”、“武松传”、“李逵传”、“宋江传”、“三阮传”等精彩片断。全书结构:珠串式 链式结构。结构线索:梁山起义由分散反抗到联合聚义、最后接受招安的全部过程 。

三、小说的语言生动活泼,极具表现力,堪称古典白话小说中的一个典范。

娴熟运用白话来写景、叙事、传神。

《西游记》

1.成书过程:《西游记》的成书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取经本事;
(二)向俗讲、民间故事的演变;
(三)《西游记》成书。

版本:(一)繁本:为百回本。(二)简本:有两种。

2.主题;

一、《西游》“幻”之内涵:(一)“幻中有理”:(二)“幻中有趣”:(三)“幻中有实”:

二、《西游记》与心学

1、明代心学:
融儒教“存心养性”、道教“修心炼性”和佛教“明心见性”,其主旨是“求放心”,“致良知”,以此维护封建秩序 。《西游记》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臻于第一流的伟大作品。它也是明代长篇小说的重要流派之一——神魔小说的代表作

2、书中“心猿”:比喻躁动心灵的宗教语。用作孙悟空别称,意在表明把悟空作为人心幻相来刻画。

3、孙悟空形象的隐喻:孙悟空大闹天宫——隐喻放心;

被压于五行山下——隐喻定心;
西天取经成正果——隐喻修心

4、小说回目、诗赞的暗示

5、人物表白

三、对人性自由向往和自我价值的肯定

孙悟空大闹天宫被镇压的结局,表明作者主观上是想以此谴责野蛮心性的放纵与宣泄。

孙悟空冲决羁绊,蔑视权威,大闹天宫,斗争不懈,客观上表现出一种与明代文化思潮合拍的追求个性自由、肯定自我价值的精神。

四、呼唤有理想、有能力、有个性的人性美 。孙悟空协助唐僧西天取经,一路翻山越岭、擒妖捉怪、排除万难、百折不挠,首先表现了他的理想和毅力。作为降妖伏魔能手、排险除难英雄,孙悟空神通广大,战无不胜,突出表现了他的本领和能力。

孙悟空前期闹天宫所表现的桀骜不驯、勇于斗争的个性精神,在后期取经途中仍是一如既往。

3.人物形象、讽刺艺术、结构等艺术成就

一、奇诡变幻的神话世界。

二、集动物性、神性、人性于一身的人物形象。

“物性”:指形象作为某一动植物的精灵,所保持的原有的形貌和习性。“神性”:这里指动物植物一旦成精变怪,就带有的神奇本领。“人性”:这里指作者将人的七情六欲赋予神佛妖魔,将其人化。

三、寓庄于谐的讽刺艺术。

四、曲折巧妙的结构。

五、轻松幽默的语言风格。

《金瓶梅》

1.创作、作者、版本

一、《金瓶梅》的创作:
“四大奇书”中,《金瓶梅》的创作唯一没有世代积累过程,它是第一部文人独创的长篇。

二、作者之迷:现在出版的《金瓶梅》都署名“兰陵笑笑生”,是根据词话本前面欣欣子的序言“窃谓兰陵笑笑生作《金瓶梅传》”这句话。

(一)王世贞说。(二)李开先说。(三)屠隆说。(四)贾三近说。(五)王稚登说。

三、《金瓶梅》的版本:(一)万历本:(二)崇祯本:(三)张评本:(四)洁本:(五)通行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排印。

2.内容:

一、由一家而写及天下国家,揭出晚明农本势力没落、资本势力崛起时,去朴尚华的城市风尚,拜金享乐的人生追求;
趋炎附势的价值取向。

二、从暴露社会矛盾到剖视扭曲的人性 :

1、通过西门庆贿赂太师、交通官吏、包揽诉讼、霸道横行,深刻暴露当时政治腐败、社会黑暗。

2、通过西门庆纵欲亡身和金、瓶、梅们贪“淫”丧命,冷峻剖视人欲贪求造成的人性扭曲、人生毁灭。

3.在白话长篇小说发展史上的突破

艺术特色

一、题材的转变。(变奇为常,从神到人,“寄意于时俗”)

二、审美趣味的转变(由美到丑,从歌颂到暴露)

三、性格化的人物形象塑造(告别了类型化与扁平化)。

四、从线性结构到网状结构(以家庭为圆心,以西门家为主轴,以家庭人物命运为经,以其他人物命运为纬)

五、口语化的市井语言(从雅变俗,多用市井语、家常口头语)

“三言”、“二拍”与明代短篇小说

1.拟话本: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而独立创作的一些新小说。这类白话短篇小说,人们称之为“拟话本”。

