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板块设计

|idpi

【板块运动教学活动设计教案(含详细旁白稿)】

单元编号 对应课纲 教学模式 3-3-2-2 3-3-2板块运动

具体概念、观察与反思、验证与评量 学习目标 1.知道板块的基本概念。

2.知道其与地壳变动的关系。

1.引起动机:以3D来说明板块运动,将地球现知的七大板块以立体方式呈现其相对移动,当中在板块边界可加一些火山喷发或地震现象的发生,让学生先有板块的具体观念。 2.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

单元内容简介 (1) 利用动画或简报解释板块构造学说。

(2) 板块的基本概念。

(3) 用动画将每一个板块边界分述其类型及特性,包含动力机制、断层类型、震源深度及实例等…,动画中并可穿插BCE(另外拉出对话框)加以详述。

1.提供一些相关软件(国外可转中文化,如:SeismicEruptionSetup.exe),并示范其中一类型实际例子,让学生透过操作反馈另ㄧ种类型的实学习评量 际例子的板块剖面。

2.由3课程内容的(3)设计动画的翻牌游戏,一方面可将教学内容融入交互式的游戏中,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乐趣并将本单元所学的汇整概念。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

【具体概念】

引起动机:以3D动画来说明板块运动,依三种代表性的板块界线以立体方式来呈现其相对移动,并强调板块教学活动设计 运动会造山或盆地,改变地形气候;
形成火山,才有矿藏;
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

元件设计 1分 实体教学 4分

设计理

时间

编号

教学元件

3-3-2-2-a《板块构造》动画 引起动机:以简报来说明板块运动,依三种代表性的板块界线以立体方式来呈现其相对移动,并强调板块运动会造山或盆地,改变地形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

设计要

需强调板块运动会造山或盆地,改变地形气候;
形成火山,才有矿藏;
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

旁白稿

固态的地球外层是一个坚硬的外壳,但分裂成大大小小不等的板块,浮在软流圈之上,随着软流就象是百货公司的电扶梯一样,人站在上头不动,就可被移动的电扶梯带上载下的。全球总共分为七个主要的大板块跟二十几个小板块,台湾所处的位置就在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板块的交而菲律宾则是在太平洋边边的小板块。

参考资料 3-3-2-2-a.doc

块运动】复旦王贞琇老师-板块边界、岩浆活关系.ppt

单元名称 预计教学时间

板块运动 53 分钟

圈的热对流带动,上头的刚性板块也跟着运动,【3-3-2-2板

念 气候;
形成火山,才有矿藏;
以引

界,其中欧亚板块正是全球数一数二的大板块,动与地震的

求 趣。

【观察与反思】

1.板块的基本概念与定义

2.以简报简单从性质差异说明板块的分类。

3.用简报将每一个板块边界分述其类型及特性,包含应力机制、断层类型、震源深度及实例等…,动画中并可穿插BCE(另外拉出对话框)加以详述。

元件设计 1分 实体教学 3分

编号 设计理念 设计要求

实体教学 7分

编号 设计理念

以简报简单从性质差异说明板块的分类。

3-3-2-2-c《板块的种类》简报

两两板块互相嵌合随软流圈热对流的带动,往不同方向运动可分为三种运动方式的型态:
1.张裂型:两侧板块因下方岩浆向上涌出,受

到张力被推开而背向运动愈离愈远,涌出的岩浆冷却生成新的地壳。更因处在拉力机制的张裂区,多产生正断层,震源深度也多浅源为主,如大西洋中洋脊、东非裂谷及冰岛裂谷。

2.聚合型:两侧板块因逐渐靠近、碰撞,产生

元件设计 2分

设计要求

巨大的挤压力量使得密度较大的板块下沉到密度较小的板块之下,造成隐没带,也形成如海沟、火山岛弧、褶皱山脉等地形景观,常见逆断层及浅、中、深的地震都有,如喜马拉雅山、马里亚纳海沟等。

3.错动型:两侧板块沿水平方向反相错移开

来,产生转型断层。与前两类型不同,没有新板块诞生也没有旧的板块消失,如美国加州圣安德列斯断层。

实体教学 13分

编号 设

3-3-2-2-d《板块特性的统整》简报 用简报将每一种板块边界分述其

我们更进一步来整理各个板块边界上,地质特征、应力机制、断层类型、震源深度、岩浆种类及实际例子的说明:

【3-3-2-2板块运动】复旦王贞琇老【3-3-2-2板块运动】复旦王贞琇老师-板块边界、岩浆活动与地震的关系.ppt

板块的基本概念与定义

其实,板块就是浮在软流圈之上的岩石圈,随着

3-3-2-2-b《何谓板块?》简报

软流圈的热对流作用被带动,因为相较于软流圈是较硬、较脆而分裂成十几个板块,同学可以把板块看成固态地球最外层的坚硬外壳,它们彼此也会随着软流圈带动产生相对运动,又称为板块运动。板块的相对运动造成地球上各种地形地貌景观的产生,也在每个板块边界上常发生地震及火山等自然现象。

