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犯罪》教学设计

|idpi

《预防犯罪》教学设计

课 题:

预防犯罪

教学对象:(填写年级)

八年级

课时:第1课时

提供者:靳电亮

单位:润河镇中心学校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学习内容以及这节课的价值)

《预防犯罪》是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的第二框,主要内容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犯罪的分类及法律后果,预防犯罪、杜绝不良行为,加强自我防范。本课既是对本单元中自尊自信的总结,又是对下一单元内容的学习起了基础性作用,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同时,对学生的初中阶段乃至以后的健康成长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本框体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法治观念,增强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自觉遵纪守法。

2、能力目标:能够判断犯罪行为,能够明辨是非,自觉遵纪守法,防范于未然。

3、知识目标:了解刑法与刑罚,认清犯罪的特征,知道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简要说明学习者学习的起点以及学生学习风格)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有主见,但往往又很片面,只看到了法律约束自己的一面,情绪不稳定,做事容易冲动,对法律、犯罪等内容了解不多,法制观念淡薄;
在认识和态度上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想表现自己,又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因此,对中学生进行违法犯罪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观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

本框体我主要通过“运用你的经验”活动中展示的三个犯罪场景,引导学生查阅刑法,分析案例中行为人的性质和法律责任,引入有关犯罪与刑罚内容的学习。通过对比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异同,引导学生思考犯罪的含义和基本特征。通过探究王某抢劫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犯罪知识分析犯罪人行为的性质并借助刑法规定,思考其法律后果,认识刑罚种类。通过分析中学生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不良行为的危害性,从而加强自我防范。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指出重难点以及确定重难点的依据)

1、重点:犯罪的特征。

确定依据:本节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犯罪相关知识的教育,采用青少年犯罪案例展示法,让学生意识到犯罪的危害,让他们知道只有提高守法意识,规范自己的言行,远离犯罪,才能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合格小公民。所以,我把犯罪的特征确定为教学重点。

2、难点:加强自我防范。

确定依据:对未成年的初中学生进行犯罪预防,加强自我防范方面的教育很重要。通过展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正作了明确规定,给学生划清是非界限,展示生活中的“雷区”。做到自觉遵纪守法,防范于未然。所以,我把加强自我防范确定为教学难点。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及投影设备展示教材P52“运用你的经验”)

思考:我国刑法对四百多种犯罪行为分别规定了刑罚。查阅刑法,分析图片中行为的性质和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

了解罪与罚

活动一(设问导读)

违法大家谈

让学生阅读教材P52-53内容,回答:(展示问题)

1、什么是刑法?

2、什么是刑罚?

教师讲解:1、刑法规定了什么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判处什么样的刑罚处罚的法律。

2、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活动二:P53探究与分享认清犯罪特征

思考、对比、分析上述行为。

教师总结: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不同之处在于:(1)、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前者较轻,后者严重。(2)、违反的法律不同:前者违反的是刑法以外法律,后者违反的是刑法。(3)、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前者承担行政制裁或民事责任(承担刑事责任),后者要接受刑罚处罚。由此可见: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活动三:举案说法(今日开庭)

薄熙来案例:网络及多媒体出示案情的相关材料

学生思考:

1、薄熙来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

2、薄熙来受到的处罚是什么处罚?

3、法院的判决哪些主刑,哪些是附加刑?

教师讲述:薄熙来的行为是犯罪行为,他受了刑罚处罚,其中无期徒刑是主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是附加刑。

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让学生阅读教材P54“相关链接“)了解刑罚的具体内容。

目标导学二

加强自我防范

活动四:(学生阅读教材P55“探究与分享“)

思考与讨论

1、有人说:陈某是个特例,年龄小的人一般不会犯罪,即使犯罪也不会受刑罚处罚。你认为这个观点对吗?

2、绘制出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的路线图,并分析他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是什么?

3、说说陈某的经历能给你什么启示?

教师讲述:

1、通过阅读教材P55“相关链接”可知,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刑罚处罚的观点是错误的。

陈某的经历告诉我们:(1)、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2)、预防犯罪,我们需要从小事做起,杜绝不良行为。

教师总结: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我们要能明辨是非,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活动五:防范于未然

(学生阅读教材P56“阅读与感悟)

思考:读了父亲给儿子的信,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教师总结: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范于未然。

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是犯罪,犯罪的特征,明白了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明辨是非,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应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范于未然。

仔细观看图片及文字说明,认真思考后面的问题

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然后回答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积极思考和讨论后,代表回答

殴打他人,未对他人造成重伤的,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殴打他人而导致他人重伤甚至死亡,触犯了刑法,属于犯罪行为。

学生认真倾听教师总结

让学生阅读案例

小组合作讨论

小组代表回答

学生阅读相关链接

交流讨论,合作学习,代表发言。

学生思考并回答:

交损友—旷课—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偷窃财物等—拦路抢劫—被判刑。他之所以走上犯罪的道路,在于他自己的道德水平低;法治观念淡薄;
自制力差;
不能明辨是非;
不能抵制不良诱惑等

学生个人积极发言

通过事例导入,让学生对犯罪行为有个感性的认识。

通过违法事例的性质理解犯罪要受刑罚处罚

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学生对法律常识了解的不多也不深,对探究犯罪行为的特征成为教学的重点,通过讲解及事例分析加以突破。

让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严格律己防微杜渐

通过真实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的热情和动力。引出刑罚的种类。

从而让学生对犯罪有深刻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防微杜渐,知法守法。

通过分析案例使学生的知识达到内化,从而远离不良行为,防范未然,预防犯罪。

阅读与感悟使学生明白预防犯罪: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范与未然。

七、板书设计(本节课的主板书以及设计理念)

板书:

预防犯罪

一、了解罪与罚:

1、什么是犯罪?

2、犯罪的特征:

3、刑罚的含义及其种类:

二、加强自我防范:

1、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2、杜绝不良行为;

3、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范于未然。

设计理念:

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内容,整理出课堂笔记,理清问题思路,形成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从而达到防范于未然,预防犯罪的教学目的。

预防犯罪心得体会

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计划

预防职务犯罪讲话稿

预防职业犯罪心得体会

预防职务犯罪心得体会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