2.话本小说的体制:(一)题目。

(二)入话:广义的入话是指小说话本中正话以前所有的韵文与散文、故事与议论;
狭义的入话以一诗或一词外加一些议论性的文字引入头回或正话。

(三)头回:又称“笑耍头回”“得胜头回”。入话是解释性的议论文字,头回则是故事性的叙述文字。

(四)正话:又叫正传,即主要故事、正文的意思。(五)篇尾。

3.白话短篇小说繁荣的原因:

(一)说话艺术长期的演变发展。

(二)明中后期的统治者对通俗文学的兴趣。

(三)文人的参与。(四)出版印刷业的发展。

4.“三言”、“二拍”的思想内容:

(一)商人成为时代的宠儿。

1、鲜明的重商思想: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一品官,二品客”。

2、全新的价值取向。婚嫁重金钱而轻门第、仕途:《韩秀才乘乱聘娇妻》

3、“三言”商人往往“重义”,多为善良致富,辛劳发财。吕大郎还金完骨肉》的布商吕玉、《施润泽滩阕遇友》的小商人施复,都拾金不昧,心地善良。4、“二拍”商人更加“逐利”,常是投机致富,冒险发财。《转运汉巧遇洞庭红》的文若虚,海外冒险而发家;

(二)张扬婚恋自主和女性意识:

1、肯定以“情”抗“礼”,张扬执着真爱。

《宿香亭张浩遇莺莺》莺莺主动追求张生。

2、冲破贞节观念,主张男女平等。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丈夫蒋兴哥原谅妻子王三巧的失贞。

3、抨击负心薄幸,维护女性尊严。

鞭挞负心汉、薄情郎:《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富贵弃妻的莫稽

(三)对于贪官酷吏的抨击和清官的市民化《恶船家计赚假尸银》《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卢太学诗酒傲王侯》这类小说描写的是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斗争,表现了某些人人性恶的一面。

(四)歌颂友谊,谴责忘恩负义。

(五)其它奇异题材的作品。《大树坡老虎送亲》

5.“三言”、“二拍”的艺术成就

第一,将平凡的故事写得曲折工巧。“三言”、“二拍”作品大多写的是耳目之内、日用起居之事,题材平凡,人物普通,但“三言”、“二拍”采用巧合误会的手法,把情节弄的迷离恍惚,运用复线结构,使两条线时分时合,相互交叉,把简单、平凡的故事写得摇曳多姿,做到“无奇之所以为奇”。

第二,细致入微的写心艺术。“三言”最成功的地方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它的一些人物如杜十娘、秦重、莘瑶琴等,都刻画得非常出色。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当然与情节的曲折、人物的语言等有关,但最引人注目的是它在细节和心理描写上的精细、独到,以此来展示人物的心理与性格。

第三,注意语言的通俗化,非常适宜普通人案头阅读。、“三言二拍”的语言既汲取了宋元话本“谐于里耳”的特征,又经过文化修养较高的文人的润色、创作,把生动活泼的口语与浅显易懂的文言结合在一起,表现出“文心”和“里耳”的谐合。

6..明代文言小说:《剪灯新话》、《剪灯馀话》《觅灯因话》

一、《剪灯新话》:内容多为元末天下大乱时的一些故事,具有幽冥离奇的色彩。有些甚至荒诞怪异的。书中约占一半的爱情故事,散发出一些市民气息,有对礼教的蔑视以及对自主婚姻的追求。

二、《剪灯馀话》:在文体上,其显著特点是议论减少,叙述已是完全浅近的文言。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为拟话本提供了大量素材。

三、《觅灯因话》。

作者邵景詹,《觅灯因话》万历年间问世,虽仿效《新话》,但文思才情均不及前二种。

三书后人合称为“三灯丛话”。

《牡丹亭》与明代戏剧

1.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明初杂剧的核心人物是皇子皇孙朱权和朱有橔。他们左右并影响着一批文人墨客,从而形成了宫廷派杂剧创作的小群体。当然,用杂剧作为歌舞升平的工具,既是他们发自内心的需求,同时也是借此表明自己胸无野心异志、只爱吟风弄月。作为一种政治韬晦的艺术展示,喜庆剧、道德剧和神仙剧成为宫廷派杂剧作家的主要创作类型。