【3-3-2-2板块运动】复旦王贞琇老师-板块边界、岩浆活动与地震的关系.ppt

计理

类型及特性,包含应力机制、断层类型、震源深度及实例等…,简报对话框)加以详述。

1.张裂型板块边界:两侧板块因下方岩浆向上

涌出,受到张力被推开而背向运动愈离愈远,涌出的岩浆冷却生成新的地壳,属于板块新生处。更因处在拉力机制的张裂区,累积应力多产生正断层,新诞生的地壳偏薄所以震源深度也多浅源地震为主,此区域的岩浆岩质多属于玄武岩质岩浆,如三大洋的中洋脊、东非裂谷及冰岛裂谷等都为此类板块边界的实例。

2.聚合型板块边界:两侧板块因为相向运动而

逐渐靠近并且发生碰撞,在此交界产生巨大的挤压力量,通常使得密度较大的板块下沉到密度较小的板块之下,造成隐没带,属于板块消失处。隐没下去的板块其前缘因接触软流圈的高温高压再度熔融为岩浆,岩浆向

师-板块边界、岩浆活动与地震的关系.ppt

提醒:请将g元件的成效评量的概念设计放入简报

念 中并可穿插影片、图片(另外拉出

元件设计 4分

设计要求

要做的很详实,每一个板块边界的相关问题都要整理好。

上涌出时产生混合型态的安山岩质岩浆,板块交界处也形成如海沟、火山岛弧等地形景观。另外,若是陆陆碰撞型的聚合边界则会聚合拱起形成褶皱山脉。本区常见因挤压力量的逆断层,并且浅源、中源、深源的地震类型都有,实际例子如喜马拉雅山、马里亚纳海沟、东亚及琉球火山岛弧、台湾地区东北侧及东南侧的隐没带等。

3.错动型板块边界:两侧板块沿水平方向并反

相的错移开来,通常位在两段张裂型板块边界的中间交界地带,产生一种剪力的应力机制,我们在此称呼其为转型断层。所以可推想此区常发生平移断层,地震的震源深度也比较浅。与前两类型不同,没有新的板块诞生也没有旧的板块消失,当然在这个板块边界比较无机会看到岩浆涌出,也没有火山现象发生。世界上这种实际的例子不多,比较重要的实例是美国西南侧的加州圣安德列

斯断层。

【其他教学相关资源】 数字化教材单元使用说明

实体教学 0分

编号 设计理念 设计要求

3-3-2-2-e

《数字化教材单元使用说明》

 本单元各元件请同学依动画的流程逐步或简

报的步骤自行操作学习课程内容。

本单元各元件的操作说明文件。

元件设计 2分

说明各元件融入教学时,须特别注意事项及使用要领。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

【验证与评量】

1.提供一些相关软件(国外有相关软件,希望可转中文化,如:seismiceruption),并示范其中一类型实际例子,让学生透过操作反馈另一种类型的实际例子的板块剖面

2.由上述课程内容的(3)设计动画的评量活动 连连看游戏,一方面可将教学内容融入交互式的游戏中,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乐趣并将本单元所学的概念汇整。

时间

实体教学 13分

设计理号

教学元件

3-3-2-2-f《板块软件》动画 提供一些相关软件(国外有相关软件,希望可转中文化,如:SeismicEruptionSetup.exe),并示范其中一类型实际例子,让学生透过操块剖面。

旁白稿

圖1.进入第一个画面为世界地图,有标示几个

重要的板块边界区,如亚洲区、欧洲区、北美洲区、南美洲区等,请同学点入亚洲区的按钮。

圖2.点入亚洲区的地图后,我们同样的也可以

看到几个亚洲区的板块构造区域,请同学在点选台湾区域的按钮。

圖3.接下来我们就会进入台湾画面的历史纪录

的资料画面,各位所看到圆圈代表历史地震的记录,三角形则表示历史火山喷发的记录,随时间慢慢的推进,会有越来越多

参考资料 3-3-2-2-f.doc

3-3-2-2-f《板块软件》动画.doc Seismic Eruption Setup.exe

念 作反馈另ㄧ种类型的实际例子的板

元件设计 4分

设计要求

可参考国外的

SeismicEruptionSetup.exe软件。

笔记录呈现在台湾地区的地图当中。

圖4.资料呈现的时间是从1963年推到2008年,我

们可看到台湾有非常多地震资料的累积。甚至,可以看到两个带状分布的地震区,一个是宜兰外海的东北部地震带,另一个则是台东外海的东部地震带,每年都有许多地震发生在这两个区域中。

圖5.继续我们选择Control按钮→Map按钮

View/3-D/Cro –Section按钮→3-D

View按钮

圖6.然后选择Control按钮→interactive(3D)按钮

→去修改某些参数,如方位角度请改为0°、俯视角则改为15°、其他距离及放大倍率的参数则可以不用改。

圖7.继续我们让软件跑资料,会得到如图7的结

果。从这里我们希望可以启发学生了解台东外海的南部的隐没带隐没的方向为何(到底是向东隐没下去还是向西隐没下去)?

