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细分与交叉研究统一性

|idpi

 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细分与交叉研究的统一性

  [摘

 要]学科细分与交叉研究是一种被广泛运用的前沿研究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过程中,学者们倾心尽力从自己擅长的学科入手,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行细分研究,合力推进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其学科细分研究成果又滋养了学科交叉研究的发展,而交叉研究的深化则又进一步推动了细分研究的深入,催生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新的理论形态。学科细分与交叉研究的统一性,使得两种研究互动互促,进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简单化、平面化、静态化、单向化的理论移植和借鉴逐渐向综合化、立体化、动态化、整体化的方向发展,共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形成内容完备、结构合理、动态开放、与时俱进的学科理论体系。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细分研究;交叉研究;学科本位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成立以来,一直呈现出一种研究态势,即学科细分与交叉研究互动趋势日益明显。所谓细分研究,是指在坚守本学科根本属性的基础之上,通过深入地细分研究推动本学科整体发展,并在其基础上,随着对学科整体研究的深入,又催生出新的细分研究,进而呈现新的分支学科与理论的过程。所谓交叉研究,是指立足于本学科立场和根本属性及学科边界,借鉴其他相近学科的有关范畴、概念以及研究方法来深化本学科研究,丰富本学科的内容、体系以及研究范式。学科细分研究和交叉研究的互动与统一性是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是科学研究的一个普遍规律性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细分与交叉研究,主要是指学者们依据自身的学科背景和学术造诣,将自身所擅长的学科理论与方法移植、杂糅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之中,用以阐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在整体上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基础上产生新的学科形态。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成立到今天,其学科的综合性特点使得交叉研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一个理论热点。学界通过借鉴和吸收法学、哲学、政治学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尚不到 40 年的时间里,学科细分研究与交叉研究并行不悖地发展,学科细分与交叉研究的互动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简单化、平面化、静态化、单向化的理论移植和借鉴逐渐向综合化、立体化、动态化、整体化的方向发展,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筹备到创立、形成、发展的过程,也是细分研究与交叉研究互动、彼此相互作用,不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过程。当然,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行细分与交叉研究,毫无疑问既要避免在细分研究中沉浸在自己熟悉的学科自说自话、各敲各的锣鼓、各唱各的声调,也要规避在学科交叉研究中可能出现的对学科本体发展的桎梏。因而,要辩证处理好细分研究与交叉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做到两者有机统一,相互推进,这其中最为根本的是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立场,坚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位意识。

  一、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细分研究推进交叉研究统一于学科理论的自我超越

  学科细分与交叉研究方法是被广泛运用的一种前沿研究方法,运用该研究方法的目的是促进学科研究的深化与学科间的交叉整合,进而更深入地从专业深度和学科整合上揭示研究对象的内在本质,提炼学科理论,完善学科理论体系。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历程,内蕴着学科细分与交叉的历史积淀和互动特性,这种细分与交叉研究的统一性使得一切有益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理论知识都能得到合理利用,从而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空间。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属性耦合了学科发展的趋势

 恩格斯指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1]298。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是一个不断深化完善的过程,是集小流成大河、集小成果为大成果的过程,即聚集一定量的细分研究成果而汇成整体成果的过程,是基于某一学科背景的细分研究而到交叉研究再到整体综合研究的过程。1984 年 4 月 13 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这一文件的颁发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正式创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创立开始就呈现出鲜明的交叉学科特性,有学者直接认为其是一门交叉学科,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借鉴了伦理学、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的有益成分,经过综合提升后整合性较强的一门交叉学科。”[2]序言这恰恰耦合了学科交叉发展的趋势。20 世纪初,欧美许多国家在教育书籍刊物中相继出现了“多学科(multidisciplinary)”“超学科(transdisciplinary)”等说法预测未来学科走向。钱学森在 20 世纪 80 年代指出:“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初将是交叉学科的时代。”[3]在学科创建初期,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学者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时,解决学科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复杂问题,必须具有交叉学科视野,科学合理地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即“积极借鉴相关学科的从研究内容到研究方法、研究思维的新发展、新成果,根据本学科学术发展的需要,及时转化和消化到本学科领域,为本学科的学术发展提供新的知识积累、新的方法论借鉴和新的思维启发”[4] 。当然,这种交叉研究要建立在本学科内部长期积累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建期细分研究内蕴着历史积淀和客观必然