2.明代中后期的杂剧转型:从发展线索来看,明前期杂剧一是横贯元未明初两朝,贾仲明、杨讷和刘东生等人都是横跨两代的作家,其杂剧创作时间也较难判定;
二是以两朱为代表的明初杂剧大都写于开国之后、景泰以前。从弘治、嘉靖年间开始,以王九思、康海为代表的杂剧创作发生了新的转机,到了万历前后更出现了以徐渭作为杰出代表的杂剧创作高潮期,一大批境界不俗的作品脱颖而出。从创作倾向上看,明代中后期的杂剧打破了风花雪月、伦理教化和神仙道化的偏狭局面,题材不断拓宽,思想渐次深化,张扬个性、愤世嫉俗的社会批判剧与伦理反思剧都不在少数。从艺术体式上看,嘉靖之后的杂剧大都是南北合套或者纯为南杂剧,北杂剧的纯北曲体式从总体上看已经终结。从艺术成就上看,明代中后期的部分作品可以称之为传世之作,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

3.徐渭及其讽世杂剧:徐渭的杂剧创作活泼畅快、汪洋恣肆,呈现出陈规尽扫、独备一格的气度。他的作品从不避人间烟火与市井气息,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有价值的世俗观念和相对进步的市民精神,带有甚为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他对所谓的巍巍正统与赫赫权威勇于揭露、善于讥刺,嬉笑怒骂,谑而有理,开辟了讽刺杂剧的新路。他又精通声律,《女状元》杂剧全用南曲,也具备开创意义。

4.吴江派、玉茗堂派

吴江派:以沈璟为首的戏曲流派。他曲论的核心是对“场上之曲”的强调,具体表现为格律至上和推崇语言“本色”。这是为纠正案头之曲的弊病,纠正骈俪派堆砌辞藻而提出来的,但他将这一点加以绝对化,根本无视戏曲还有表情达意的功能。吴江派的成员多为沈璟的子侄,门生和追随者。

玉茗堂派 :
明代戏曲文学流派。也称“临川派”。其领袖人物是汤显祖。因汤显祖的祖籍是临川(今江西抚州),时人称他为汤临川,汤显祖的戏曲作品总名“玉茗堂四梦”,“临川派”和“玉茗堂派”因而得名

5.汤显祖的生平和思想: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别号若士,晚年自号茧翁,自署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

汤显祖的“至情”论主要是源于泰州学派,同时也渗透着佛道的因缘。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从宏观上看,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情”与生俱来并始终伴随着生命进程。“思欢怒愁”等表象、感伤宣泄等渠道,都是情感流程中的不同环节。世间之事,非理所能尽释,但一定都伴随着情感的旋律。从程度上看,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牡丹亭》便是“至情”的演绎。这种贯通于生死虚实之间、如影随形的“至情”,呼唤着精神的自由与个性的解放。从途径上看,最有效的“至情”感悟方式是借戏剧之道来表达。

6.“临川四梦”:《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牡丹亭》

7.《牡丹亭》的思想与艺术成就

《牡丹亭》是一部兼悲剧、喜剧、趣剧和闹剧因素于一体的复合戏。各种审美意趣调配成内在统一的有机体。这种悲喜交融、彼此映衬的戏曲风格,。《牡丹亭》不仅仅写了外在事件的矛盾扭结,更写活了人物形象,描摹出主要人物不断发展着的性格,并使得隐性而内在的戏剧冲突渐次升级。杜丽娘与小丫头春香、青年书生柳梦梅构成了全剧冲突的正方。

一,以情反理,反对处于正统地位的程朱理学,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权利和情感价值,褒扬像杜丽娘这样的有情之人,从而拨开了正统理学的迷雾,在受迫害最深的女性胸间吹拂起阵阵和熙清新的春风。

二,崇尚个性解放,突破禁欲主义。肯定了青春的美好、爱情的崇高以及生死相随的美满结合。

三,在商业经济日益增长、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的新形势下,对于正在兴起的个性解放思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明代诗文

1.明初文学之士

“高、杨。张。徐”分别指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四人均为吴人,人称“吴中四杰”,

2.台阁体:
约永乐至成化年间形成的“台阁体”,体现了洪武朝以后一段长时期里上层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意趣,并作为典范而广泛地影响文坛。其主要人物是“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其形式以诗歌为主,散文也可以包容在内。这是一种由压抑的道德和平庸的人格出发的文学,既缺乏对自我内在情感的切入,也缺乏对社会生活的关怀,并且缺乏艺术创造的热情。台阁体文人大都追慕宋人的文学风范,更多地以程朱理学为前提,距宋人的文学成就也遥远得很。而由于这些文人的社会地位之高,他们的影响也格外大。