圖8.熟悉上述步骤后,我们可以重复图6的步

骤,一样到Control按钮→interactive(3D)按钮 →去修改某些参数,如方位角度请改为-90°、俯视角则改为15°、距离及放大倍率的参数一样可以不用改。同样确定之后继续让软件跑资料,会得到如图8的结果,从这看到更清楚的隐没现象,在此提醒同学我们称此隐没带为【东北部隐没带】,台湾地区的地震有一大半是从此区发生的浅、中、深源不等的地震,其中浅源地震到地表的能量还很大,常常造成有感的地震。

圖9.之后在到Control按钮→Set up Cro Section

View按钮,在台湾地图上找一条与东北部隐没带垂直的剖面,如图9a与图9b。然后继续选择Control按钮→Map

View/3-D/Cro–Section按钮→Cro

Section View按钮。

圖10.可得到如图10的南北向剖面,如此反覆图

九步骤可以了解不同经度南北向剖面的位置上,隐没带地震发生的频率。

结束这个例子之后,可以请同学去试试看其他板块边界区的例子,如南美洲区安地斯山的位置

上,请同学试试看可否找到纳兹卡板块隐没到南美陆板块下方的验证。

实体教学 10分

编号 设计理念

3-3-2-2-g《游戏的成效评量》动画 由上述课程内容的(3)设计动画连连看游戏,一方面可将教学内容融入交互式的游戏中,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乐趣并将本单元所学的汇整概念。

以下就我们先前所学的,将板块边界所看到一些与以下各项内容之相关性做连连看的对应:○1岩浆岩质○2地质特征○3应力型态○4断层类型○5震源深度○6实际例子。这个成效评量的互动游戏是要让各位将第一份板块边界的三项主题卡,与其他六份主题卡连结比较可能的相关性,所以同学可以先叫出第一份主题卡,再分项拿其他主题卡进行连连看游戏。

提醒:本游戏仅就高中所学概念,做高度相关性连连看,实际状况不排除有例外的可能。

第一份主题卡:板块边界

张裂型板块边界、聚合型板块边界、错动型板块边界

第二份主题卡:岩浆性质

无岩浆喷发、玄武岩质岩浆、安山岩质岩浆、花冈岩质岩浆

元件设计 3分

设计要求

强烈建议连连看游戏,因为这个单元很多题目可以玩,可以题供学生思考。

第三份主题卡:地质特征

海沟、裂谷、火山岛弧、转型断层、中洋脊、褶皱山脉、隐没带、热点火山… 第四份主题卡:应力型态

拉力、压力、剪力 第五份主题卡:断层类型

正断层为主、逆断层为主、平移断层 第六份主题卡:震源深度

浅源地震为主、浅源地震为主、中源地震为主、深源地震主、浅中深地震都有 第七份主题卡:实际例子

琉球岛弧、中央山脉、美国加州圣安德列斯断层、喜马拉雅山、夏威夷火山、安地斯山、三大洋中洋脊、东非裂谷、马里亚纳海沟、冰岛裂谷、西藏高原的形成、琉球海沟、吕宋火山岛

3-3-2-2-g.doc

弧…

实体教学 3分

号 设计理念

透过学习单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情况。

学完本单元内容,相信各位同学对于板块运动对地质地貌所造成的影响,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虽然板块运动的时间尺度是很长的,动辄几百万~上亿年,可是却是告诉我们地球仍活跃的事实。请就自己在本单元学到的知识,填写学习单上的问题给予反馈。

1.一般相信,造成板块移动的力量来自 □海

水潮汐的作用 □大陆漂移的推力 ■软流圈的热对流作用 □地球冷却收缩的力量。

2.可以体认板块运动是改变地质地貌很重要

的因素。

【评量】学习单

元件设计 1分

设计要求

包含上述内容的一些相关问题。

□是 □有点难□不行耶。

3.板块边界上常常会发生哪些活动?(可复

选)■地震 □台风 ■海沟 ■隐没带 ■火山喷发 ■温泉、地热 □海岸边线

4.台湾位在哪两个板块边界上?故属于聚合

型板块边界区,所以非常常发生地震。

□印澳板块 ■欧亚板块 □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 □南美板块

5.具有浅源、中源及深源地震的区域是属于哪

一种板块边界?

□张裂型板块边界 ■聚合型板块边界 □错动型板块边界

6.本单元最好玩的教学元件是? 网站 / 书籍等

学习资源 板块构造学说 USGS动态地球 北一女地科学习网

http://openlearn.open.ac.uk/course/view.php?id=271 http://pubs.usgs.gov/gip/dynamic/ http://earth.fg.tp.edu.tw/

简介

3-3-2-2-h《学习单》

《板块构造学说》教学设计

【案例名称】

板块构造学说 【教学对象】

本校七年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和城市父母做小商小贩的家庭。教育环境较差,学生学习面窄,思维不够活跃,查找资料的条件有限,一般学习仅限于书本知识,拓展知识范围较困难。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特点,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六大板块示意图、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及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 难点: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与六大板块之间的关系 【教具、实验室等教学资源的准备】

纸张,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在前面学过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的基础上,科学家又继续提出来了新的理论板块构造学说,请同学们读书找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学生读书自学能力的培养) 课件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

(一)板块与板块交界处产生现象的探究:
试验1:

师:(出示六大板块示意图)问全球共划分为哪几大板块? 生: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师:哪些板块既包括海洋又包括陆地,哪些板块只包括海洋? 生:除了太平洋板块几乎全在海洋,其余板块都是既包括海洋又包括陆地

师:做一个实验

拿一只铅笔放在桌子中间摇几下看看铅笔有什么变化,然后把铅笔再放在两张桌子之间再摇几下看看铅笔有什么变化

生1:放在桌子中间的铅笔只微微晃动

生2:放在两张桌子之间的铅笔晃得很厉害,并掉到了地上

师:
解释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1:桌子摇晃对桌子中间的铅笔影响不大 生2:两张桌子之间的摩擦力大碰撞厉害对铅笔影响很大

师:就像六大板块一样

学生说出观察到的现象,讨论与板块构造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生:板块内部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方地壳比较活跃

师:也是极易发生火山和地震的地方

提问: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学生可以小组讨论,回答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

(二)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的探究:
试验2:
每位学生将两张纸对接,用力挤压,观察纸张会有什么变化?然后将纸张向外拉伸,看看又会有什么不同的变化?