  马克思认为,“人们当成他们本身历史的剧中人物和剧作者”[5]608,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必须有相应的专家学者群体作为依靠,这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基本条件之一。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建期,受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人才缺乏,于是便从其他相关学科中调转一批学者充实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队伍中来。这些学者在各自的学科领域耕耘已久,有较高的学术造诣,他们根据分工要求和学科建设任务,充分发挥自己的学术专长,倾心尽力,贡献才智,既分别从不同学科角度进行研究,又期望能较全面地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架构提供学理支撑,这不可避免地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从一开始就呈现出明显细分研究的特征。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创建初期到底要呈现一种什么样的理论形态,当时并不是十分明了。学者们依据自身所擅长的其他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结合实践,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形成一股合力,奋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到今天之所以成就蔚然,“它是我们几代人花费心血、辛苦耕耘来的,它是我们进一步前行的导向”[6]188。概而言之,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一批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成为创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主要力量。他们往往从自身熟悉的学科视角出发,有针对性地对问题进行研究,借鉴其他学科理论与方法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的理论体系、概念、观点等,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融合发展。正如有学者所言:“现代科学的发展要求进行多学科的研究,……只有不同流派充分发展,通过比较鉴别,实践检验,才能实现取长补短、相互融合。”[7]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细分研究成果不断生成、深化的过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交叉研究的方式不断深入地系统地研究的过程。随着两种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越来越迫切地认识到,探究如何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如果仅仅局限于某一学科或某几个学科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把握就难以从整体上进行考量,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全貌容易被一些碎片化现象所遮蔽,研究成果往往呈现明显的单一学科特征,研究结论可能会以偏概全。因此,倘若不能从交叉学科的视野拓展思维空间,多维度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就难以再向前进一步。也许从某一学科的视野出发,一时会得出被认为是合乎真理的认识,但极有可能隐藏着暂时没有被体察到的而将来会显露出来不尽合理甚至错误的认知。这需要学者们在面对一个个鲜活、具体、复杂的问题时突破单一学科视野的局限和对学科认知的制约性,以交叉学科的知识储备为推进学科研究作支撑。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细分研究成果滋养了学科交叉研究的发展

  尽管在学科创建初期,人才队伍学科结构的多样性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认知还需要一个深化的过程,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细分研究的特征十分明显,但是,如果从纵向发展的视角来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这些细分研究成果,就会发现,学者们将所进行的细分研究中大量新现象的发现、新概念的提出、新规律的揭示,以扩散和渗透的方式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相融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逐渐明晰,架构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主要理论和基本框架,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精致化程度及其与现实实践之间的契合度,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价值共识和共同的学术话语体系,提升了学科特色,呈现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这对于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来说,其重要性

 不言而喻。这至少给我们以启迪,“人们已经在这个世界中构造了一种理论构架,它也许不那么好,但多少还起作用;这种理论构架为我们服务,作为一种网络、一种坐标系,我们可以参考它来看待这个世界上的各种各样的复杂事物。”[8]165 同时,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内视角,这种来自不同学科的外视角所进行的研究,天然地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共生性、互鉴性,达到了一种兼收并蓄的滋养自身发展的境界,使得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愈益深化,进而从更新、更广阔的视角,通过细分研究和交叉研究的扩展与深化,以更多维的学术视野整体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其所取得的标志性成就大致而言,主要集中在以下 4 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学科领域、基本范畴、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以及学科理论体系框架等,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主要方面,经过深入研究、归纳、提炼都是明确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论形态最主要的标志——论、史、原理、方法论,以及这一学科的某些重要领域,如政治观、人生观、社会思潮、比较研究等,都取得了经得起检验的成果;三是这一学科的建设已在向着纵深发展,在许多重要的研究方向和重大课题上,取得了显著成绩,已经出版一大批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和专著;四是已经形成本学科一支可观的学术队伍。”[9]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细分与交叉研究的互动统一于学科发展的理性跨越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之所以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原因固然很多,其中不能否定的是得益于具备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在对学科进行细分研究和交叉研究中所作出的有益探索与贡献。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过程中,细分研究和交叉研究相互缠绕、彼此交叉、共生相融,变得浑然一体。正如苏联学者В.Г.阿法纳西耶夫所言:“整体及各部分不能分离,整体离开了它本身的各部分什么也不是,同样部分离开了它属于的整体也就不再是部分。”[10]82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细分与交叉研究共生共融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虽然得益于细分研究的深化,但不可能仅仅依赖于某一细分研究的成果,尽管各种细分研究各有所长,时有所用,但毕竟是“不该(赅)不偏(遍)”,仅“得一察焉”,然“一察”之得,显然不足以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之“全道”,因而需要不同细分研究成果的互斥互补、交融碰撞、交叉融合在学科细分的过程中。事实上,细分学科的理论架构一方面既要彰显其学科独特性,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这种独特性的“创造”意图仅仅依靠其自身这一单一学科是不可能完成的。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创建期,由于客观原因,人们更多地是基于各自学科视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但是经过近 40 年的发展,人们囿于单一学科上的认识已趋近“极限”,只有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从整体的角度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才能真正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本质与规律。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科学是内在的整体,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11]因此,我们不能只看到当代科学知识生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细分,同时,也应看到当代科学知识生产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整合。这就意味着要多学科交汇,从不同层次、结构、过程、功能等角度开展系统的交叉研究,更全面地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规律。事实上,人们对于当代科学的发展提出的各种挑战问题,更多地是求助于多学科在科学前沿的交叉研究。比如对于新冠肺炎病毒疫苗的研究,涉及分子与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病毒学、肿瘤生物学、传染病学、神经科学、生物医学工程学、公共健康学与临床医学等,从中可以看出,当代科学的发展呈现出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高度综合以及系统化、整体化的明显趋势,通过学科交叉研究推动学科发展,是当代科学发展的时代特征。学科之间相互交叉,彼此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越来越凸显。可以这样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细分研究的最新成就和最高水平的创造性交叉与融合,体现了当代科学的特征。这种交叉与融合将使学者们以更宏阔的视野进行多维度研究,针对问题进行全面、科学、立体的多维阐释,进而促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实现整体突破与发展,同时又推动细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研究促进细分研究深化