3.茶陵诗派:
明成化、正德年间的一个诗歌流派。因该派领袖李东阳为湖南茶陵人,故名。他们主性情,反模拟,推崇李杜,不拘一格;
并且重视诗歌的声调、节奏、法度、用字,要以不同的风格代替台阁体。但因李东阳生活圈子平静狭小"四十年不出国门",其诗多是题赠之作和咏史之作,内容大体不出宫廷、馆阁的生活,故使茶陵诗风并未脱离典雅工丽的台阁体的影响。茶陵诗人还有彭民望、谢铎、张泰及"李门六君子"邵宝、何孟春、石珤、顾清、罗玘、鲁铎等。

4.前后七子及其文学复古

所谓“前七子”是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中心、包括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的文学群体。

首先他们在复古的旗帜下,为文学寻求了一席独立存在的地位。其次,在重视文学独立地位的基础上,前后七子增强了对文学本质的理解,对旧的文学价值观念和创作实践发起了一定的冲击。

5.归有光与唐宋派

嘉靖年间,文坛又有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另一文学复古流派——唐宋派。该文学派别将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拨的对象,提倡唐宋文风,在当时有着一定的影响。唐宋派虽说在总体上主要推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等唐宋古文名家,而各人的趣味则有所不同。

6.唐宋派文人中文学成就较高的首推归有光(1506-1571)。归有光的散文其长处在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一些平凡的琐事及普通的人物,状情摹态,细心刻画,寄寓作者真实的生活感受,富有感情色彩,因此读来使人感到真切生动,回味无穷。他的《先妣事略》、《见村楼记》、《寒花葬志》、《项脊轩志》等即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7.李贽(1527-1602)是晚明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念也包含着离经叛道的因素。和文学观念相一致,李贽的作品也往往显得论点鲜明,立意奇特,直写自我对生活独到的见解,抨击假道学的虚伪面目,直率辛辣,锋芒毕露,具有挑战性,文章语气酣畅质直,把自己描写成一位个性鲜明的狂士,显出狷介超俗的胸次

8.公安派:是明神宗万历(1573-1620)年间以袁宏道及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三人为代表的文学流派,因三人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这一派作者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等。他们所持的文学主张与前后七子拟古主义针锋相对,他们提出“世道既变,文亦因之”的文学发展观,又提出“性灵说”,要求作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能直抒胸臆,不事雕琢。他们的散文以清新活泼之笔,开拓了我国小品文的新领域。在晚明的诗歌、散文领域,以“公安派”的声势最为浩大。

9.竟陵派: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在文学观念上受到公安派的影响,提出“真诗”,重“性灵”。重视作家个人性情流露,看重向古人学习,以开导今人心窍,积储文学底蕴,客观上对纠正明中期复古派拟古流弊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他们将创作上奇僻险怪、孤峭幽寒之路,缩小了文学表现的视野,显示出晚明文学思潮中激进活跃精神的衰落

10.晚明小品文:晚明小品文内容题材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趋于生活化、个人化,不少作家喜欢在文章中反映自己日常生活状貌及趣味,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晚明小品文的另一个特点是率真直露,注重真情实感,不论是描写个人日常生活,表达审美感受,还是评议时政,抨击秽俗,时有胸臆直露之作。公安派袁氏三兄弟的作品在这方面具有代表性。

第八编 清代文学

《聊斋志异》

1.蒲松龄的生平、创作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他生在一个“书香”家庭,可是祖上科名都不显,受当时社会风气和家庭影响,蒲松龄从小就热中科名,并在十九岁时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振一时。

蒲松龄创作:
蒲松龄除《聊斋》外还写诗1000多首,词500多首,文450 多篇,俚曲14首,戏曲3出及《日用俗字》《农桑经》等实用性杂著。大多收入路大荒编《蒲松龄集》和蒲松龄纪念馆编《聊斋佚文辑注》中。

2.《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

(一)揭露社会黑暗,赞扬被压迫者的反抗1、借阴间影射阳世的《席方平》:幽明世界的丑恶,正是现实中吏治腐败、官场黑暗的生动演绎。2、借历史针砭现实的《促织》3、借梦境揭露官吏的《梦狼》

(二)广泛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

1、考场黑暗,贿赂公行:如《考弊司》 2、考官昏聩,贤愚不辨:如《司文郎》 3、考试荒唐,黜佳进庸:如《贾奉稚》 4、考生心态,神魂颠倒:如《王子安》

(三)抨击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歌颂纯真爱情1、深刻的社会内容:喜剧故事《婴宁》。悲剧故事《晚霞》。2、崭新的爱情观①鼓吹“真心”“至情”《阿宝》孙子楚的痴情;
《香玉》黄生与牡丹精香玉生死相爱。②宣扬“知己之爱”《连城》连城与乔生结为“知己”,生死相爱。