(让学生学会动手实践,动脑思考,分析总结)

教师让学生说出自己实验的结果,这种结果和我们讲到的板块有什么关系?会使地表发生怎样的变化?

指导学生读书P35至P36图2-49至图2-53 提问:你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会发现隆起成山和断裂成谷及继续向外扩张成海的的结论)

教师简要介绍褶皱和断层及产生的后果

(三)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与六大板块之间的关系的探究:

学生在地图册《世界地形图》上找出世界主要山系的分布位置,课件展示“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观察他们的相同点,充分学会利用地图进行学习。

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读图观察回答)

生:都分布与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方

师:其中世界上地震与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分布于哪里?为什么?

生1:太平洋板块周围 生2:亚欧大陆南部 生3:地中海-喜马拉雅山

生4: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

师:

1、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与六大板块之间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对比分析)

2、你得到的结论是什么?(分析总结)

给出我国汶川的位置、日本的位置,说明5.12汶川大地震,日本大地震的发生及海啸的形成原因,对学生进行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的演习。

【教学反思】 这是一个学生在试验、问题中探究学习的例子。地理课就是通过大量的读图、识图、析图来进行学习,进行探究。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最终找到答案。探究学习最主要是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实践、讨论,本节课就是本着这一目标,让学生自己去实验、动手、发现结果,验证结果。在第一个探究主题中以实验、观察为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既感到新奇又可开发思维,兴趣高涨,,激发学生的话题,活跃课堂。第二个探究主题以实验和读书读图为主,旨在学会观察、读图分析、进行小结,学习离不开课本,以课本为基础,教师设置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第三个探究主题中充分体现了地理教学的以图为主,进行对比、分析、讨论的原则,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整节课知识体系的建构起到了一个升华结论,达到目的的效果。对学生的讨论结果及时给予评价,并不急着给出结论,而是让他们自己经过辩论、论证之后自己得出结论,再进行确定。这样学生的思维张力、专注投人程度、积极性、探究兴趣与热情都会得到提高。且最后的理论联系实际,学生比较感兴趣且好奇的一个话题,加上联系影响,最终导致日本核电站的核泄漏,都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求知欲,都可以说明地震的发生所处的位置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从而学习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及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巨大危害,人们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做好自我救助。并可让学生做简单的防震演练,进行正确防震知识指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节课应该注意的是:试验要让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思考,讨论结论;
要学会读图时进行图与图之间的联系、总结。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是不是太少,讨论的不够充分。探究教学还处在试验阶段,要不断摸索和改进。

>教学设计

刘晓慧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火山地震带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

1学会阅读板块分布示意图及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示意图,建立世界六大板块分布及火山地震带分布的空间概念

2培养学生初步学会通过读图,分析板块运动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加强对知识探索过程的了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板块的运动

教学难点:板块运动的形式及产生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顾上节课的知识:

1 沧海桑田——海陆变迁: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

2 从地图上获得的启示——大陆漂移学说:轮廓的吻合、古生物的相似性、古老地层的相似性,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过渡: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科学家提出了板块运动学说。

(二)展示学习目标:

1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火山地震带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学会阅读板块分布示意图及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示意图 3建立世界六大板块分布及火山地震带分布的空间概念 4 初步学会通过读图分析板块运动

(三)导学案预习检测:

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有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 )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为( )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板块在不断地运动着。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 ),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 )。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 )的地带。

2六大板块分别是( )( )( )( )( )( )。

3 在板块的交界处,两个板块发生张裂,常常形成( )或( );
两个板块发生碰撞,在陆地常常形成( )。世界上许多高大和绵长的山脉,主要分布在板块( )的地带。

4 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 也集中分布在地壳比较活跃的板块交界地带,例如,( )( )。

5 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靠近,使古地中海不断( ),两大板块继续靠近,相互挤压的力量使地面不断( )。

(四)讲授新课:

通过导学案,列出本节课的学习要点,板书并依次进行讲解讨论:
1 六大板块:
提出问题:
(1)全球共分为哪六大板块? (2)哪个板块基本全是海洋? (3)澳大利亚大陆属于哪个板块?

(4)亚洲南部的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属于哪个板块? 通过数字星球和板图板画进行讲解:

六大板块是: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太平洋板块基本上全是海洋;
澳大利亚大陆属于印度洋板块;
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

2 板块的运动:

提出问题:板块运动的方向是怎么样的? 挤压的结果? 张裂的结果?