 学科细分研究与交叉研究互动,是科学研究的一个规律性现象。“学科交叉是学术思想的交融,实质上,是交叉思维方式的综合、系统辩证思维的体现。”[12]同时,从科学发展的演进历史来看,当代科学知识生产在交叉与综合发展中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细分,因而学科在交叉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这不仅是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必然现象,而且也是学科对解决复杂社会现实问题的理论观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交叉与融合中同样也进一步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细分。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而言,是指随着对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日益细分与专门化,从而产生了新的理论形态。这个细分不是主观臆造出来的,而是对学科之间不断交叉互融和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理论回应。这种细分研究不是去肢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整体性,而是通过合规律性的不断细分研究,拓宽学科的视野,进而扩展、催生出新的学科理论形态。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就能从更加专业化的角度和交叉融合的角度对复杂的社会问题予以学术回应,进而指导现实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交叉融合中催生出许多新的研究成果、新的学科,并衍生出新的知识体系和一批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学科,如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等。这些分支学科都是在学科交叉、综合的基础上形成的。这恰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的:“计算尼罗河水的涨落期的需要,产生了埃及的天文学。”[13] 562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细分与交叉互动研究要坚守学科立场

  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得以架构,其理论形态必然会与其他学科有所区别,这就要求学者要自觉尊重这一学科的学科规制和学科理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 1984 年成立到今天,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稳定和具体的研究对象,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传统。从学科细分和交叉研究两个方面而言:一方面,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知识背景,从不同视角瞄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前沿,关注时代问题,聚集不同的学科力量合力推进学科的整体发展;另一方面,也要防止这种基于不同学术背景的差异性研究导致出现自说自话的现象,这对学科的发展和建设来讲,显然不利于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和学术传统。也就是说,从其他学科的角度来拓宽、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这些研究一定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在规定性,立足于解决当代现实社会中发展的问题,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深化研究,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熟悉的学科理路去研究。否则,就有可能背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本体和稳定的学术传统。因此,我们要理性客观地看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细分与交叉研究,的确需要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理论知识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体开展深入研究,但是如果研究者仅仅沉浸在自己储备的知识、方法所主要依托的其他学科之中,将其中的理论观点进行简单迁徙、移植或者嫁接,那么将难以构建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独特的理论形态。因此,学科细分与交叉研究必须坚守学科的学科特质与学科逻辑,“厘清和把住学科边界” [14],其研究才会进一步提升学科的独立品性和学科的辨识度。这就要求无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行细分研究,还是对其进行交叉研究,对其他学科的理论、概念及方法等不能生吞活剥地吸收,要进行深度分析,对其加以对比、审视、检验、批判,这样,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上才会真正取得进步。当然,我们在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稳定的规定性与约束性的同时,也不能固步自封,画地为牢,自扼咽喉,否则就会在研究工作中受制于某一观点和某一学科的局限,难以解决学科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因此,一方面,要将已有的稳定的规定性与约束性当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一步创新的前提条件和动力,通过深度研究进一步科学勘定学科边界;另一方面,由于边界本身具有阈限的模糊性、开放性等特征,其形成和发展的逻辑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因此,在生机勃勃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也要有敢于超越已有边界的理论自觉,敢于通过细分研究与交叉研究的创新实现对事物局限性的有意义超越,进而对现有学科的规定进行反思和突破,力求通过不同学科交叉研究和细分研究的互动深入,既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中获得研究的自信,又在洞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质的基础上累积起对现存规定否定理解的勇气,在新的意义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理性跨越。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就具备了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内在张力,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也会始终保持着时代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陈秉公.21 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3] 钱学森.交叉科学:理论和研究的展望[J].交叉科学,1986,(1).

 [4]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依托与发展[J].江汉论坛,2006,(8).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 荆兆勋,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定位及建设思路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

 [7] 张耀灿.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现状与发展展望[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5).

 [8] [英]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M].傅季重,纪树立,周昌忠,蒋弋,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

 [9] 徐文良.茹苦含辛锲而不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历程的回顾与思想[J].思想教育研究,2005,(9).

 [10] [苏联] В.Г.阿法纳西耶夫.系统与社会[J].贾泽林,苏国勋,等,译.北京:知识出版社,1988.

 [11] 岳漫宇,王小理.超越 NBIC:知识、技术和社会的会聚[N].光明日报,2017-02-08.

 [12] 路甬祥.学科交叉与交叉科学的意义[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1).

 [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4] 王秀阁.把住学科边界是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前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

推荐访问:细分 交叉 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