3.《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一、“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二、情节离奇曲折,富于变化。《聊斋》故事不平铺,有起伏、有变化、有高潮、有余韵,一步一折,变化无穷;
情节力避无奇,奇幻多姿,迷离惝恍,奇中有曲,曲中有奇。曲不失自然,奇不离真实

三、善用多种手法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一)赋予花妖狐魅形象以“物的自然性”和“人的社会性”。(二)善于通过主要特征和生动细节写人。(三)善用环境描写映衬人物。

四、《聊斋》语言,既具文言文的简练、典雅,又不失小说语言的生动形象。人物语言个性化特征也十分突出。

4.清代其它的短篇小说概况

一、文言短篇:(一)《聊斋》以后,文言短篇兴盛,主要有:沈起凤《谐铎》 和邦额《夜谭随录》浩歌子《萤窗异草》袁枚《新齐谐》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乐钧《耳食录》许元仲《三异笔谈》等等。二)《阅微草堂笔记》:24卷,纪昀作。

二、白话短篇:自“三言”、“二拍”后,成就较高者只有李渔短篇集《连城壁》、《十二楼》等。此外有:徐震《珍珠舶》、《美人书》石天基《雨花香》徐述夔《五色石》艾衲居士《豆棚闲话》墨浪子《西湖佳话》

《儒林外史》

1.吴敬梓的生平与创作:字敏轩,自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

吴敬梓著述多已失传,现存《文木山房诗文集》、《金陵景物图诗》等。《儒林外史》是代表作。

2.《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儒林外史》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思想,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从而揭示了这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一、《儒》通过塑造一系列科举迷形象,深刻揭露科举制度对人的精神摧残,它使人神魂颠倒,愚昧无知。

二、《儒》通过描写纯朴青年的蜕变过程,深刻揭露科举制度对人的灵魂腐蚀,它使堕落,廉耻丢尽。

三、《儒》把批科举同批理学、礼教结合,使它揭露性更强,反映社会内容更深广。

四、《儒》把批科场与批官场结合,有力说明科举培养出的不是贪官酷吏,就是土豪劣

五、《儒》还热情歌颂了一些反对科举,鄙弃功名,具真才学,性情孤傲、善良正直人物,以寄托作者理想。

3.《儒林外史》的讽刺、结构、语言等艺术成就

一、《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一)《儒》的讽刺特征:① 善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真实性结合。

② 善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结合,使其既是儒林“丑史”,更是儒林“痛史”。

(二)《儒》的讽刺手法:

1、是对照法 堂皇言辞与卑鄙龌行为对照:如严贡生强圈别人猪,却自夸“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 。

2、是夸张法 :对最富特征的细节、需要否定的东西延伸放大:如严监生死前“伸着两个指头” 不肯咽气;

二、《儒林外史》的艺术结构:众多人物、故事有主次,有侧重。此故事是主角,另一故事就成了次角。其中又穿插过渡性人物、事件,粘连紧密,转换自然。

三、《儒林处史》的语言特色:
比较纯熟的白话。《儒》的语言准确有力,简洁洗炼,含蓄风趣而富于形象性。

《红楼梦》

1.《红楼梦》的作者、版本、研究流派

曹雪芹(1715?—1764?),名霑,字芹圃,号雪芹、梦阮、芹溪,

《红楼梦》现存的版本,可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仅流传前八十回的,保留脂砚斋评语的脂评系统(抄本系统),另一个是经过程伟元、高鄂整理补缀的、删去所有脂砚斋评语的、并续写完成一百二十回的程高本系统(刊本系统) 。

研究流派:

一、考证派,所谓考证,就是根据一些历史资料,经过综合;
分析、推论,得出符合实际的、新的结论。

二、索隐派是本世纪初红学研究中形成的一个派别。该派力求“索隐”出《红楼梦》所写的“真内容”、“真故事”。该派根据一些历史资料、野史杂记,来探究《红楼梦》素材的来源。

三、评点派 ,评点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的小说评论方法,即在阅读小说时,偶有所感,便写在书中相应的地方。或写于书头,叫眉批,或写于行间,叫夹批,或写于回前回后;
等等。

2.《红楼梦》的悲剧主题

一、一个贵族青年的精神悲剧;

二、爱情和婚姻悲剧;

三、一群小才微善的青年女子的命运悲剧;

四、一个赫赫扬扬的百年望族的悲剧;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后继无人。2、道德沦丧。3、内部争斗4、经济拮据