通过数字星球、视频和模型演示进行理解并解决问题:板块运动的方向分为两种,一种是相对的挤压,另一种是相背的张裂运动。挤压的结果是两个板块发生碰撞,在陆地形成山脉;
张裂的结果是形成裂谷和海洋。

3 火山地震带:

通过板块的运动可以得出结论:板块内部地壳比较文帝,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如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通过地图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我国青海玉树的地震。

(五)课堂小结

通过板书进行知识梳理:

1 六大板块:名称及轮廓位置;

2 板块运动:板块内部稳定,板块交界地带比较活跃,板块张裂和挤压,形成裂谷海洋及山脉; 3 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六)课堂检测

导学案测试:六大板块填图及综合分析题

《板块的运动》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道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地图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和范围。

2、在地图上记住世界著名山脉和火山-地震带的名称和位置。

3、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和火山、地震的分布和成因。

4、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的培养

教学重点:板块运动学说,六大板块的名称和范围。

教学难点: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和火山、地震的分布和成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魏格纳和他的大陆漂移说。但在当时作为一个假说,反对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大陆为什么会漂移?由于条件有限,当时魏格纳和所有人都解答不了这个问题。一直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地球科学研究的发展,大陆漂移之谜终于被揭开了。是板块运动引起了大陆的漂移。一个新的学说“板块运动学说”应运而生。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从“大陆漂移说”发展起来的“板块运动学说”。板书课题:板块运动。

(在引入过程中①渗透给学生一种用科学的、发展的眼光看待科学上一些重大问题的意识。②了解板块学说是由大陆漂移说发展来的。)

二、六大板块名称和位置

课本37页图

2、19六大板块分布图.。

1、指导学生读图,观察全球划分为-------大板块,记住它们的名称和位置。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记忆的方法。

3、结合世界政区图在图中找出中国的位置,观察中国主要位于--------板块,东部与----------板块交界,西南与---------板块交界。

4、观察亚洲的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位于--------板块,大洋洲位于--------板块。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位于大洋中的是------------。

5、练习:《同步学习》45页“能力提升”的第

1、2小题(读“六大板块分布图”,写出图中六大板块的名称等)

三、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的关系

1、再观察图

2、19六大板块分布图

(1)结合图例,观察火山、地震分布在板块的什么地方?板块的内部又怎么样? (2)你能指出地球上地震最集中的两大地震带吗?明确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3)判断中国是一个----------地震(多、少)的国家。

(4)得出结论: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板块内部-----------。世界上的两大火山地震带也集中分布在------------。(板书)

2、板块运动学说 :通过简单的提示,由学生归纳出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然后看课本,读一读,记一记。

3、运用板块运动学说分析日本、台湾多地震的原因。

(过渡)科学家们虽然现在不能预测地震发生的准确时间,但是他们已经找到了火山地震分布的规律,它们多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大家观察课本图

1、29,在板块交界地带不仅有火山地震,还有很多红色的箭头,它表示什么呢?(板块运动方向)

四、板块运动产生的地表现象

1、板块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

2、活动探究:用两本书作为两块板块。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当板块发生碰撞挤压和张烈运动时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

3、得出结论并板书。

4、课本活动,指导学生分析课本

37、38页活动。

5、畅想未来:
结合书中的预言,根据板块运动方向,让学生预言未来的地表变化,培养学生探究、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每组推荐1名同学回答。

五、小结

教师先对着板书复习回顾,然后要求学生回顾并把自己这节课学到的内容说给同桌听一听。

六、达标练习

《同步学习》44页“即时巩固”的第

1、

3、

5、

7、9小题。

板块运动学说帮助我们解释了我们以前无法理解的自然现象,例如:火山的喷发、地震、山脉、海洋的形成等,但作为一个假说,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希望我们认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长大后继续去探索。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第二课时)

《板块的运动》教学设计

岐山县第二初级中学

孟少妮

【教材分析】

《板块的运动》是人教版初中地理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讲述板块构造学说,世界著名山系的形成原因,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等内容。板块构造学说是大陆漂移假说的延伸,为地表形态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将为区域地理有关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通过本课时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防震抗灾、自救互救知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课标解读】

本部分内容的理论性较强,但要求比较简单,即“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结合实例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大致情况,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
同时,通过对本节教材第一课时内容《沧海桑田 大陆漂移假说》的学习,为本课时的学习做好铺垫和埋下伏笔;
同时七年级的学生学习热情较高,参与意识较强,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多个学生活动,化抽象为直观,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设计理念】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海陆分布的基础上,对地球知识的进一步深化,主要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板块运动与地表地貌的关系,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等,将为区域地理有关章节的地理成因学习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知识面窄,而本课时内容较为抽象,理论性较强,由此本节课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学生动手拼图、合作探究、观察分析、小组讨论,辅助以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使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的相关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2、说出世界著名山系的形成原因,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归纳、总结,记住板块名称和位置,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

2、在板块运动示意图上,指图总结板块运动的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火山、地震的

2 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板块运动的实例分析,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

2、通过讨论地震突然发生时应采取的应急措施,培养防震减灾和自救互救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难点:

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教具准备】

ppt 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将班级学生分组,6-8人一组。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观看火山、地震视频,引起学生注意,提出什么是火山、地震?分布在哪?为什么会有火山、地震等问题?从而导入今天的新课。

环节二:对比实践,明确关系 活动一:敲鸡蛋求结构:

学生活动:每组学生分发一个鸡蛋,学生观察鸡蛋后将鸡蛋壳敲碎,分析蛋壳与地壳的相似性。

教师活动:展示鸡蛋,用鸡蛋表示地球,教师讲述:地球的构造与鸡蛋相似,分为三层,鸡蛋的外层叫蛋壳,地球的外层叫地壳,提示学生这两个字同字不同音。敲碎鸡蛋壳,在学生注意力集中时归纳出地壳特点,地壳不是完整的,而是分成了许多部分,在地球表面破碎的地壳就是板块。

转承:全球究竟有哪些板块呢? 活动二:初拼图识板块

3 学生活动: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每个小组分发一套六大板块拼图模型,让学生对照板块示意图拼图活动后回答问题:

1、地球表层可分为几大板块,名称是什么?

2、除六大板块外,还有什么新发现?

教师总结:全球岩石圈除六大板块外还包括许多小板块。

活动三:再拼图明关系

学生活动:将七大洲模型图粘贴于六大板块拼合图上,观察后回答问题:

1、板块的名称与七大洲四大洋的命名有什么样的关系?

2、哪一个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在哪个板块?

3、中国、澳大利亚分别在哪个板块?

4、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在哪个大洲,在哪个板块?

特别强调: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属于亚洲但位于印度洋板块。

转承:学生看图分析,板块示意图上还存在哪些信息?

教师引导:板块构造示意图上存在“← →”“→ ←”符号,转入板块运动教学内容。

环节三:游戏探究,

活动一:了解原因:地壳的活跃与稳定 师:做一个实验

拿一只铅笔放在桌子中间摇几下看看铅笔有什么变化,然后把铅笔再放在两张桌子之间再摇几下看看铅笔有什么变化

生1:放在桌子中间的铅笔只微微晃动

生2:放在两张桌子之间的铅笔晃得很厉害,并掉到了地上 师:
解释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1:桌子摇晃对桌子中间的铅笔影响不大

生2:两张桌子之间的摩擦力大碰撞厉害对铅笔影响很大 师:就像六大板块一样

学生说出观察到的现象,讨论与板块构造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生:板块内部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方地壳比较活跃 师:也是极易发生火山和地震的地方

提问: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学生可以小组讨论,回答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

4 活动二: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的探究:
试验:

每位学生将两张纸对接,用力挤压,观察纸张会有什么变化?然后将纸张向外拉伸,看看又会有什么不同的变化?

(让学生学会动手实践,动脑思考,分析总结)

教师让学生说出自己实验的结果,这种结果和我们讲到的板块有什么关系?会使地表发生怎样的变化?

指导学生读书P42图2-22 提问:你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会发现隆起成山和断裂成谷及继续向外扩张成海的的结论)

教师简要介绍褶皱和断层及产生的后果

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与六大板块之间的关系的探究:

学生在地图册《世界地形图》上找出世界主要山系的分布位置,课件展示“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观察他们的相同点,充分学会利用地图进行学习。

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读图观察回答) 生:都分布与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方

师:其中世界上地震与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分布于哪里?为什么? 生1:太平洋板块周围 生2:亚欧大陆南部 生3:地中海-喜马拉雅山

生4: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

师:

1、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与六大板块之间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对比分析)

2、你得到的结论是什么?(分析总结)

给出我国汶川的位置、日本的位置,说明5.12汶川大地震,日本大地震的发生及海啸的形成原因,对学生进行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的演习。

设疑讨论、服务生活:学生观看两幅地震灾后图,讨论总结当地震来临时应采取的合理有效的自救互救方法。

学生讨论: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选定一名中心发言人代表本小组发言,分享小组讨论成果。

教师点评总结。

最后,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自主演示——合作探索等巩固了前

5 面所学知识,同时也为后面区域地理有关章节的地理成因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板块式教学设计思路的教学设计

示例:余映潮关于《狼》的教学设计 预习要求:

①对照注释理解课文,读课文,理解语文的批注。

②从语言理解的角度,每人就“„„写出了„„”、“„„表现了„„”准备说一句话。

教学环节如下:

一、教学铺垫(3分钟左右) 1.导入。

2.抢答(检查预习)——作者,体裁,形象,层次„„

二、读——读准字音。(5分钟左右) 1.同学们齐读课文,老师听音。

2.请同学们注意如下字词的读音。

三、读——读懂词意。(6分钟左右) 1.同学们读课文,读注释。

2.请同学们向老师自由提问,看还有哪些字词不认识,哪些字词的意思弄不懂。

3.教师强调如下字词。(重点在第四段) ①指出用法:止( )犬( )洞( )隧( ) ②理解词意:去( )股( )盖( )耳( )

③理解词意:少时( )顷刻( )变诈( )几何( )

④辨析词意:目似瞑意暇甚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

四、读——读顺句子。(6分钟左右)

1.同学们杂然地习读课文,要求做到不掉字,不换字,不倒字,不多字,不“哽”字。

2.教师重点辅导两个句子的读法。

①两狼之并驱如故。②其一犬坐于前。

五、读一一读懂故事。(14分钟左右)

1.全班同学分段朗读课文,每读一段之后,一个同学读课文中的编者已写好的评点。同学们从屠户的角度、从情节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