3.《红楼梦》的人物塑造、结构、语言等艺术成就

人物塑造:

一、曹雪芹善于将不同人物,特别是相近人物进行复杂性格之间的全面对照,使他的个性的独特性在对比中突出来。

二、作品通过日常的生活细节,精雕细刻人物。

三、善于描写人物的环境,表现微妙心理活动。

《红楼梦》使人物与环境相映衬,突出其鲜明个性。

结构: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

一、总体结构艺术:

(一)突破了传统的单线结构的方式,采用了多线索并进、交叉、相互制约的网状结构。

(二)“草蛇灰线,伏脉千里”“顾此写彼,手挥目送”的写法;

(三)几个大关节、大事件穿针引线、波澜起伏,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二、具体布局

序幕(1—5回)相当于全书结构的骨架和蓝图。

第一回是开篇。第二回是交代贾府人物。第三回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及其贾府的主要人物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第四回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第五回是全书的总钢。

语言: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融汇古典书面语精粹,经高度提炼加工而成。生动形象、准确精炼、自然流畅、有生活气息和感染力。

叙述语言:是接近口语、通俗浅显的北方官话。用词准确生动、新鲜传神、富有立体感。

人物语言:能准确显示其身份地位,能形神兼备地表现其个性特征。同是小姐语言,黛玉机敏、尖利,(刀子样的语言)宝钗圆融、平稳,湘云爽快、坦诚。同为少妇语言,秦可卿温柔和婉,李纨平淡无味,凤姐机智诙谐。

马道婆(贼语)

4.《红楼梦》的地位和影响

① 它达到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的最高峰。《红楼梦》不仅是自它之前大多数文学作品的全面总结、继承和发展,也是自它之后的文学作品的极好典范。鲁迅先生也说过:“自从《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它打破了中国文学史上雅文学与俗文学两种文学形式“各自为营”的局面,使二者交汇相融,奔出一条新的、波澜壮阔的河流。从此我国文学作品不再只讲才子落难,红颜薄命,或只讲绿林好汉,草莽英雄;
各种兼而有之的作品不断涌现,呈现出生机盎然的局面。

清代戏剧

1.洪昇《长生殿》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长生殿》演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妇的历史故事,上半部表现出尊史重真的精神。写出了封建宫廷中帝王与妃子的真实关系、真实情况。皇帝有无上权力,也拥有众多的嫔妃。唐明皇钟情于杨贵妃,也就意味着许多女人的被冷落,她始终怀着“自来宠多生嫌衅,可知道秋叶君恩恁为人”的心态,为讨得唐明皇的欢心,运用了女人的一切条件和手段:美貌、温顺、眼泪、投其所好谱曲、献舞,直到公然干涉唐明皇召幸梅妃,)洪昇在《长生殿》中真实地展现了封建帝王与妃子的情爱生活,也塑造出了一个具有高度艺术真实的宠妃的性格。这是洪昇在文学史上作出的卓越贡献。

《长生殿》前一部分是写实,是爱情的悲剧,后一部分是写幻,是鼓吹真情。从结构上说,两者是对立的,但又是互相依存的。没有前半部分现实的悲剧,后半部分鼓吹至真之情便无从生发,没有后半部分唐明皇杨贵妃的忏悔、重圆,则成了《梧桐雨》式的悲剧,只是留下了一份历史的遗憾。这种既对立又依存的关系,虽然中间转换得有些勉强,但却正构成了《长生殿》的结构特征和思想特色:写唐明皇杨贵妃之情事,并不限于言二人之情,而是含而不露地拓宽了“情”的内涵。

《长生殿》的曲文揉合了唐诗、元曲的特点,形成一种清丽流畅的风格,叙事简洁,写景如画,在基本格调的范围里又随人物之身份、性情、情感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曲文中也较多地化用了唐诗、元曲的名句,《惊变》、《雨梦》等出的曲词,基本上是由《梧桐雨》的曲文脱化而来的,但却融化得极妙,如同自撰之新曲。《长生殿》曲文的优长处更在于具有浓厚的抒情性,能够声情兼备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感情及心理活动。

2.孔尚任《桃花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桃花扇》是一部最接近历史真实的历史剧,《桃花扇》的艺术世界所展示出的国家与君、臣、民的关系,其意义也就超越了明清易代的兴亡之悲。

《桃花扇》中塑造了几个社会下层人物的形象,最突出的是妓女李香君和艺人柳敬亭、苏昆生。他们都是关心国事、明辨是非、有着独立人格的人物,使清流文人相形见绌,更不要说处在被批判地位的昏君、奸臣。