2.全班同学再分段朗读课文,每读一段之后,一个同学读自己写的课文评点。同学们从“狼”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

3.同学们继续分段朗读课文,每读一段之后,老师自说对课文的评点。引导同学们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

如此读读评评、评评读读,三读三评,形成的内容如下: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品评一:写屠夫遇狼,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

品评二:文章开门见山,写两狼追一人,揭示险恶的情境,扣人心弦。

品评三:文章言简意赅,开门见山,记叙的要素交代清楚,渲染出令人紧张的气氛。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品评一:写屠夫俱粮,表现屠夫的迁就退让和狼的凶恶贪婪。这是故事的发展。

品评二:狼得骨而不止,使人感到屠夫面临巨大危险;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屠夫随时有受到攻击的可能。

品评三:描写细腻、生动,投、复投一表现屠夫一再退让;
“并驱如故”——不仅表现了狼的贪得无厌,而且表现狼懂得配合作战。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放,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品评一:写屠夫御狼,表现屠夫的果断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

品评二:狼穷追不舍,屠夫在情急之中迅速占据有利地势,人与狼形成紧张的对峙局面。

品评三:恐,顾,奔,倚,弛,持——一连串的动词写出了屠夫在紧张险恶的环境中还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设法与恶狼斗。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大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只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品评一:写屠夫杀狼,表现屠夫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品评二:狼的一走一留,“一狼洞其中”,将危险性渲染到了极点,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直到禽兽“顷刻两毙”,读者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品评三:“一狼径去,一狼犬坐于前”--表现狼另有图谋和牵制屠夫;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表现狼迂回包抄的狠毒。“数刀毙之”、“亦毙之”充分表现了屠户的勇敢果断。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品评一:作者发表评论,点明故事的主题。此为第二部分。

品评二:结尾仅20字,从实到虚,将主题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寓意丰富而深刻。

品评三: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对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六、读——品读意味。(8分钟左右)

1.讨论题:怎样理解课文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2.每个同学以“„„表现了„„”或“„„写出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

3.同学们发言的主要内容有:

晚:说明当时已是路上无人,屠户处于无援境地。

途中:写出了特定的环境和地点。

缀行甚远:写出了狼紧跟人的时间之长,距离之远,写出了狼的险恶用心,也写出了狼对屠户的力量还不知底细,还在进行观察,这初步表现出狼的狡诈。

一屠、两狼:对比,屠户单独一人,狼是两只,写出了屠户身处险境。

投以骨:与前文相照应,又为故事的发展起了推动波澜的作用,也写出了屠户在想办法摆脱险境。

投,复投:表现屠夫一再退让。

仍从:写狼的贪婪,狼的胆子越来越大,得寸进尺,步步紧追。

后狠止而前狼又至:甩不掉狼,形势紧迫,屠户面临受到攻击的巨大危险。

并驱如故:表现狼的贪得无厌,也表现狼知道配合作战。在这个时候,屠户的险境丝毫没有改变,反而更加危险,屠户好像到了山穷水尽、无路可走的地步。

窘、恐:写屠户的心理;
也写屠户更加陷入困境,气氛更加紧张;
还写屠户已在重新考虑自救的方法。

恐,顾,奔,倚,弛,持:一连串的动词传神地写出了屠夫的心理、动作和神态,写出了他在紧张险恶的环境中还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抢占有利地势,准备与狼搏斗。同时让故事情节稍稍得到舒缓。

弛担持刀:写屠户准备奋起搏击。

敢眈相向:写出了狼眼光的凶残与贪婪,写出了两狼伺机进攻、双方处于决一死战的相持阶段,气氛异常紧张,动人心魄。

一狼径去:“径”字用得巧妙,留下了悬念,为写狼的狡诈埋下了伏笔。

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这又是一个悬念,狼的表现简直令人不可思议。仅12个字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狼制造假像、伪装悠闲的神态。狼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实际上是在实施阴谋。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写屠户机警果敢,不失时机,迅速出击。

转视:把惊心动魄的情景展现在眼前,把情节推向高潮。

一狼洞其中:将危险性渲染到了极点,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原来“一狼径去”是为了前后夹击。直到禽兽“顷刻两毙”,文章中的悬念才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写屠夫的醒悟,更写狼的狡黠。教育人对狼一样的人一定要提高警惕。

结尾:卒章显其志。

„„

4.教师就最为重要、最为精彩的内容小结,学生记录:

课文语言简洁生动。如开头20字,写出了故事的时、地、人、环境,渲染出了紧张的气氛;
又如结尾20字,点出主题,寓意深刻。中间100多字,写出了一个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凡写人、狼的动作神情之处,无不表现人、狼的性格特点。文章正是通过一连串简炼生动的描写,把狼的“变诈”、屠夫的机智,表现得淋漓尽致。

七、读——演读情境。(3分钟左右)

1.师或生试用湖北评书或者读故事的语调朗读课文。

2、课堂小结,完成板书:狼

黠一一笑

从文言文教学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全新的设计。

新意之一:没有串讲,没有翻译,有的只是:朗读。

所谓“教学千法读为本”,是指出声的诵读。“读懂词意——读顺句子——读评故事——品读意味”的教程既表现了教者思路的科学严密,更表现了教者是真正地在用朗读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新意之二:没有分解,没有切割,有的只是:评点。