《桃花扇》在艺术构思上是非常成功的。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结合,本是明未南京清流文人的一件风流韵事,又是复社和阉党馀孽斗争的一个小插曲。作者以此事作为戏剧的开端,既表现出复社文人的作风和争门户的意气,又使全剧从一开始便将儿女之情与兴亡之迹紧紧结合在了一起。弘光小朝廷覆灭后,侯、李二人重聚,双双入道,表现的是二人儿女之情的幻灭,而促使二人割断花月情肠的又是国家的灭亡。

《桃花扇》创作的成功还表现在人物形象众多,但大都人各一面,性格不一,即便是同一类人也不雷同。这显示出孔尚任对历史的尊重。杨龙友的形象尤有特色。他周旋于两种力量之间,出面为阮大铖疏通复社文人,带人抓走李香君的假母,在马士英、阮大铖要逮捕侯方域时,又向侯方域通风报信;
他趋从、奉迎马士英、阮大铖,在李香君骂筵中面临来身之危时,又巧言救护李香君,诚如《桃花扇·媚座》批语所说:“作好作恶者,皆龙友也。”他多才多艺,八面玲珑,表现一副政治掮客的圆滑嘴脸和老于世故的复杂性格。

古代文学明清卷复习资料

1.冯梦龙“三言”是指《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2.明中期三大传奇①李开先《宝剑记》《夜奔》欣赏②梁辰鱼《浣纱记》③无名氏《鸣凤记》

3.临川四梦:《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

4.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孽。

5.清初影响较大的是王士祯的“神韵说”

6.清中叶诗歌:①沈德潜及其“格调说”②翁方纲及其“肌理说”③袁枚及其“性灵说”

7.汪中独具一格传世名篇是《哀盐船文》

8.清初词坛三大家:陈维崧、朱彝尊、纳兰性德。

9.警幻仙姑眼里的宝玉:“天下古今第一淫人,吾所爱汝者,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

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意淫”二字,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

《红楼梦》书名有:《石头记》《情僧录》《红楼梦》《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

10.“台阁体”主要代表人物,“三杨”指杨士奇,杨荣,杨薄

11.“前七子”也叫弘正七子,它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徐祯卿,边贡,廉海,王九思,王廷相。

12.“后七子”也叫嘉靖七子,是嘉靖中期的李攀龙,王世贞为首。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14.“台阁体”:

指明初永乐,弘治年间在上层官僚中形成的一种诗风,以其主要代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薄)都是台阁重臣而得名,其诗文多应制,题赠,颂圣内容,貌似雍容雅典,安闲和易,实则陈陈相因,空虚浮泛在诗坛影响极坏。

15.“茶陵派”:

指明前期成化,弘治年间以湖广茶陵人李东阳为首的一个诗歌流派,他们做诗强调字唐法杜具有从“台阁体”向“前后七子”转化时期的过渡特点。

16.“唐宋派”:

是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一个散文复古流派,他们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提法不满,极力推崇唐宋文风,强调自然流畅,直抒胸臆,反对艰深为文,模拟剽窃。

17.“公安派”:

是晚明时期受李贽影响而出现的一个反复古的文学流派,因其代表袁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

18.“梅村体”:

指的是清初吴伟业的一种诗体风格,内容上以明清易代的史实为题材,反映社会变故,感慨朝代兴亡。艺术上吸取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元稹《连昌宫词》等歌行的写法,侧重叙写人,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唤唐温,李的风情韵致,以及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代表作是《圆圆曲》

17.“阳羡派”:

清代陈维崧的词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豪放苍凉的词风,陈维崧属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所以陈维崧为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

18.“浙西词派”:

清初以朱彝尊为首的词派,以姜夔,张炎为宗,主张以雅正矫显露,要求“字琢句炼,归于醇雅”具古雅峭拔格调,疏淡清远意境,严谨和谐音律。

19.“常州词派”:

清中期的词派,开创者是张惠言,后由周济发扬光大,推尊词体,强调比兴寄托,突出词的“史”性和与时代盛衰相关的政治感慨。

20.“竟陵派”:

是继公安派之后,以湖北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的一个文学流派,他们在反复古、重性灵上与公安派一致,但他们不满公安派鄙俚、轻率、浅露的流弊,主张“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诗归序》)即通过乞灵于古人,达到一种“灵”而“厚”的创作境界。

21.“桐城派”:

是清代中叶最大的散文流派,因代表作家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而得名。

22.“阳湖派”:

以军敬、张惠言为代表,是“桐城派”的分支,古文理论与“桐城派”基本相同,但文章较有气势,不拘谨枯淡。

23.《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⑴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

⑵类型化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单一性、稳定性、和谐性)

⑶扇形网状的结构方式

⑷杰出的战争描写艺术

①犯中求避,同中见异,千变万化,特点鲜明,三大战役都是以弱胜强的火攻(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②注重表现战争中的“智谋”

③注重在战争中写人(详写战前谋划)

④注重场面气氛渲染,多用张弛结合,动静结合手法。

⑸文白相杂的语言,典雅而不失灵动,与体制和谐,亦使于直接从史书中摘录材料。

24.《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1同而不同的英雄人物刻画

①在人物塑造方面,最大的特点是作者善于把人物置身于真实的历史环境中,扣紧人物的身份、经历和遭遇来刻画他们的性格

②通过激烈的斗争场面来刻画人物(如鲁智深)

③在对比中突出他们各自的性格(林冲与武松下牢房)

2连珠式的艺术结构;

第一部分:71回之前,以人为单元,写诸多英雄先后造反,像众虎归山,百川聚海。

第二部分:71回以后,以事为顺序,写义军两赢童贯,三败高俅

3小说的语言生动活泼,极具表现力,堪称古典白话小说。

25.白话长篇小说里程碑:

1在创作题材上,变奇为常,从神到人

2在创作主旨上,由美到丑,从歌颂到暴露

3在人物塑造上,从单色调变为多色调,从平面化转向立体化

①淡化故事情节,注重刻画人物

②注意多色调,立体化写人

4在叙事结构上,从线性发展转向网状交织

5在语言艺术上,从说书体语言发展为市井口语

6《金瓶梅》的影响:世情小说到清代形成多元代格局;
才子佳人小说有《玉娇梨》《平山冷燕》《好逑传》;
家庭题材小说有《红楼梦》《醒世姻缘传》《林兰香》和《歧路灯》

26.《聊斋志异》的艺术世界

1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⑴对志怪题材的继承和发展

⑵对传奇笔法的继承和超越

2情节离奇曲折,富于变化,既有一定的模式性,又有生动灵活性

3善用多种手法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

⑴赋予花妖狐魅形象以“物的自然性”和“人的社会性”

⑵善于通过主要特征和生动细节写人

⑶善用环境描写映衬人物

4诗情浓郁的意境美㈤语言既具文言文的简练典雅,又不失小说语言的生动形象,人物语言个性化特征也十分突出。

27.《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1《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⑴讽刺特征:

①善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真实性结合

②善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的结合,使其既是儒林“丑史”更是儒林“痛史”

⑵讽刺手法:

①对照法

②夸张法。

2“虽云长篇,颇同短制”的艺术结构。

3语言特色:语言准确有力,简洁洗练,含蓄风趣而富于形象化

28.《红楼梦》的艺术论:

一、天然混成——论《红楼梦》艺术结构

㈠总体结构艺术:突破了传统的单线结构的方式,采用了多线索并进,交叉相互制约的网状结构

㈡具体布局。

二、论《红楼梦》的诗论曲赋

㈠深化主题思想,表达作者观点

㈡塑造典型人物形象,隐喻人物命运

㈢描绘典型环境,烘托故事氛围㈣展开故事情节,贯串艺术结构㈤交代历史背景,反映社会风尚。

三、论《红楼梦》的写人艺术

(一)对比。

(二)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精雕细刻人物

(三)通过环境来写人

(四)通过心理活动来写人

(五)通过色彩来写人。

29.清初戏曲——李渔的观点

1)他强调戏曲的社会性,内容必须适俗

2)强调戏曲的舞台性,填词之设,专为登场。写剧本为演出,应做到“手则握笔,口却登场,全以身代犁园。

3)戏剧结构,应“脱巢臼”“立主脑”“密针线”“减头绪”使戏中主线清楚明白。

4)语言上提出“贵浅显,重机趣,戒浮冷”

30.《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创作方法

2)塑造了一系列鲜明而生动的人物形象

3)双线交错的情节结构和融南北曲为一炉的音乐体制

4)典丽含蓄,富于诗情画意的曲辞和生动活泼,富于机趣的宾白。

党史学习教育基本资料

药学专业毕业汇报资料文本

专升本第一学历是本科还是专科,专升本难吗

专升本大学有哪些?关于专升本好处

哪些学校可以专升本,专升本条件有哪些

推荐访问:文学史 专升本 古代 资料

    上一篇:找工作自我介绍

    下一篇:上年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