读读评评、评评读读,三读三评”是本教例最有特色最有创意的闪光点。师与生融为一体,用“多角度反复”的方法评点课文,阅读视点的变化引来了课文的三维的立体的动感。这既是优美的教法,也暗含着学法的熏陶。

新意之三:没有大段的讲解,没有滔滔的分析,有的只是:品味。

每个同学以“„„表现了„„”或“„„写出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这个有力的教学问题引发出学生对课文每一个细节的咀嚼品析,学生在此时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此时也酝酿了教学的高潮。

上述教学设计最大的特点就是“板块式”思路:读懂词意——读顺句子——读评故事——品读意味——表现出极为清晰的呈板块层进式的教学思路,给人一种清晰明了、一目了然的感觉。这种板块式教学思路能够很好地解决课堂教学中“无序”的问题,不管是对于无经验的年轻教师还是对于比较成熟的教师,都有实实在在的运用价值。由于“板块”二字的出现,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板块的切分与连缀,考虑板块之间的过渡与照应,考虑板块组合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这就改变了老师们常规的备课思路,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不仅如此,由于简洁明了的“板块”组合中必然有让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充分地进行活动的“板块”,这就能有效地遏制教师的过多讲析,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
这也就落实了教学大纲对我们的教学改革的要求。

“板块式”教学思路

所谓“板块式思路”,就是对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提出几个教学题或安排几个教学内容。于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有机地形成了几个知识、能力的训练板块,同时也形成了几个时间的、步骤的“板块”,即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过程都是呈板块状分布排列。

请看《卖油翁》的“板块式思路”教学设计:

1、导入。(2分钟)

①介绍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谥号文忠,北宋吉州永丰(现在江西省永丰县)人,著名文学家。

②检查预习情况。

2、第一个教学板块:朗读。(8分钟) 学生先读课文。

要求:动口、动手。

①读第1遍,要求读准字音。

②老师纠正之后,学生读第2遍。

3、第二个教学板块:译读。(9分钟) ①自读自译。

②男生读课文,女生说译文。

③女生读课文,男生说译文。

④学生向老师发问,问课文中不懂的内容。

⑤教师解决几个字词板块的积累 ⑥学生再读课文。

4、第三个教学板块:析读。(16分钟)

同学们用“课文中……写得好,写出了……”的句子说话,要求每个同学都从课文中有所发现。

同学们在老师的点示下进行品析,进行课堂发言。

5、第四个教学板块:背读。(10分钟) ①先演读。

②再背读。

③全班齐背。

《卖油翁》还可设计如下“板块式思路”教学:

1、三块式:品析(15分钟)、积累(15分钟)、背读(10分钟)。

2、四块式:字音准(8分钟)、节奏明(12分钟)、感情真(10分钟)、韵味足(10分钟)

3、五块式:以朗读为线——说词义、译文句、析内容、演情景、背全文。

4、六块式:正读、点读、译读、问读、演读、背读。 板块式教学思路有着明显的特点和深刻的教改意义:

1、板块式教学能够表现出非常清晰的教学思路,特别是能够很好地解决课堂教学中“有序”的问题,不管是对于无经验的年轻教师还是对于比较成熟的教师,都有实实在在的运用价值。

2、由于“板块”二字的出现,教师就要考虑板块的切分与连缀,思考如何牵出贯串若干教学板块的线索,考虑板块之间的过渡与照应,考虑板块组合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这就改变了老师们常规的备课思路,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

3、板块式教学由于“板块”的有机划分,其中必然有让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充分地进行活动的“板块”,这就能有效地遏制教师的过多讲析,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在真正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方面迈开了扎扎实实的一步。

4、板块式的教学结构由于几个“板块”存在而容易形成教学节奏,能够比较顺利地展现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疏与密、快与慢、动与静、轻与重的相互关系,使课堂教学波澜生动、抑扬合理、动静分明,教学的清晰性和生动性都能得到鲜明的表现。

(五)、比较导学思路

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运用比较导学,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学生通过自己动脑思考,求得结论,领悟规律,形成知识体系,以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比较导学法因文而导,因阅读目的而异。或同单元课文进行比较,或体裁相同、风格各异的文章比较,或同一作家不同作品比较,或同一题材不同体裁的作品比较等。通过比较导学,逐步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转变:①由拿现成的知识一味地“灌”,一个劲地“填”向教师精讲指点与学生自学结合方面转化;
②学生由纯客体向兼主体转化;
③学生由囫囵吞枣或“看电影”式地读书向自己细嚼慢咽地接受知识和消化知识转化,变“死学”为“活学”。

《板块构造学说》片断教学设计

晋江二中

地理组

邱华堂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两部分内容。展开内容是:板块构造运动的基本内容;
板块张裂与碰撞对地形的影响;
六大板块示意图等。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好奇心强,对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学习感兴趣。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掌握地壳运动对地形的影响。

3、知道世界上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及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示意图,初步了解地形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像力。

2、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灾害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建立起地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世界火山和地震的分布。

难点:世界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板书设计:

一、板块构造学说

1、

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

2、板块张裂或碰撞对地形的影响

3、全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板块教学设计

教学模块设计(共8篇)

有多少块糖教学设计

一块特别石头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模块心得体会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板块 设计